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符号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2018-02-26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211299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3期
关键词:砝码奇数偶数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211299)

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符号是连接数学知识和思维的重要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符号意识,进而学会用符号表达自己的观点,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推理方法,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入生活情境,感知符号应用

数学中的比较与符号的使用密不可分。体会使用符号比较大小的简便性,对抽象思维薄弱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符号的作用,从而感知符号应用的魅力,强化认知动机。

例如,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生活情境,并让学生先观察画面中的情境,再说一说从情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有趣的动物生活情境中很快发现:小兔有4只,小猴也有4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有3只。我再引导学生:“因为小兔和小猴都是4只,也就是数量同样多,所以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两边的数量相等。”接着再引入“>”和“<”的符号应用。学生由此感受到符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深刻理解“>”“<”“=”的含义后,探索得出5>3,反过来就是3<5。

上述案例中,我巧妙寻找比较大小的符号与生活的融合点,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符号的热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符号相比于文字语言表达更具有简洁、明了的特性,并且还可以互相转换。

二、营造问题情境,激发符号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符号使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特征”一课中,我给学生出示练习题:“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3个连续的奇数或者偶数呢?”学生举出实例进行论证,但都没有举出使用符号表示的简便式子来论证。

师:你们能用具有一般规律的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吗?比如用字母的表达形式。

生1(在受到问题启发后,激发使用符号的意识):3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数可以用n表示,那么它前面的数则表示为n-1,后面的数则表示为n+1,它们的和就是3n,3n是3的n倍,所以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肯定是3的倍数。

(此时,其他学生恍然大悟,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了高度概括的效果,都受到了启发)

生2:对于3个连续的奇数或者偶数,我们也可以用n表示中间的数,则它前面的奇数或者偶数可以用n-2表示,后面的奇数或者偶数可以用n+2表示,它们的和还是3n,仍然是3的倍数。

(我趁势引导学生感悟符号的高度概括性,即无须经过烦琐的举例,用字母表示就可以代表一切情况)

上述案例中,我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成功唤醒了符号的使用意识,体会到使用字母表达数学规律的价值,掌握了知识的本质。

三、构建数学模型,深化符号意识

学生形成符号意识,需要将符号化和形式化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符号模型,能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深化符号感。

例如,在教学“等式和方程”一课时,我在天平的左边和右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并让学生表达这种状态。有学生用语言描述:天平左边的砝码和右边的砝码一样重;也有学生想到了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画了两个椭圆,并在椭圆内标注数字100,再用等号进行连接;还有学生用等式进行表示,100=100。通过比较,学生一致认为最后一种描述方法最简洁。此时,我又将天平左边100克的砝码换成了一个重量为x克的小石块和50克的砝码,天平仍然处于平衡状态,我问:“现在又该怎么表示呢?”学生回答:“x+50=100。”显然,学生成功地运用符号构建出了方程的模型。

上述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具体事物→构建数学模型→学会正确地表示”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模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符号意识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砝码奇数偶数
奇数凑20
奇数与偶数
F2等级砝码折算质量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巧妙找次品
上门保养:差异化是竞争砝码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