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理论的内部技巧在中职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樱子技巧中职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普通话水平,培养语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朗读好的作品还可以开发思维,提升人生境界。就中职学生而言,语文朗读教学对于学生德育发展和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播音和朗读同属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相通的地方很多,都是一项再创作的艺术。播音创作的基础可分为两部分: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

内部技巧是指在充分理解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印象深刻、真情实感的心理再创造过程。内部心理技巧与外部表达技巧是和谐统一的。脱离了内心思想感情的运动,外部表达技巧必然失去生命力,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然,没有完善的外部声音形式,内部思想感情也无从表达。只有二者统一,互相作用,才能使内容和形式,体验与表现,感情与技巧融会贯通,和谐一致,从而实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境界。

内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相比于停连、重音、节奏和语气等外部技巧,内部技巧主要解决思想感情的问题,而外部技巧则解决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问题。

中职语文的朗读教学,乃至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朗读教学多强调外部技巧,而较少讨论内部技巧。本文将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对中职语文朗读教学中有关内部技巧的运用谈点看法。

所谓“情景再现”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文字表达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感情和态度都会被朗读者认知并感受,仿佛在大脑里放电影一样一一浮现。它是有声音语言表达者调动情感的一种联想技巧。

情景再现中必须明确联想不是随意的,必须在全面分析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必须符合文章主题思想,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天马行空”。另外,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感受中,融情于景,不能只有景没有情。要内心主动接受文字的多层刺激,容纳、消化文章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生活积累,移情易景,从而使朗读声情并茂,产生生动的表达效果。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选取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 《我的空中楼阁》。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文字优美、笔调清新,寄托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上进行充分想像。仿佛自己就是山中小屋的主人,时而立足山上,时而身处山下,时而驻足室内,体味山间晨昏,欣赏山间美景,感受鸟语风声。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觉记忆,让作者描绘的美景在头脑当中立体呈现。在充分体会的基础上的情景再现,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产生情感共鸣: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描绘,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才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意旨。感于此,学生再进行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朗读时还要要求学生能做到心中有图像、有感情、有态度,继而达到听众听到图像、听见情感、听见态度的表达效果。

该教材诗歌单元选取了舒婷的代表作 《致橡树》,它创作于1977年3月,是一首爱情诗。对于情窦初开的中职阶段的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内容较容易理解,朗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两性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诗中的“橡树”是诗人理想中的爱人的象征,它高大威仪,有魅力,有深度,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即便如此,诗人也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炫耀自己。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只会付出的泉源,也不愿作只会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希望自己是一株木棉,同样屹立在橡树身旁,根叶相连,同甘苦、共患难,情投意合、坚贞不屈。

诗歌想象新奇瑰丽,意象贴切,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清新灵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朗读时心中想象应具体化、人格化,同时带着态度和情感。

首先,要理清头绪。不仅要使各种意象具体可感,而且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诗歌中提到的各种事物的特点了然于胸,进而把文章内容变成动态图画在脑海中一一浮现:极尽攀附之能事的凌霄花一路攀援到达树顶炫耀自己高高在上;痴情的鸟儿在绿树丛中整日对着橡树诉说衷肠;泉源、雨露、阳光只知付出不求回报。这些都不是作者认可的两性关系,她要自己成为一棵树。橡树和木棉同样矗立在电闪雷鸣中,他们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其次,要设身处地。我们要让自己沉静在诗歌所描绘的环境中,产生仿佛就在现场的想像。朗读时就像是在说自己的见闻。

再次,要触景生情,引发态度。就这首诗歌而言,我们知道了作者描绘的意象背后的深层用意后,就要把作者的好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要结合目前一些不健康的婚恋观进行联想和表现,表达时“有破有立”,“有态度”、“有情感”不能平均用力,语气感情无变化。

所谓“内在语”是指那些在语言表达中不便、不能直接表露或是没有直接表达、没有完全表达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有如戏剧表演中的 “潜台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是挖掘承继语言链条的结节点;它是语句目的的集中体现;它是语气表达的重要依据;它是语言表达个性的集中体现;它是语言表达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的一篇小小说,写的是“我”和樱子雨天去寄信,由于只带了一把雨伞,樱子一人去马路对面的邮局寄信,信是告诉母亲我们要结婚的喜讯的,可是突如其来的车祸却把我从幸福的山顶拉回到了痛苦的深渊。文章重在抒情,作者将爱人比喻成一只雨天的蝴蝶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作者反复描述蝴蝶的形象,如同电影镜头一样不断闪现。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将痛失恋人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之情表达的美丽缠绵,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设如下的内在语: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所以)柏油路面湿冷冷的,(并且)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后悔)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多么善解人意的女子,也许出门只带一把伞也是她的伎俩,她想和我依偎着走在雨里。)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我的心已跌落到冰冷的深秋)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却是生与死的距离)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泪如雨下)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好悔恨,好自责)

(多年以后)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信的内容是)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对象感”是播音员、主持人调动情感的另一种手段。播音员、主持人在播讲目的的基础上,想像受众的存在和反应,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并因此而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在朗读教学中引入“对象感”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研读文章的兴趣,而且可以帮且学生克服朗读的平淡乏味,固定腔调,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

谢冕在《读书人是幸福人》说,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所以读书人是幸福人。

中职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大多厌学情绪浓厚。这篇文章对于中职生而言可谓是金玉良言、警示名言。面对同学们的慵、懒、散的现状,应该让朗读的同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产生一种劝诫同学、激励同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心当中形成与同学的交流和默契。这样一来,朗读者的感情才能被激发并且有的放矢。

这一点和广电播音主持的“对象感”有所不同,广电节目大多面对话筒和摄像机,受众的反应要靠想像,而课堂朗读面对的是同学和老师,受众的反应一目了然。但指导学生运用“对象感”时,不可单纯通过外在观察获得,因为一来受众的心理活动有时难以从外表观察,二来过多关注听众的外在表现也容易分散朗读者注意力,出现思想游离的毛病,要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无人”。

[1]付程:《实用播音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2]黎燕敏:《内部技巧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9卷(增刊)。

[3]倪文锦,于黔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

[5]张颂:《中国播音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樱子技巧中职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歌唱比赛
指正要有技巧
不喜欢牛奶的小樱子
提问的技巧
伤脑筋的衣服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