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历史教科书中的《耕织图》辨识与教学省察

2018-02-24王黑铁张华中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王黑铁 张华中

[摘   要]史料实证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辨识与省察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耕织图(局部)》,是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耕织图》;辨识;省察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67-02

一、问题由来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國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有一幅插图《耕织图(局部)》(如图1所示)。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对于这幅插图反映不一。有的教师认为它的出现仅仅是为了凸显新教材的图文并茂,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教师认为它应该有价值,但由于对它一知半解,所以并不知道它价值何在;还有的教师对它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不得要领。那么,耕织图在中国古代是如何起源与流传的?本课的耕织图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幅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立意?教材使用这幅图作为本课的插图用意何在?通过探究这幅插图,能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二、追根溯源

“耕织”,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动写照。“耕织图”,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事耕作和丝棉纺织为题材的图画。这种图画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描绘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环画,堪称“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至少在汉代,“耕”图便已问世。唐朝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就被用作本套教材第3课《盛唐气象》的插图。但是,“耕”“织”同框要到北宋,而成就经典的则是南宋楼璹所作的《耕织图》。自此以后700余年,各种版本的耕织图便层出不穷,但无一例外地以楼璹的《耕织图》为母本。“后世耕织图无不模仿楼璹耕织图,只是在细节上稍有变化而已。”[1]清代是耕织图创作的又一高峰,比较著名的有《康熙耕织图》和《雍正像耕织图》。

康熙第二次南巡时,意外获得南宋楼璹《耕织图》,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璹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康熙皇帝不仅为每图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且于图前亲书序文。所以,《康熙耕织图》(或称“康熙《耕织图》”)亦称《御制耕织图》。据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记载:“康熙中祗候内庭, 圣祖御制耕织图四十六幅, 秉贞奉诏所作, 村落风景, 田家作苦, 曲尽其致, 深契圣衷, 锡赍甚厚, 旋镂板印赐臣工。”[2]《康熙耕织图》有耕图、织图各23幅,共计46幅。耕图23幅依次是: 1.浸种,2.耕,3.耙耨,4.耖,5.碌碡,6.布秧,7.初秧,8.淤荫,9.拔秧,10.插秧,11.一耘,12.二耘,13.三耘,14.灌溉,15.收割,16.登场,17.持穗,18.舂碓,19.筛,20.扬,21.砻,22.入仓,23.祭神。

本课的插图就是《康熙耕织图》中的第2幅——“耕”。

三、素养考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耕”图,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同时,教师还可在课件上展示《雍正像耕织图》(或称“雍正《耕织图》”)中的“耕”图,引导学生找一找其与图1的异同。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味,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雍正《耕织图》除画目名称上稍有改动外,与康熙《耕织图》基本相同。”[3]王潮生先生也指出《雍正像耕织图》“画面内容及画目与康熙时焦秉贞图基本相同”[4]。但是,师生经过探究和互相启发,还是发现了两图的不同。《雍正像耕织图》画法精细、设色典雅、人物逼真,更为精美。还有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就是,两图中站在田埂上的农夫不是同一个人。对于学生的这一发现,教师给予了大力的表扬,同时指出这个人很可能就是雍正本人。

除了站在田埂上的农夫,画面近处水田耕作有一人,正在握犁牛耕;再远处有一人挑担而行,像是送饭的少年;再远处茅舍内,依稀可见一妇人形象,应该是家庭主妇在厨房忙碌。基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特点,我们大胆推测画中的四个人很可能就是一家人。教者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小品的形式“还原”历史现场。这么做,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从画面描绘的场景来看,地点与我们所处的苏州类似,应为江南的田野,季节应为春天,而且极有可能是早春。“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间表达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事件性的表现方式,也即‘事件中的时间表达方式。”[5]其实,这幅插图的右上角有题诗:“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往事关圣情。”这首诗在教材插图中有些模糊,需要教师“修复”。从该题诗也可看出,这幅图描绘的是江南早春。如此,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便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果进一步挖掘的话,我们还可以发现,清朝初年,有些地方的农民是可以保留明朝的发型服饰的,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剃发留辫。从生产工具来看,铁犁牛耕特别是曲辕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王加华先生指出历代的《耕织图》有诸多错误,选入课本的这幅“康熙《御制耕织图》缺犁铧与牵牛的绳子且犁的比例不对”[6]。如果教师们在备课中对这些都有所了解,并且在教学中能善加引导,就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从耕织图的起源和流传,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古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黄世瑞先生认为楼璹《耕织图》“类似今日墙上绘的宣传画,让群众都能看到,以便群众能够学习、推广。公布这种耕织图,还明显地表示了地方官重农劝农的倾向”[7]。王潮生先生认为:“清代耕织图丰富多彩,它对宣传重农思想,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技术起到有效的作用,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以及艺术等方面值得发掘的历史形象资料。”[8]王加华先生认为《耕织图》的技术传播只是“幻象”,“既然历代《耕织图》技术推广的意义并不大,那其创作的意义又何在呢?宣扬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教化劝农,应是其被创作的主要目的所在”[9]。由此可见,教材中的这幅插图,不在于向学生传递农业技术,主要是向学生传递清朝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对农业重视,大力发展农业,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从图外还是从图内,我们仔细推敲,便能敲击出家国情怀的火星。

经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这幅插图堪称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如果能善加研究,必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果还能在课堂教学中善加利用,必能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一幅插图窥见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谓以小见大。这“小”就是“少而精”,而“少而精”正是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

[   注  释   ]

[1]  黄世瑞.浅说耕织图[J].寻根,1995(3):14.

[2]  肖克之.《耕织图》版本说[J].中国农史,2001(4):103.

[3]  王加华.技术传播的“幻象”:中国古代《耕织图》功能再探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2):11.

[4]  王潮生.清代耕织图探考[J].清史研究,1998(1):108.

[5]  王加华.显与隐: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空表达[J].民族艺术,2016(4):124.

[6]  王加华.技术传播的“幻象”:中国古代《耕织图》功能再探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2):12.

[7]  黄世瑞.浅说耕织图[J].寻根,1995(3):15.

[8]  王潮生.清代耕织图探考[J].清史研究,1998(1):112.

[9]  王加华.技术传播的“幻象”:中国古代《耕织图》功能再探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2):1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