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基础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析
2018-03-03朱镠娈陈丹瑛张剑平
李 蕊,朱镠娈,张 玥,陈丹瑛,张剑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北京 100015)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我国特有的将中西医相互融合的新型学科,随着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不断外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趋于多元化。人类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医学基础与应用的研究搭建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医专业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推动中医科研创新发展[1]。由于中医整体辩证观念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特点必须要融合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重点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教学、科研、临床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方向的高级专业人才。
免疫学是一门进展迅速、涉及多学科的前沿交叉学科,也是紧密联系实际并影响医学各科的应用学科,其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机体整体功能各不相同、互为基础的层面上研究免疫系统的规律[2]。利用免疫学技术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已成为当前基础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培养同时拥有良好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和中医药知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中西医结合基础免疫学研究生的共同特点
1.1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不是形式上的结合,应该是以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为基础,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不单是中医基础理论加西医基础理论,目前很多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中西医课程设置基本仍以中医理论为主体,强调西医的学习,因此中西医结合专业在其学科基础理论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
1.2 侧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而现代医学知识及实验能力较弱是最突出的特点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多来自中医院校,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尤其是基础实验能力。由于免疫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组织解剖学、病理生理生化及临床医学,同时还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实验技能,才能在步入研究生阶段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因此,中西医结合基础免疫学的研究生在完成相关领域方向的课题时,就会由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遇到诸多科研问题时,缺乏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中医院校研究生经历了本科免疫学的授课学习,但各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体系大不相同,研究生的基础更千差万别,这主要源于大学阶段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尤其对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关注不足等原因密切相关[2],加之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繁重的背诵经典、方剂学、中药学等基础课程占据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大部分本专业的学生不允许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课程以外的知识点。
由于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建设资金有限,投入学校实验室建设上的资金更少,配套实验室基础设备有限[4],在校生能学习到基本的实验技能机会就必然减少。免疫学早已进入了科学实验的研究阶段,掌握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生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3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相对单一,学生学习模式固定
虽然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人才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中西医结合专业多注重与临床技能的培养,且对现代医学尤其是先进的科学实验技术的掌握甚少。学生通常容易忽略个人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最为显著的是以单纯完成导师课题进度为目标,并非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由于学生参与的课题往往是已立项或长期攻关的科研内容,学生完全按照课题细节实施即可,致使他们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不愿主动思索,只会等待被分配任务和指派任务的惯性,将大大限制该专业研究生的个人科研思维的发展[4]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另外,需要学生加强课题小组团队意识、责任感,提高自控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文献查询和阅读能力、获取知识和自学能力。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需要改变单一培养的局面,实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和学科优势,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5]。
2 重点教学,因材施教
2.1 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我国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是中西医结合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对中西医结合基础各学科的发展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国际医学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因此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21世纪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提升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水平的关键。
2.2 掌握学生基础知识的程度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
指导教师应明确学生入学后掌握西医基础理论的程度,根据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带教方式。比如: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背景,包括家庭情况、本科专业课学习情况、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等。要求学生重视课题与西医交叉学科的课程学习,引导其主动地以自学方式快速融入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生活,更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等,突出学科的启发性、交叉性和前沿性[6]。
2.3 实验技能的提高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带教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的学习习惯。在技术培养层面,要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到细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培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7]。
2.4 阅读英文文献是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之一
一定要督促学生学习英文,针对中医类研究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较弱的现状,督促和培养研究生从进入课题研究后即开始阅读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文献,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前沿研究,拓展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文献阅读习惯和兴趣。通过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督促学生阅读并进行检查。要求学生在了解自己参与课题的同时,熟悉整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从而对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发展都有所了解和涉猎。这种培养不仅可拓宽他们的视野,更有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前后贯通和深入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最终提升其整体科研思维能力[7]。
2.5 加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院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有调查显示,目前一些高校及学术界出现了抄袭、伪造、篡改数据、剽窃和侵权等学术不端行为,其原因多种多样,有为了获得学位、发表文章、获得奖励和就业等。因此,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尽快完成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科建设。
首先,从学校层面应该建立健全学术道德与规范的管理制度。除了在校期间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外,要严厉惩罚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8];其次,要引导研究生自律,培养诚信意识,创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树立良好的科研学风。
2.6 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分享科研心得
每周一次的组会制度,要求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参加学科大组会,与西医院校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共同进行,分享科研心得,激励研究生从疾病的不同角度分析讨论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所遇到的问题,使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有所互动,进而达到各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