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
2018-03-03张小明
张小明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1100)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思想,将关怀理念融入护理工作,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趋势[1]。人文关怀能力应成为护理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加强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符合现代化护理与人文护理相融合的趋势,也是护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3],现将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发展及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综述如下。
1 护理人文关怀
1.1 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
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与患者共同努力,以增强患者应对疾病和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健康而进行的人际间的活动[3]。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护患双方的互动行为[4]。
1.2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人员秉承人性、德性,融体力、智力、知识、情感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服务于患者的实际工作本领和才能[5]。
1.3 国内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加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教育已成为国内护理教育界的共识和研究热点[6-9]。张秀伟等[10]研究认为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以人的整体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体现在专业性关怀行为中。其特征表现为护患关系的超越性、护士关怀的专业性与患者生命的脆弱性等。其范围由5个要素组成,即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表达护士的关怀情感、协调患者间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5个要素共同构成护理人文关怀系统,五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在校护生和实习护生,包括中专、大专、本科3个层次。
3 研究工具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Nkongho教授编制的关怀能力量表(CAI)和黄弋冰编制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
4 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分析
4.1 人文关怀教育
马梅等[11]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护理学院关于护理法律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较少。护生认为学校课程缺乏人文素养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不能尽快融入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要求护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情绪、想法和感受,主动发现问题,提供高质量、切实可行的护理服务。传统的护理教育一般只重视护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培养,由此导致很多护生在之后的工作中忽略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徐锦江等[12]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教育应注重培养护生人文知识、医德医风、沟通能力、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渗透护理人文思想,但不是生硬地将其加到专业课中,而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将人文知识渗透在专业知识教学中,促进护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样做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不断巩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13]。
4.2 教育环境
高学琴等[14]的研究结果显示,教育环境与人文关怀能力存在正相关。这提示护理教育者若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必须先让其处于一个良好的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中。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使护生学到扎实的理论和操作知识,同时护理工作的精细、严谨等特征也会让护生对关怀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护理教育者应为护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协调同学关系、引导良性竞争等,让护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4.3 教育实践
陈燕等[15]研究结果显示,护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应更多地融入其大学期间的课外活动、实践教学和业余生活中,从而对其职业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对此,我们尝试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实践,以期促进护生对患者的关爱和对职业的热爱,进而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呈现关怀和分享关怀,护生能逐渐接受关怀并对关怀做出反应,通过一定的专业积累后,提高了人文关怀能力,最终形成了关怀价值观。
4.4 临床实践教学形式
李洪芝等[16]研究显示,目前临床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刻板,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启发式较少,注重护生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往往忽略其职业素质、法律意识、服务意识、护患沟通能力等的培养。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护生学习兴趣,比如开展人文关怀故事分享、小组讨论实践经验、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另外,护生临床见习时间较短,其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与患者的情感沟通等能力较弱。应开展更多形式的临床见习来锻炼护生的沟通及关怀能力,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通过见习早期接触患者,激发其爱心、同情心及关怀精神。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基本技能的培训增强其自信心,使其能自如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袁金蓉等[17]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叙事教育能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护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将关怀知识运用于真实的临床护理实践,与患者建立更信任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奉献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张瑞芹等[18]研究显示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以电视剧观后感、操作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开阔护生人文视野。代艺等[19]研究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可启发护生思维,帮助护生更好地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言行,了解自己的言行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护生感同身受的能力,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4.5 考核方式
闻彩芬[20]研究结果显示,操作技能考核方式的改变,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有很大影响,如利用护生标准化病人进行技能考核,即通过护生标准化病人培训、创设人文环节、增加关爱能力考核比重,能够有效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4.6 人文环境
和谐的环境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影响因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生活环境、实习环境等都有紧密关系。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医疗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护生人文关怀精神和能力的养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5]。
4.7 关怀
美国教育学家诺丁斯认为,面对护生的成长诉求,教师就是关怀者[21]。所以,护理教育者应给予护生更多的关怀。崔丽艳等[3]研究结果显示,护生在求学过程中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师生之间处于一种融洽、和谐、互相尊重的状态,护生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关怀行为,这种模仿会对护生关怀意识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8 性别
刘英等[22]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耐心维度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护生性格特质和心理特质方面较男护生更温柔、细心、耐心,女生情感更为丰富、细腻。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加强对男护生人文关怀的教育,引导他们提高职业角色认同感、克服传统职业价值的影响[23],并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男护生更多的关注和引领。
4.9 专业态度
陈光毅等[24]研究结果显示,对护理专业抱着喜欢态度的护生,其人文关怀能力相比其他护生更好。目前,社会传统观念仍对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影响了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学校教师或医院的带教教师都应对护生的专业态度进行良好、正确引导,培养护生对专业的情感。
4.10 职业价值观
国外研究表明,具有正性价值观的护士,能对患者投入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培养护生对待他人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更能促进正性职业价值观的形成[25]。
4.11 心理
姜桐桐等[26]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理教育者可以通过持续有效开发和管理实习护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帮助护生积极应对实习中的各种压力,培养护生对未来的希望,使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临床实习工作中,从而提高其人文关怀能力。
4.12 主观幸福感
吴冬梅等[27]研究发现,护生的主观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其离职意愿,提高主观幸福感可以降低负性情绪,使护生在面对应激源时能够充满勇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姜桐桐等[27]研究结果显示,本科实习护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文关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今后应该加强护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性研究,制订有效的干预方案,通过提高护生的主观幸福感,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4.13 其他
同理心、同情关怀是考察个体对他人情感关心、温暖和同情的程度,且与人文关怀能力中的耐心维度、理解维度、勇气维度正好相符,故而提高护生的同理心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23]。护生同理心水平越高、心理弹性越好、适应性越好、情绪智力越高,其人文关怀能力越强[28]。陈光毅等[24]研究表明,农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强于城市护生。郭慧芳等[29]研究表明,学历层次高、与同学关系融洽、与父母关系亲密、班级氛围好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强。
5 结语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目前我国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普遍较弱,在护生人文关怀意识、医院人文关怀理念、护理人文素质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教育者要根据护生的年龄、性格、自身素质等具体情况,在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采用不同方式加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寻找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