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画图和审题化解学生错误认知
——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
2018-02-26江西赣州市上犹县第二小学341200
江西赣州市上犹县第二小学(341200)
【问题提出】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都能掌握“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这三种情况的解决方法,但是当他们在做练习,如“一段公路长3600米,在公路两旁每隔10米栽一棵杨树。从头至尾,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杨树?”时常会出现以下错误解答:(1)3600÷10=360(个),即一共要种360棵杨树;(2)3600÷10=360(个),360+1=361(棵),所以要种361棵杨树;(3)3600÷10=360(个),360-1=359(棵),所以要种359棵杨树。
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解答,我访谈了部分学生,发现他们或没有理解“植树问题”的解法,或没有认真读题和审题,不理解“两旁”的意思。
【本质探求】一般情况下,“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如果路的两端都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要比间隔数多1,即“棵数=间隔数+1”;如果只在路的一端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即“棵数=间隔数”;如果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即“棵数=间隔数-1”。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如果在正方形场地的边上植树,且每个顶点都要植树,那么棵数=(每边的棵数-1)×边数;如果在圆形场地的边上植树,那么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即棵数=间隔数。
在解决“植树问题”时,通常采用画图的策略。在画图时,用点来表示树,用线段来表示树与树之间的间隔,这样就能将“植树问题”转换成一条封闭或非封闭线段上“点”与“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导致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死记硬背“植树问题”中的公式,没有多角度分析“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二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忽略题目中的“两旁”,只计算了一端要栽的树。
1.借助画图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植树问题”模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我先出示小问题“20米小路,每5米分一段,共分几段?”,引出平均分,为后面植树问题的分段解答做铺垫;再出示大问题“20米路,每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多少棵树?”,此时学生会根据题意得到三种不同的方法:20÷5=4(棵);20÷5=4(段),4+1=5(棵);20÷5=4(段),4-1=3(棵);然后再结合具体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只在路的一端种树时,间隔数与棵数相同;两端都种时,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两端都不种时,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为了帮助学生抽象出简单的图形,我引导他们把树看成点,把树与树之间的间隔用线段来表示,这样,实物图就变成了简单的“点—线”图,而且学生在边画边想的过程中厘清了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也能列式解决问题。最后,我增加题目的难度,出示问题“这条路有100米,每5米种一棵树,可以种多少棵树?”。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借助画图解题,学生不仅可以概括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不同类型,还能总结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和建立“植树问题”模型。
2.借助圈画培养学生仔细读题和审题的能力
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展数学阅读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并且教给他们数学阅读的方法。
例如,在阅读上述题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并读懂关键词的含义,如对于关键词“两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加以标注,要在计算出“一旁”的结果后乘2;对于关键词“从头至尾”,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知道是整段公路的长度,而不是部分公路的长度;对于关键词“每隔10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知道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关注到这些关键词,才能正确地将题意转变成示意图。
当学生养成仔细读题、认真审题的习惯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后,他们才会快速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有效解决“植树问题”。如上述题目,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根据已知条件“3600米长的公路上每隔10米栽一棵树”计算出共有3600÷10=360(个)间隔。又因为是从头至尾栽树,意味着“两端都种”,所以栽的棵数应比间隔数多1,则一旁栽的棵数是360+1=361(棵)。根据题目“两旁都栽树”,所以再乘2就能计算出一共栽的棵数是361×2=722(棵)。
总之,教师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从而促进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