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医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思考

2018-03-03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教育

荣 浪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示出德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居首要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事关人类健康,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因此,我们需进一步提高高校医学教育水平,尤其是德育水平。医学德育培养的是具有仁心仁术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和幸福感。所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仅是培养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更是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

1 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学院校评价体系中德育权重较小,影响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医学院校评价体系包含办学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学科发展情况、医学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毕业生质量和社会服务情况、学校的社会声誉等指标,已成为高校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办学的主要参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情况、教学质量、医护人才培养质量是最主要的评价指标,道德教育未能受到充分重视,导致学校教育偏科研和医学技能,轻人文和道德素养,这样的发展思路势必阻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1.2 思政工作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削弱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

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政管理模式比较呆板,主要靠辅导员管理。虽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多数高校辅导员数量有限,加之日常工作量大,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进行充分彻底的思政教育,且所采用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说教,导致学生思政工作效果不理想。

目前,多数高校的道德教育以单独开设思政课作为主要教育路径,内容陈旧且刻板无趣,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说教为主,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无法深刻理解道德教育的真谛,更无法将其内化为自身言行,从而削弱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

1.3 教师重教学和科研、轻德育,束缚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培养的医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离不开严格的课堂教学和充分的临床实践训练。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普遍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另外,现行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逐渐加大科研比重,教师还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科研领域,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指导中分配的道德教育时间不多,从而影响了医学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工作效果。

1.4 市场经济的利益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加大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难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化不可避免地对道德进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金钱和物质诱惑面前,个人私欲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使当代大学生逐步陷入道德困境[1]。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强,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势必加大医学院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难度。

1.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弱化了立德树人教育的影响力

学校是师生交流思想观念、形成共有价值观的重要场所[2]。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医学院校的道德教育对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培养医德和医术兼备的优秀人才,仅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获得教育的第一途径,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理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目前,国内的家庭教育理念依旧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很多家长不关注孩子的道德养成,只在乎孩子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能否考上好的大学,从而使孩子对教育的目标产生曲解,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另外,很多不良社会现象的存在,如跌倒路边的老人无人帮扶、患者家属殴打医护人员酿成各种悲剧等,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

2 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施路径建议

由于医学院校评价体系偏重教学和科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不显著,急需根据目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路径。

2.1 完善医学院校评价体系

医学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要解决立德树人工作重视不足和落实不力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顶层的战略布局,加大相关经费投入力度,给予德育工作政策倾斜,提升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地位,保证医学院校医、教、研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诚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所说: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3]。因此,医学教育的主管部门还应协同学校管理者正确把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和方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规划学校发展全局,促进医学教育全方位发展。

2.2 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

学校要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引领,建设专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学团齐抓共管,发挥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作用的同时,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专兼职人员互相配合,构建德育工作联动机制,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机制在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满足现代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要求。

另外,必须推进思政类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德育教学体系。首先,教学内容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当前形势相结合,并且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情况[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寒暑假社会实践、教学实习与见习等系列课程体系,增加与医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密切联系现实问题的课程,切实增强该类课程的吸引力。其次,丰富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形式,例如翻转课堂、PBL教学、小组讨论等课内教学形式,主题班会、专题演讲辩论、文体活动、社区义诊等课外形式,充分发挥校园广播、论坛贴吧、班级QQ群、微信群等现代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使德育工作方法多样化、教育效果深刻化。

2.3 重视医德教育研究,促进医德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专业课教师是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教授者,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专业教师要能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适当增加医德教育内容,加强医德教育与专业课、思政课、人文课的渗透融合,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良好职业素养。

将德育工作融入教师的科研工作,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加大德育领域科研经费的投入。鉴于专业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情况,鼓励他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范围,延伸至道德教育领域,将专业研究和德育研究进行巧妙融合,以期对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参考。另外,将医德教育纳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让教师将医德的培养和医术的传授同等看待,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2.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建设

医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判断分析能力不足,社会经验缺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理念尤为重要。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教育和引导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学院校德育建设,引导医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渗透冲击,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5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全力解决当前家庭教育错位和社会教育缺失的问题。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理念、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另外,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呼吁和感召每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献出自己的爱心给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理解和尊重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合,形成立德树人教育合力,增强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实效。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为高校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医学是一门有情怀、有温度的科学。因此,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仁爱之心的培养。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医学教育主管部门要协同医学院校的管理者、教育者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完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合,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