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感”
2018-02-23
笔者办公桌上放着三份请假条,内容均为学生因感冒请假。看到第一张假条,笔者还不以为然;当看到第二张时,有些惊奇;再看第三张时,心情不禁有些沉重起来:三张假条居然都将“感冒”的“冒”(正字)字错写成了“” (错字)!
“冒”和“”都是上下结构,两字(错字本不成字,在此姑且称字)下面写法相同——“目”字底。稍加分析,我们即能发现二者写法的不同:正字的上面部首用的“”(音 mào),错字用的“曰” (音 yuē)。 为什么“冒”字上面部首要写成“”,而不能写成“曰”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部首“”。 “”其实是由“冃”演变而来的。因为“冃”部常居于汉字的上部,例如冒、帽、冕,又因为汉字在书写过程中要求上紧下松,因此“冃”下面笔画被省去,而逐渐成为现今的写法“”。也即“”和“冃”二者具有同一关系。《说文解字·冃部》:“冃,小兒蠻夷頭衣也。从冂;二,其飾也”。即“冃”是小孩、蛮夷等少数民族头上的便帽。它是个象形字,“冂”表示覆盖在头上的帽子,“二”表示帽子上的装饰物。至于“冒”字,《说文解字·冃部》解释道:“冒,冡(音 méng)而前也。从冃从目。”可知,“冒”是个动词,意思是覆盖。它是个会意字,字的上部为“冃”表示帽子,下部为“目”,合起来是用帽子蒙着头的意思。经过词义的引申,这个“冒”字后来产生了顶着、露出、冒犯等义。另据徐灏《段注笺》:“古帽字。冃之形略,故从目作冒,引申为冒之义,后为引申义所专,又从巾作帽,皆相承增偏旁也。”此据说明,表示帽子的“冃”字因弃置不用,后来以“冒”字表示,又因为“冒”字的字形专用于表示引申义顶着、露出、冒犯等,所以帽义用字只好增加偏旁,而出现后起字“帽”。
我们再看看部首“曰”。《广雅·释诂四》:“曰,言也。”枚乘《七发》:“客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或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诗经·秦风·渭阳》:“我送魏氏,曰至渭阳。”从“曰”的字,例如曷、沓、曹,通常与言语行为有关:曷,《说文解字·曰部》解释道:“何也。”常用来询问时间和原因;沓,《说文解字·曰部》解释道:“语多沓沓也”,是话多如流水的意思;曹,《说文解字·曰部》解释道:“狱之两曹也。”,意思是打官司的原告和被告。
那么,“感冒”的“冒“该用哪个字形呢?我们来看看这个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444页解释为:“传染病,病原体是病毒,在身体过度疲劳、着凉、抵抗力降低时容易引起。症状是喉咙发干、鼻塞、咳嗽、打喷嚏、头痛、发热等。”感冒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和发热,给人的感觉为头部沉重,像被蒙上了一层东西,很显然与“冒”的意义相吻合。综上所述,“感冒”的“冒”字上面部首应是“”,而非“曰”,二者不能混同。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学生三张假条都将 “感冒”写成“感”呢?
经考察,主要是小学教学误导所致。由此,我们建议,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师生应将汉字的正确书写提升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二是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字学方面的修养;三是教师应将汉字教学纳入教学活动中来;四是汉字教学应注意内容和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