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利用生成资源实施有效教学分析
2018-02-27邓林华
邓林华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创建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教学情境模式,教师要及时的以这些生成资源为基础,调整和改变现有的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数学生成资源利用现状,重点探讨了如何能够利用生成资源,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成资源;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当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課堂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展现出来,帮助拓展教学目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
一、利用问题引导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寻找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见解[2]。例如说在学习和研究二次函数对称性时,当我们已知二次函数y=x2-4x-12,那么求此时x=0和x=4的函数值。并且对比一下这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生们需要把给出的条件x=0和x=4带入到函数公式中,很快就能够对比出两个函数值得大小关系。教师可以更改问题条件,把问题当中的“x=0和x=4”更改成为“x=0和x=5”,然后让学生按照以上的解题思路重新思考问题,学生们同样能够很快的得出结论。这是教师提问:“如果不经过计算的话,是否也能够比较函数值大小?”鼓励学生们能够脱离计算,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性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总结问题分析经验,教师可以适当性的继续提升问题难度:已知二次函数y=x2+bx+c,对称轴是x=2,比较x=0和x=5的函数值大小。在这道题目当中,如果把y=x2+bx+c改称为y=ax2+bx+c(a≠0)呢?由于a 并没有确定出取值范围,因此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对称性,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详细整理起来,教师可以重新设计出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模式。
二、整合资源挑战生成
1.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课堂思考问题时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不同的声音,教师要正确的看待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产生的困惑和领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堂能动性[3]。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了错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从自己产生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发现真理,可以说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的错题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心理状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判断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从而设计出后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自身来说,问题产生错误也属于一种参与和尝试,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理印象。教师面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先进行引导教学,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关键。例如说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学习了“SSS,SAS,ASA,AAS”等,开始思考是否SSA也能够判定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引导学生们一起参与思考和讨论,经过证明之后,可以发现SSA并不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并不是要把现成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能够引导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通过自我思考和验证,掌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回应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也属于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闪现的智慧之光,根据当前的教学要求深入分析和探讨。例如说在学习分式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过程中,教师给出一道这样的数学题目:x2x2-y2+y2y2-x2。很多学生可能会想当然地把两个分式的分母,分别进行因式分解,来解决问题,经过计算可以看出过程非常复杂,并且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时候学生套用之前计算出xx-y+yy-x的解答模式,但是教师暂时先不提醒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计算。分式加减运算能够帮助学生分清楚同分母运算还是异分母运算,帮助学生在面对具体的题型时,能够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思路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民主开放,提升课堂教学活力[4]。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如果课堂教学不能按照之前预设好的教学计划进行,那么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更改甚至是放弃教学预设,能够创建出动态的教学流程[5]。创造动态生成教学课堂,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菱形这一章节中,由于学生对菱形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理解,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前,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折两次之后沿着教师给出的斜线剪切,把剩下的部分展开,看一下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教师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什么是菱形,想要组成菱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有的学生询问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都是菱形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及时修改教学预设,顺着学生的问题和学习思路,让学生进行思考菱形的定义,开展数学教学。
结语: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有时候教学活动产生的结果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教师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形成的资源进行捕捉和利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彩华.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应对生成资源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1):45-46.
[2]戴晓芳.巧用生成资源,捕捉智慧亮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有效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116.
[3]李光.巧用生成资源,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08):85.
[4]储永成.利用生成资源,实施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刍议[J].考试周刊,2013(84):78.
[5]陈新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J].学周刊,2013(09):124-125.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宪梓中学 51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