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标点也可做大文章
——《爱如茉莉》教学观摩有感

2018-02-26蒋长兰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省略号问号标点符号

蒋长兰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叙事散文。文中父母间如“茉莉”般真实而平常的爱,对已婚的成年人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对十一二岁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情感已超出了其认知水平和审美判断。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教法至关重要。一位教师以“问号”“感叹号”“省略号”三个标点符号,一点突破,化难为易,拓宽了学生对“爱”的认知和理解,丰厚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甚至小小的标点符号复杂而微妙的表情达意功能的感悟,实现了文本及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巧用问号,依循一点牵动全篇

小学生初涉《爱如茉莉》课题,会疑窦顿生:“爱”怎么会“如茉莉”呢?执教者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顺学而导,巧妙地将学生的疑问作为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点,以“老师也有同感!而且文中也有人对‘爱如茉莉’疑惑不解,她是谁呢?”进一步导“疑”、增“疑”,在学生们本就困惑、好奇的内心又叠加了一层疑问。学生们立刻到文本中寻找答案,迅速地锁定“我”就是怀有同感的阅读“知己”,并以“我差点笑出声来……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佐证自己的观点。执教者又进一步追问:“文中这段话用的是句号,大家怎么就读出疑问了呢?”这一问让兴奋不已的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教室里寂静无声,一会儿又私语声一片。有的说:“我觉得这句话虽然用的是句号,但读的时候要用疑问的语气。”有的说:“我们小组也是这样认为的……”教室里充满了赞同与应和之声。执教者则顺势在黑板上写下“这也叫爱”四个字,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给这句话加上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谁来试试?”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学生飞快地用红色粉笔在“这也叫爱”后书写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教室里,学生们赞同的掌声顿时响起。

教学至此,课堂涌动着激情与智慧,充盈着生命的活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解疑欲望迫切,思维进入了积极、主动、紧张、活跃的兴奋状态。一个小小的问号,一句看似无疑实则蕴藏疑问、关乎全篇的语句——“这也叫爱”,在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下,成为学生顺利与文本展开对话的突破口,成为学生通往文本深处、向文本意蕴和核心逼近的最佳路径,更是形成学生深度思维、创新思维的起点和前提。

二、活用叹号,于释疑处点燃激情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初涉作品就体味到了与作者产生认知共鸣的愉悦,亲切感倍增,深入文本探究、解疑的心情更加迫切。但要真正感知、理解、认同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仅凭热情和兴趣是不够的,教师得“教之以情”。一方面,教师自己要真正“入情”,即教师要根据作品的形象,联系生活经验,将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语文课堂情思飞扬,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感染下情思勃发;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识情、悟情之法,让学生能够真正触摸到作者的心弦,找到与作者情思相通之点,形成情感共鸣、共振的最佳阅读状态。

《爱如茉莉》所叙事情仅为日常生活小事,所抒之情实为生活常见之情。不过,作者要表达的恰恰就是小事、常情中所蕴藏的夫妻间纯真而绵长的真爱。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展开有效对话,真切地体悟与认同这份情感,执教者首先让学生聚焦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分享文中描写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们深入文本中捕捉到了如“爸爸直奔医院”“爸爸、妈妈紧握的手”“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妈妈发麻的手脚”等传神、感人的细节,并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品味细节所蕴含、渗透的情感,咀嚼语言文字的分寸感、情味,体味朴实语言文字背后的情味。学生们品读、分享时,教师并未置身事外,有时声情并茂地朗读,有时娓娓道来地点拨,读时“如出己口”,讲时“如出己心”。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在与文本深度、亲密的接触中,打开了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大门,打开了语言与精神的双重窗户,心田注满了文本细节里所蕴藏着的诗意、流淌着的脉脉温情。此时,执教者又以“人有情,景有语,茉莉也会说话”,伺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描写“茉莉”的语句。学生们如醍醐灌顶般读懂了文中的“茉莉”,读懂了“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的内涵,明白了景语即情语、花之美即情之美。此时,“钻”进学生们心中的不只是茉莉花的清香,还有父母相亲相爱之情,更有祖国语言文字细腻表达的精妙。而在学生们激动、兴奋之时,一首由文本改编的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徐徐呈现:“爱是病床上紧握的双手;爱是假寐时的手脚麻木;爱是双眼里布满的血丝;爱如茉莉,平淡无奇;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幽香清远。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此时,教室里洋溢着学生们深情的诵读之声。这声音是对文中父母间真爱的由衷赞美,是对“爱如茉莉”的彻底认同。

当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高度融合时,执教者抓住最佳教学契机,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黑板“这也叫爱”四个字后的“问号”上,乘机发问:“同学们,现在大家心中的疑问解开了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解开了!”“这里的问号可以改为什么标点符号呢?”“感叹号!”“感叹号!”……教室里孩子们急切的应答声此起彼伏,黑板上“这也叫爱”的后面又添了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三、改用省略号,于结篇处留白

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意蕴,领悟了“爱如茉莉”的真谛,文本阅读的目标虽已达成,但阅读教学没有就此结束。执教者深知,阅读教学不只是学生依托自身生命对文本的认同与坚守,还应该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创生与超越,更应该是关乎学生生命跋涉、精神生长的教育教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旨归、教育理念,执教者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适时延展、拓宽文本的潜藏意义,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感悟无处不在的“如茉莉”般的真爱。执教者发问:“文中父母间的爱朴实平常,小说里的爱轰轰烈烈、荡气回肠,哪一种是真爱呢?”学生们又兴奋地交流开来,有的说:“都是真爱,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说:“真爱是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执教者默默倾听着学生们对“真爱”的认知与体悟,适时地将生活中盛满真爱的画面呈现给他们:风雨中骑行的母女、夕阳下搀扶的老者、操场上嬉戏的同伴、教室里讨论的师生、马路上护学的警察、捐款箱前稚嫩的小手……学生们在配乐声中静静地欣赏这些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图片。执教者乘势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场景吗?像这样暖人的画面还见过哪些?能用笔写下来吗?”(生写后交流)“爱是伤心时朋友的安慰!”“爱是为心爱之人拼尽全力,为所爱之人默默付出。”“爱是受伤时同学的搀扶。”……执教者含笑说:“爱就是这样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渴望真爱,拥有真爱。大家要用慧眼和慧心发现更多的真爱,做一个懂爱的人!”并再次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聚焦到黑板上的“这也叫爱”,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省略号”。

此处,“省略号”浓缩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爱”,彰显出执教者的大智慧、大情怀!首先,它智慧地重构了真爱的内涵。真爱质朴、平常。它是无声的,如经年累月储藏的美酒,辣性减退,醇厚、甘甜。它是无疆的,流淌在生命的旅程中,充盈在人生天地间。“省略号”拓宽了《爱如茉莉》的主旨,深化了文本的意蕴,建构起“大爱”的情怀。其次,它链接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创生了文本的现实意义。细读文本,品味、体悟文中父母间的真爱、真情,只实现了文本的审美意义与价值。执教者深知,如今大多数孩子都在爱的包围与浸润中长大,身边不缺少爱,但眼里可能会“看不见”爱。所以,她把学生的视线从文本引向生活,让他们充分体认、补白“省略号”的内涵,让他们眼里看到爱,心中明白爱,行动上付出爱,把爱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田里,让生命永远幽香缕缕。这样的教学设计创生、超越了文本,使阅读教学从基于事实的教学转向了基于实践的教学,最终实现了文本审美与实用的双重价值。

这堂语文课,执教者充分发挥了标点符号承载、传达情感信息的功能,让小标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了大作用。这样的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智慧,熏染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唤醒学生的灵魂,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促进其精神的建构与成长,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省略号问号标点符号
省略号
省略号来了
省略号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问号和叹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正确使用省略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天上掉下个大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