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2018-02-23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须对症下药,在作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上多探索、多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
一、引导观察,酿造真情之文
学生作文的首要问题在选材,或无话可写,或陈词滥调,或犯假大空之病。能写出既贴近生活又有真情实感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观察生活与积累素材的习惯和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特征,积累起丰富的生活情感。
例如“母爱”主题的作文,按理说是人人有体验,个个能抒真情的,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写自己某次半夜生病了,母亲背着自己,冒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十几里路赶到医院……这类作文取材显然太老套,也太不符合实际了。如今哪个村没有卫生所?如果病情严重,卫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可能要打120急救了,至少也得叫辆车。道路通畅的乡村,还用徒步背十几里路吗?何况还下着雨。退回去二十年,这样的文章会很感人,但现在的学生真的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吗?如此罔顾事实,着实叫人啼笑皆非。
而有的学生就很会取材。一位同学拟题为 “母亲的手”,行文以母亲的手为线索,着重写随着自己一点点地长大,母亲的手也在一点点地变老、变粗、变糙、变硬。典型的细节有:寒冷的冬天母亲早起为他做早餐,然后用刺骨的冷水为他刷下午体育课要穿的球鞋,望着母亲红肿的手,泪不禁涌上眼眶;酷暑天,母亲下班他放学,正好一同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汗流满面,首先递过来一条湿毛巾给他擦汗,这边又从冰箱里端出了凉茶,望着母亲晒得黑红的脸与双手,他再一次用毛巾捂住了眼睛;那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母亲勉强答应让他给自己洗手,这时他才发现母亲的手已经变得有多粗糙、有多硬,再也不是儿时记忆中的那双柔嫩的手了,搓着洗着,眼睛却模糊了……这些细节很好地突出了一个勤劳而又慈爱的母亲形象。
这样的作文素材才是真正从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的,写出来自然真实感人。教师评讲作文时,可以上面两类作文为例,对比分析如何取材,才能更好地为主题表达服务。同时告诉学生们: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提供资源,激发写作欲望
有些时候,作文要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大,或者有学生独立完成的难度较大。如“到民间去采风”和“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两个题目,与单元所学课文密切相关,经过阅读学习,学生对有关问题只能算有些粗浅的了解,要真正实现“到民间去采风”和“背起行囊走四方”,在主观、客观、时间、空间等方面都还缺乏条件。而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己完成作文,收上来的无疑会是一批“百度”之作。这时候,教师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写作资源,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帮助他们完成写作任务。
针对“到民间去采风”这一活动作文要求,我们可以收集与民风民俗有关的精短记录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各地的民风民俗,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畅所欲言,有了这样的感受作基础,再去作文就不用担心无从写起了。这样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会比实地考察逊色多少。
“背起行囊走四方”这样的作文要求,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了,父母没有经济条件,也无法陪同出游,更不会放孩子独自出行的。那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名胜古迹如何领略?很简单,还是借助风景记录片,结合旅游网,来一次逼真的模拟旅游。随着画面的移动与转换,学生们是一声声惊叹:或名山,或大川;或古迹,或名胜;或壮观,或宏伟;或优美,或幽远;或繁华,或宁静;或肃穆,或活泼……尽情欣赏了美不胜收的美景,写作欲望激起了,还担心写不出理想的作文吗?
三、同题辨析,促成细节完善
有许多同学,选材立意都较好,就是在表达上总是有不够理想之处,或表现在细节刻画不够到位,或表现得层次安排不够恰当,或结尾少了揭示主旨的议论等。教师每每改到这样的作文,就有一种惋惜之感,一篇好文章,就欠了那点火候,真是遗憾。这时候,同题辨析、优劣对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以“身边的吆喝”为题的一次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在文中都只是列举了身边各种各样的吆喝,可是对吆喝声的本身没有细致的刻画与描摹,如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用何种方言等都没有交待,读者如果没亲听过,就想象不出“卖大馍”“卖发糕”“卖锅巴”之类的字眼是以怎样的音韵节奏与神态吆喝出来的。教师指出学生作文中这些不足,再让同学们去品读萧乾的《吆喝》一文,尤其是对卖荞麦皮的吆喝和对乞丐的描摹,那动作神态如在眼前,那音韵节奏如在耳际。这样一对比,学生们会有更深的领悟。
“科海泛舟”这个主题的作文,有许多同学选择“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一话题来写。可是其中的大多同学都是如回答问题一般,写一句或一段“利”,紧接着写一句或一段“弊”,然后再写“利”、写“弊”,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凑够了字数突然结束。这在选材、立意上也无可厚非,但层次非常混乱。功底扎实的同学就安排得较理想,开篇概述一下科学的发展,引出利弊这个话题;然后分层分别集中写出其中的“利”与“弊”;两层中间再用巧妙的过渡句或段来转换话题;最后再通过议论表明自己对科学所抱定的态度与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层次感就明显多了。两相比较,学生们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
学生畏惧写作文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那则是很遗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一切可运用的手段,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爱上作文,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