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叙事教学的有效路径
2018-02-26吴君山
吴君山
【摘 要】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反映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需求,通过叙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实效,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道德与法治叙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科学地选择叙事视角、灵活地展开道德叙事过程、挖掘道德叙事的价值、开放道德叙事的评价等角度阐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叙事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叙事教学
叙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所见所闻记录成故事。叙事让人类的生活经验得以代代相传,并展示了独有的历史文化。教师要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或浅或深的道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传统的道德叙事教育强调榜样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中的作用,避化于一种感化式教育,而现代道德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故事类型、故事阐释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教师以道德叙事引发学生对道德事件产生思考,通过多元的对话将学生置于选择、评价的位置上,让他们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选择,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运用道德叙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道德叙事偏离主体化
道德叙事的主体要实现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叙事主体偏离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他们在现实课堂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独立性,他们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发令者”的角色,学生被淹没在权威之下,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他们一味听道理、背答案。教师是课堂的主要表演者,以“告知”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感悟,叙事主体偏离了正常轨道,学生的主体权利受到抑制,他们的表达欲望遭到扼杀。
2.道德叙事内容变得标准化
道德叙事内容远高学生生活,偏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情感体验,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缺乏真正的实效。教师如果未分析学情,没有充足的预设,就会囿于固定的答案,将学生引入“陷阱”之中,如果学生未能如愿落入“陷阱”之中,就会进一步引导甚至是批评教育,造成道德教育的“假大空”现象。
3.道德叙事价值变得空壳化
在教学实践中,道德叙事的德育价值缺失,呈现空壳化。叙事教学能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与道德感悟,发挥道德教育的最大效益。教师要从道德故事中挖掘道德价值,通过多样的主题指点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如果教师选取的道德故事缺乏针对性,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道德制高点被“架空”,学生只有逢场作戏,装模作样地表演,无疑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严重的破坏,就会使学生错过独立思考的机会。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运用道德叙事教学的有效路径
1.科学地选择叙事视角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在思考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故事,从哪个角度展开叙述,都要根据内容、依据学情确定。叙事故事的选择需要针对性,教师在备课中发掘中心思想,对道德故事进行深入加工,有效地设计问题,进行道德的引导。小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渴望融入生活,教师要抓住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叙事视角,引发他们表达的愿望,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如在《大家排好队》一课教学中,教者导入如下:“这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塔,可是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里却发生了一幕惨剧”,播放“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视频,“图上的这些爸爸妈妈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他们的孩子哪里去了?”教者通过道德叙事引导学生产生道德思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
2.灵活地展开道德叙事过程
在道德叙事过程中,教师要思考运用有效的方法,把故事讲得精彩,让学生爱听愿听。教师要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叙事方法,发挥自身的优势,用自己的魅力开展有效的道德叙事。教师要把握道德叙事的时机,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合理组织。教师还要控制叙事的长度,要突出主题,避免因情节累赘而影响其它内容的教学。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故事环境,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以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聆听、细心思考。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要以轻重缓急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气让故事变得富有层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讲述中还要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在《早睡早起》一课教学中,为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早睡早起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学目标,教者让学生表演“衣服穿反了”,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请其他同学说说观后感,最后由小主人公作总结,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深入挖掘道德叙事的价值
道德叙事力求情节的完整、内容的生动,但如果仅仅讲述故事而忽视了故事的教育价值,就难以引发小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动。教师要选取故事中着重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以挖掘其背后的含义。教师在道德叙事中,还要调动情感,捕捉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恰當的描述、完整的呈现,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感悟。教师要通过设问、提问、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叙事内容,让他们成为道德叙事的主体,能思考出令人信服的道德结论,并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4.开放道德叙事的评价
叙事旨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意义,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足,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教师不仅要讲述叙事,还要引导学生解释、总结,实现知识的习得、情感的升华。教师要对主动发言、积极讨论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要对学生讨论的不足加以引导,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享受知识习得的过程,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角,享有质疑、评价的权利,在自评、他评中获得发展。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教师要注重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运用道德叙事教学以发挥课程的真正价值,提高道德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审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要科学地选择叙事视角、灵活地展开道德叙事过程、深入挖掘道德叙事的价值、开放道德叙事的评价,促进他们的道德认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金炜浙.让小学生的道德生命在叙事中绽放[J].小学时代,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