理论与实践的互鉴互进
——2010年以来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相关文献综述
2018-03-03管雪梅王立明
管雪梅,王立明
(1.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酒泉 735000;2.酒泉市教育局,甘肃 酒泉 735000)
美国护理理论家Watson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并指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核心。人文关怀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1],是护生人文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2],也是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3]。卫生部《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中指出,责任护士要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进行心理护理,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倡导人性化服务。2015年3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和2016年4月印发的《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中特别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增强心理疏导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提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强调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工作全程必须融入人文关怀,才能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5]。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6],也是护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护理人文关怀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为来源,对2010年以来的护理人文关怀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促进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研究。
1 护理人文关怀文献梳理
1.1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研究
1.1.1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田淑娟[7]对新入职的91名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入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与护患关系、对护理专业的态度、对医院的评价等因素相关;徐海红等[3]对262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调查,发现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对护理专业的态度、与患者的关系及专业方向为得分影响因素;姚洁等[8]抽取陕西4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530名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医院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呈中等水平,户籍所在地、聘用方式、职称、从事护理工作时间及月收入对得分有影响;吴华[9]对南京市二级精神专科医院的217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总体关怀能力偏低,尤其表现在理解和耐心方面,与护士的性别、年龄、职务、文化程度相关;刘颖颜等[10]选择上海市1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发现社区护士的共情能力较差,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满意度是影响得分的主要因素;田红梅等[11]抽取广州市8所养老机构270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发现广州市8所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同事关怀度、是否接受过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培训等对得分有影响。
1.1.2 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王悦齐等[12]选取咸阳市某高职院校240名“3+2”五年制护生为调查对象,发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不强,处于中等水平,与是否为独生子女,亲子、师生关系有关,与马荣华等[13]对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郭慧芳等[14]对某高等医学院校的护理及临床专业536名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偏低,可能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教育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教育层次、专业类别等有关,与刘英等[15]对131名护理大专生的问卷调查结论一致。戈晓华等[16]选取上海某医科大学38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医科大学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体得分普遍低于常模,其中护理专业学生得分最低,与林雁等[17]的调查结果一致。
上述研究表明,无论是护士还是在校护生,新入职护士还是低年资护士,临床护士还是精神科护士,社区护士还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高职护生还是大专、本科护生,结果都相对一致,即人文关怀能力不强。
1.2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应用效果研究
何显琼等[18]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130名重症监护室患者,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研究提示: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手术全过程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该人文关怀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陈丹[19]将194例住院患者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结果显示进行人文关怀干预的研究组住院环境评分、护理技能评分、护理动性评分、心理支持评分,以及健康教育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说明人文关怀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刘珍珠等[20]从西方叙事医学和中医健康观出发,指出人文关怀在提高诊治效果、引发医者反思、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刘苗苗等[21]通过对街头献血人员进行人文关怀干预发现,工作人员较之前更专业、更值得信赖,沟通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所有献血者均愿意再次无偿献血。在无偿献血者中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有利于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升献血者满意度,稳定献血者队伍。汤巍岩[22]将医院传染科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人文关怀护理,研究显示实验组负性情绪阳性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说明人文关怀护理在改善传染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护理质量方面较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以上研究显示,人文关怀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3 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探索研究
吕岩岩等[23]将以小组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某校护理学专业2015级106名全日制本科生中,发现该学习方法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成效。郭瑜洁等[24]设计的以“设境、激情、践行、导悟”为程序,以情景教学、叙事教育、成立关怀小组等为教学策略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丁佳鑫等[25]提出了运用角色法、日志法、对话法、文艺法、实践法、情景法等提高高校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质量的措施。金华等[26]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在提高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职业态度、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护生教学满意度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曾晓英等[27]通过自编护理人文关怀教材、整合人文学科课程、创新人文关怀课程教学方法、强化人文关怀实践教学、探索人文关怀课程考核方法、营造人文关怀教育的大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石怀英等[28]指出,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一体化的人文关怀服务模式能有效改善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王峥嵘等[29]针对眼科患者的特殊性,采用全程连续护患沟通模式,利用护理人文关怀沟通记录表进行护患沟通,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徐亚英[30]提出以理解患者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生命价值、表达护士关爱情感、协调患者人际关系、满足患者个性化需要为内容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下的人文护理策略。上述研究对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但研究内容各自独立,多是针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某个方面,因此不够全面,尚未形成体系。
1.4 人文关怀能力比较研究
刘立美等[31]通过分析美国人文护理实践和护士入职前教育、临床实习、临床工作等阶段人文精神培养特点,结合我国人文护理现状,提出护士人文精神无缝培养思路。李安琪等[32]抽取陕西省8所三级甲等医院,1106名护士(4所中医医院420名临床护士和4所综合性医院686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文化背景、护理理念、护理方法以及临床护理技术等影响,两类医院各项得分有所差异,中医医院护士较综合性医院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更高。田玉凤等[33]指出,我国“中专—大专—本科—硕士”教育体系弱于美国的“协士—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体系;我国生物医学模式使护士“见病不见人”,而美国的生命周期医学模式则是“见病更见人”,美国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课程开设较多元化,重视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康,我国人文课程开设较少且强调实用,重基础知识学习,内容陈旧,重复交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护士人文素质不高的原因。
2 反思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不难看出,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护理人文关怀受到了广泛关注,人文关怀的意义在于共情,感受患者的感受,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一腔怜悯慈悲之情。当这种融合了人文和温度的救治施加在患者身上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患者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器械进入体内的寒凉,而是充满希望和温暖的生命救赎;患者不再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感到恐惧和无奈,而是充满信任的交付和依托[34]。当下,我国护理教育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只是缺乏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能力培养虽然已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但还未应用于学校教育、临床实习、岗前培训等阶段,应通过各环节无缝对接,借鉴国外先进护理理念,把“以人文本”护理理念融入护理教育,真正体现护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