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探微

2018-02-23陈书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曲线新课程函数

陈书伟

(重庆万州第三中学 重庆 万州 404100)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有效提问。通过自己精心设计问题,尽可能多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形成互动、高效的学习模式。

一、讲究问题的针对性

在新课改下,数学课堂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故而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中师生交流越热闹越好,而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问,于是,课堂中问题的密度较大,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这种提问多是为提问而提问,对目标的达成度作用不大。另一种现象则是课堂中的提问过于随意,没有关注目标,甚至是口头禅似的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

提问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问”,这就自然涉及目标问题,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分析而初步掌握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出y=log2x和y=log12x的图像,此时提出问题“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所过点等交流,如果已知y=log3x的图像,能不能作出y=log13x,以此引导学生作图,然后结合y=log2x和y=log12x,y=log3x和y=log13x的图像归纳其性质。如此,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图像展开交流,在交流中能更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二、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有些时候上课之前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从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三、控制问题的难度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为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积极性,不要设计太深奥、难度太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回答不出来,最后只能教师自问自答,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性。另外,也不要设计太简单的问题,这是因为简单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进行思考,达不到提高思考能力的目的。所以,教师只有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提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在进行《高中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例题:圆x2+y2=9上到直线x+y=1的距离为1的点有多少个?教师在讲完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结合这道题的推导过程,同学们是不是还能得到其他结论?”稍等片刻,有学生回答:“点的个数取决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长短的关系,随着直线的移动,点的个数可能是0、1、2、3、4个。”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掌握问题的梯度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数学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于那些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要形成 梯度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增加难度,引人入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完成思维的跨越。

教师不能简单地抛出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有难度的问题设计成问题串,形成一定的梯度,以降低难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逐渐走向清晰。如在“函数的简单性质(2)”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问题1:求函数的最小值(1)y=x2-2x。问题2:若y=x2-2x的定义域变为[1,3]或[-2,3],求最值。问题3:求f(x)=-x2+2x在[0,10]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如,要引入函数单调性的问题时,可以先举向水里加糖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感知的认识,然后探讨定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继而再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数学中一个量增大,另一个也越来越大的例子。再如,寻找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寻找y随着x的增大而变小的函数。这样学生就逐渐产生对函数单调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特征。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理解方法,最终将问题解决。

五、结语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促其更好、更快的全面发展;同时新课程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斯、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驾驭新课程教学及课堂提问。

猜你喜欢

双曲线新课程函数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双曲线的若干优美性质及其应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