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拓展

2018-02-27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朱小超

新教育 2018年35期
关键词:戒毒所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朱小超

办公室几个辣妈在闲聊,对幼儿园组织孩子到野外“淘宝”——挖花生、地瓜——表示大加赞赏,而对组织孩子整天呆在园里活动的幼儿园却嗤之以鼻。这不免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位生物学科老师——潘华瑞:他的课堂,隔三差五就会组织我们到校外田野里去“郊游”,也正是在这看似“游学”的课堂上,我们一群少男少女如出笼的小鸟,第一次欣喜若狂地体会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情画意,第一次大声叫出了“野萝卜”“虎尾草”这些“老朋友”的学名,第一次目睹了“野菊花”“白头翁”的英姿,第一次品尝了“苘麻”“地黄花”的五味杂陈,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盼星星、盼月亮、盼(潘)华瑞”的煎熬……至今毕业已有23年之久,但是每每同学聚会,谈论最多的老师就是潘华瑞老师,谈论最多的课堂也是他的课堂,回忆最多的瞬间也是关于他的瞬间。这使我不免在想,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理念却可以成就一个好的老师。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努力继承潘老师的“衣钵”,尝试在必要的时候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包括《思想品德》,下同)课堂搬到教室之外,尽管小有成效,可远远没有达到潘老师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田径场上:竞争合作求双赢

“竞争合作求双赢”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的课题。这一课共有两个框题组成:“竞争?合作?”和“合作!竞争!”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内容标准是:“1.6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备课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围绕《课程标准》要求,完成诸如“竞争无处不在”“竞争的积极作用”“竞争的消极作用”“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的目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团队精神”等方面的三维目标,仅仅囿于室内教学是远远不行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学素材的整合都难以企及,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和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程性质内在的要求。我决定在教室之外组织这一课的教学。

组织什么活动好呢?为此,我请教了年级的体育老师H老师。H老师很支持我的想法,并为我量身定做了活动方案。活动是一个小游戏——踩气球。活动的初步设想是这样的:1.学生全员参与;2.男女生混合编组,平均分成若干组;3.学生每只脚上系一个气球,活动结束时以气球多的小组获胜。当我把这一设想告诉学生时,短暂的静寂之后,是掌声雷动、欢呼雀跃。接着,我告诉学生,老师只是提这个想法,具体活动方案由科代表和小组代表组成的“筹委会”来完成。随后,课堂教学之余,我主动了解筹委会的工作,并给以指导;他们也会不失时机地主动与我联系。就这样,课文预习过了;具体的活动方案有了;活动用的道具和奖品买回来了;人员分工安排好了……仅仅两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6年5月风和日丽的一天,在H老师的协助下,“踩气球”游戏在学校田径场上正式上演了。本次活动共有四支代表队:蛟龙队、猛虎队、雪豹队、战狼队;赛制采用循环赛制,每场比赛限时4分钟。《游戏规则》宣读了、比赛的小组顺序交代清楚了、气球系结实了……一切准备就绪,随着H老师一声号响,比赛开始了。赛场上,双方选手攻防兼备、气球爆破声噼里啪啦,赛场边上“监察人员”目不转睛、公正司法,赛场外啦啦队摇旗呐喊、激情澎湃……半个小时左右,比赛全部结束,冠亚军各两组。各组学生代表谈了自己的参赛体会,我对活动做了小结,并发放了下节室内课要用到的学案,其中包括:

1.在本次活动中,你体会到哪些地方存在竞争,哪些地方存在合作?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方面存在竞争,哪些方面存在合作?

2.有人说:“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以此次活动为例,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活动规则制定过程中,小组代表征求小组同学的意见了吗?你认同这个规则吗?活动规则对本此活动发挥了什么作用?

4.您所在小组获得的是冠军还是亚军?请分别向获得冠亚军的小组送上你的寄语。

在接下来的室内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在活动课上获得的新鲜体验,以学案为抓手,以《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内涵为目标,展开了室内课堂教学。可以想象,当精巧的室内课堂设计与鲜活的室外活动体验相遇,课堂的氛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得到何种程度的提升!

二、戒毒所里:对不良诱惑说“不”

“认识自我”是构成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围绕这一板块,《课程标准》分别对“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学法知法”三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做了明确说明。其中“内容标准”谈到:“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2.4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围绕上述内容标准,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编排了《学会拒绝》这一课内容,其中包括“学会拒绝”和“对不良诱惑说‘不’”两个框题。

如何打造一节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将《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法知法”的观念——这些问题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2015年12月份的一天,记得刚好是按照课程进度教学《学会拒绝》的前夕,根据警校共建的安排,我校准备组织学生到市戒毒所参加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主动与学校德育处联系,根据课程安排及现实教学需要,恳请组织七年级学生前往参加活动。幸运的是,我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在活动前夕,德育处的几位领导特意组织各班班主任以及《思想品德》学科组老师召开了筹备会议。会后,我围绕“活动与课程教学的衔接”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同学科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精心的布置,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全程实施方案。当把消息告诉学生时,您完全可以想象教室沸腾的景象,我想这是由于,其一室外活动本身的魅力,其二是活动场所的神秘性所带来的刺激感——这一点正是室内教学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的。

两天后,在警校两级部门的组织下,教育活动拉开帷幕。在期待与胆怯并存的复杂心情中,学生分批进入戒毒所进行参观学习。来到戒毒所大院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整洁优美的院子以及写在墙上的诸如“戒毒从心开始”“毒祸猛于虎,害己害家害社会”等标语;活动开始后,师生先从安全通道经过,隔窗直接感受了戒毒所被强制戒毒人员的生活瞬间,除了整齐的宿舍布局和确保安全的栅栏设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被强制戒毒人员那双融惊奇、黯淡、抑郁、期待等诸多情感于一体的眼睛,至今还深深烙在我的心间——相信不少学生也至今难以忘怀。同学们神情凝重地拾阶而上,来到戒毒所二楼的毒品教育展室继续参观学习。在观看了强制戒毒人员日常生活的视频资料后,戒毒所工作人员以专业化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展板图片背后的血泪故事;最后,学生代表接受了戒毒所工作人员安排的现场采访,并陆续庄重地在“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的横幅上签名。整个过程,简单而不失庄重,无时无刻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磅礴的力量。

返回学校后,我们学科组老师趁热打铁,根据预案及时组织了第八课《学会拒绝》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同学们思如泉涌,从“毒品”这一诱惑展开出去,紧紧围绕生活实践谈到了金钱、网络、烟酒、哥们儿义气等诸多方面的诱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分享了自己的智慧和个性的方案。因为有了现实的土壤和情感的支持,课堂教学进展极其顺利,效果远超预期。

三、永范村街道:亲近社会,“双创”有我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这一“为人生奠基”阶段的根本遵循。这里的“德”应该是包含“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的“德”,这里的“人”应该是具备包含“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的人。作为具有“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本质的人,“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应该是义务教育各门学科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编排了《服务社会》这一框题,其中谈到两个方面的话题:“奉献助我成长”和“奉献社会我践行”。实事求是来讲,学生对这些话题理论层面的了解远远大于实践层面的体悟;甚至在学生中间出现“卷面成绩100分,实践操作0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还必须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换句话来说,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考核——也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卷面上,还必须体现到实践操作中。否则的话,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最终只是培养了一群又一群只会说假话、空话、大话的空头思想家,而这最终会贻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也最终贻害我们的子孙后代,辜负新时代对我们的重托。我不免在想,那样的话,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最佳的“实践契机”。2017年12月初,机会终于来了。万宁市“双创”工作持续开展,“全民参与”模式深入推进。根据市“双创”指挥部的通知,我校要定期安排学生协助市民做好街道的卫生保洁,我自告奋勇担当此项重任。不过,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呢?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能担此重任吗……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经过审慎的思考,我对做好这项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我利用班级自习时间或者课堂教学的空隙,先请同学们对比交流了琼海和万宁的市容市貌,接着我简单介绍了我市“双创”工作的背景及意义,最后从个人和集体相互关系的角度向同学们发出了“美好家园你我共创”的号召。

实际劳动过程中,由于组织得当,各班参与“双创”的整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是局部也出现了观望、赶热闹、走过场、不服从指挥等不和谐现象,这其中也包括思想品德考试成绩不错的同学。此次活动结束后,我及时地组织了《服务社会》这一框题的教学。教学中,我紧扣课标,以学生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生活实践经历为主线,以刚刚经历的双创活动为情境,从学生的现实表现出发设置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人人有话说、句句见真情”的目标。

四、几点感悟

1.《道德与法治》室外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有益探索。

尽管室内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1]等一系列缺陷和问题。这些缺陷和问题固然有师生双方主观上的原因在作祟,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主观原因的外衣下往往存在客观的影子,这里的客观影子集中到一点便是情境的虚实有别。以上述几个案例为例,在室内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极其自然地领略“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最多只是尽可能形象地“设置”这些情境;“设置”意味着虚幻,意味着误差,其结果也必然会存在做作、做秀等嫌疑;如果罔顾事实、执意而为,势必有急功近利之嫌。

2.《道德与法治》室外课堂活动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室外课堂活动教学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成为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2]凡事皆有度,我们当然不可能将所有思想品德课堂推到室外去进行,但是哪些课堂需要借助室外课堂活动来进行,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般来说,思想品德室外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在如下背景下进行:从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来看,内容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却难以达成;从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场景的关系来看,教师教学技能精湛,然而室内教学场景的设置却难以感染课堂;从学生的思想认知与生活实践关系来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存在错误,或者知行不一、言著行微,需要加以验证;从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笔者认为,只有在上述背景下,思想品德室外课堂活动才可以进行,其效果才可以彰显。

3.《道德与法治》室外课堂活动需要精品意识、责任意识。

就其本质来讲,室外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所肩负的职责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辩证地统一在课程标准的实现过程中。那种将室外课堂活动看成是多此一举而置其于遗忘的角落,或者看成是小孩子的游戏而疏于规划、放任自流,都是不正确的。“室外课堂活动教学相较于传统的室内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2]《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室外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上,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做好预案的设计和规划,并要特别注意与室内课堂的衔接,实现“两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学科敏感性,在条件具备、机会成熟的时候,抢抓机遇、制定预案,推动室外课堂活动的进行,切不可贻误时机,也切忌拍脑袋、草率行事。

猜你喜欢

戒毒所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音乐治疗戒毒的有效性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
心系戒毒事业 情注灵魂救赎——佳木斯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厄瓜多尔一戒毒所发生火灾致18人遇难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女子戒毒所中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