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中的花样“微写作”*
2018-02-23
“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新教材所选的文章,无论从思想教育、审美情趣,还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看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它既是学生最便捷的阅读专练,也是学生最理想的仿写典范。阅读课上教师宜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练笔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多样化的设计一些“微写作”,及时有效地给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些微型话题的设计,既是对文本的智慧解读,也锻炼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达到阅读课“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最佳效果。
“微写作”关键在一个“微”字。是短小而精炼的表达,是运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因此很适合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可行有效的“微写作”呢?下面我就来说说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可以运用到的花样“微写作”方式。
一、解说式
在《阿里山纪行》一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设计的“微写作”是: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解说今天的行程?并提示学生,解说词要注意礼貌用语,要注意交待游览行踪和主要景点。最后我们经过全班交流推选两位学生上台解说。他们的解说分别是:“大家好!我们将从台北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3小时后到达阿里山站,从这里需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就会看到姊妹潭,走过原始森林的曲径幽路,最终会欣赏到神木。”“吴先生,您好!我是您阿里山之行的导游。宴会结束,我们乘飞机到嘉义,下了飞机,就改乘阿里山的特色森林小火车进山。这途中我们会经过气势磅礴的 ‘云端铁道’,沐浴舒适怡人的林海云雾,欣赏水墨画般的姊妹潭,走过浩瀚的原始森林,踏着厚密青苔的曲径幽路,最后直达阿里山标志和灵魂的‘神木’。一路风景一路情,相信你定会赏心悦目,感慨万千!愿您的旅途愉快。”一份解说语言平实,一份解说语言生动,但都能清晰完整地介绍了作者游阿里山的行程。这样的“微写作”既让学生巩固了“解说词”和“移步换景”的写法,又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批注式
《阿里山纪行》中,有许多写景的精彩段落,对这些好词佳句除了让学生学会积累之外,还应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比如我在“美点寻踪”这一教学环节,针对文章几个重点写景片断,给学生设计了批注式的“微写作”,对此段文字,或感悟美景,或赏析写法,或补充内容,或评价瑕疵,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批注。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批注:“(第4段)作者引用传说写出潭得名的由来,给姊妹潭增添了人情味和神秘感,但没有具体写出潭水清澈的程度”。“(第5段)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比喻、反复、对偶等多种修辞,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由景到情,生动形象地写出林区的‘静’;语言极富音乐美!”“(第6段)运用比喻修辞,把‘青苔’比作‘绿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苔的厚密及生长情况,表达了作者对青苔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的批注是对文本段落最好的解读,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诗化式
在解读赏析课文第4段“潭水清澈”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试着把这段文字改成小诗。我们在上古诗时往往让学生把诗歌散文化,那么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让散文诗歌化。这一尝试立马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有学生写的现代小诗如《姊妹潭》:“那清澈的一泓/是两姊妹幽怨深厚的情/你就是一幅水墨画/美丽了我们的眼/你就是一面明镜/透亮了我们的心”;有学生写的古体诗如《潭水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鸟语花香总关情。绿树亭影入清潭,水光潋滟波人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不尝试就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写作潜能有多大,只要愿意相信学生,愿意给学生课堂时间,那么你的课堂,就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喜悦;你会发现,妙笔真的能“处处生花”!
四、比拼式
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挑战作者(老师)的“看画写景”的“微写作”环节:请从“林海云雾”、“潭水清澈”、“青苔幽径”、“神木神奇”几幅画中任选一个,进行片断写景。我先展示自己写的一段文字,然后让学生树立挑战目标当堂练笔。有的写“潭水清澈图”,运用多种修辞,发挥想象,景色如画,文笔优美。如“一片落叶,飞旋着飘到了潭面上。清亮的潭水盈满了叶面。透过那稀疏的叶脉便是若明镜般的潭水。依稀可以看到水底,水底有几块圆润的小石头,鱼儿相嬉戏,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的光,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也映在潭边阿里山姑娘深邃清澈的眼睛里。”有的写“林海云雾图”,能多角度多方位的描写雾景,每一句都是那么的清新淡雅,每一景都是那么的细腻精致。朦胧美妙的雾景让我们陶醉其中,不想醒来!有的写“青苔幽径图”,能巧妙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不但写出美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赞美之情。一个个都是学以致用的高手!有的写“神木”图,不只景写的美,还能由形到神。如“你拔地参天,高大雄伟;你八面威风,气势凛然;你虽身受重创,却不减瑰丽姿色;神木,你是阿里山的巅峰,无惧风雨,无畏雷电,攀登不息。你的傲然屹立,就是在告诉人们:‘你不向上,你不坚强,就会被淘汰。’神木啊!在我心中也有一座阿里山,有一天我也要像你一样,昂首站在高处!”我感觉学生写的真好!这个教学环节我就是通过“挑战作者(老师)”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强烈写作动机,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让“美丽的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五、广告式
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中,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微写作”:为“阿里山”写一句广告语。不到2分钟,学生就有出示自己的创意。如煽情的“阿里山若有你的脚印,你便带走了幸福”,如对联式的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姊妹潭的深情深似水”、“看山清水秀,赏风俗人情”、“赏阿里山壮丽风景,享阿里山朴实人情”、“原始森林云雾美,曲径幽路神木奇”、“山清水秀品秀丽宝地,人杰地灵享风土人情”、“林海云雾幽幽路,碧水神木浓浓情”。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尝试去写广告语,不但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是在语文课堂的细微之处慢慢培养出来的。
六、微信式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果你是作者,请游览完阿里山时,通过“发微信”的方式,进行景点 “拍照题文”、“抒旅游感受”。此题可以通过课外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回去加上阿里山的 “广告语”,或者再自主地加些其它内容。我先在微信群里发几张景物图片,学生要依据这些图片,发挥想象,依据文章,给照片配段文字。再用父母的手机通过发微信圈的方式把“作业”呈现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微信圈里看到学生的作业了。而且学生因为有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创作”,所以不得不认真对待,从而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挖掘了学生的创作潜力。
我就看到这样一份“由景到情,由情到理,情景交融”的作业。作业依次展示的广告语、林海云雾图、潭水清澈图、曲径幽路图、参天神木图、旅游感受。摘录如下:
广告语:唱一曲阿里歌谣,品一方水土人情
林海云雾图: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图。那云雾飘渺浓稠,如白纱般轻柔,如轻烟般缭绕;那森林茂密浩瀚,如大海般广阔,如天空般深邃;那树干直挺秀颀,在雾里静默滋长;那枝叶湿润晶亮,在风中摇曳生姿。他们已不知多少年,长在茂密森林里,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幻觉,更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惬意。
潭水清澈图。一泓清潭,也许是简单的水的无意汇聚,也许是深彻的情感的酝酿。若水旁有花,它画出了花的美丽;若水旁有鸟,它诉出了鸟的喜悦;若水旁有人,它映出了人的笑容。这清澈的潭水中,有了万物和谐的交融,便成了一幅即使轻触也有波动的水墨画。是怎样的神力和文明,才能让这里有如此柔和幽静淡雅之美!
曲径幽路图。寂静的深林,羊肠小道迷蒙在稠稠的如同牛奶般的云雾中,凉凉的,清新好闻。耳边有细切的声响,似春蚕在咀嚼桑叶,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轻轻伸手即可触到湿润。干净的青苔,厚密柔软。眼前绿荫,有些幽深,有些朦胧。幽径就在那深林中悠悠延伸,那倔强的蜿蜒,又何尝不是一个清晰的方向?
参天神木图。神木在这幽静和美的阿里山中,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巍然而立!可又有谁能懂得那份强大后的细腻和艰辛,不妨仔细谛听,他轻轻诉说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他见证了中华儿女风雨无阻的脚步,他期待着阿里山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枝头生长的方向,便是炎黄子孙前进的方向!
感受:高山青,涧水蓝……听着动听的歌,赏着美丽的景,心中不禁激情澎湃:阿里山,当你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我们再来与你相约!
这样的“微写作”,学生很乐意去写,去展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作的契机;要懂得欣赏学生的作品,舍得花些时间去评讲点赞。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写作,进而善于写作。
以上六种“微写作”方式,如何选择,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时间和学生素质而定。“微写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常用的“仿写式”“赏析式”“对联式”“颁奖词式”等。我提倡读写结合,读写共生,提倡在阅读教学中适宜地穿插一些“微写作”,但不是说这些花样“微写作”渗透到每一节阅读课里,如果这样,就会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了。每册课本都有适合大尺度的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文本,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典型的文章,给学生多方面设计一些有效的写作微练习,不但能让阅读课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潜力是教师挖出来的,学生的激情是教师煽出来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培养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教师智慧设计,匠心独运,那么阅读课上学生的妙笔,就会“处处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