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洒脱背后的沉重
——《文化苦旅》读后感

2018-02-23粟思畅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历史

粟思畅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重庆 400700)

《文化苦旅》是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先生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激烈了大量的资料创作的成果。它融合了作者的经历和内心的思考,赋予无形和有形的文化以实践精神。在这个纸上谈论文化的时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实是空谷脚下的声音。不仅如此,余先生放弃了以人类文明为主体的写法,将写作内容落实到自然生态文明,以此作为基点探索其他的生命,探索生命的繁衍以及从中所蕴含的文明。《文化苦旅》既包含着探索之路的艰辛努力,也包含着文化的执着追求,还蕴含着信仰。文化要用心去想,用心去追求,但与最终得到精髓的巨大喜悦相比,这个“苦”就不再有价值了。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自愧不足。因为我曾经对文化的表面有了一点点的了解,我感到非常的骄傲,读了这本书之后,对文明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当读过这本书之后,就产生了震惊之感。事实上,文化经常让我产生震撼,对于中国文化更是如此。有时我从心理上是排斥这种反映的,但是在这种震撼中,还会有惊喜和悲伤。

长久以来,圣殿里一直充满着无声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灵魂的净化,令人惊讶,也令人欣喜;都江堰是大江文明的水利工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后世值学习的坐标,也是中国工程史上的骄傲。杭州以其密集的水网、美丽的风景和才华横溢的人才,在十五世纪一直是航海者的无声指南针。在荒沙漫延的沙漠中,王明丽恬静的春天给人一种“造化钟神秀”的感觉,让人立刻意识到生活和世界。

悲伤?山西晋商商人离家几十年了,他们的妻儿辛苦的经营,为中国历史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最终消失在漫长的历史中;这是在宁果塔的映照下,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残酷,从中也能体会到快乐,“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是一个悲剧。它是阳关外的盾牌,手持着烟雾缠绕的信号,一根就会变成万骨干枯,令人匪夷所思,可是,这就是历史,无法磨灭,却能够淡化,无法忘怀,令人深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上的惊喜要么被载入了中国的史册,要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的肉体中,都没有将这些历史抹灭,就好像持有一把锋利的刀一样发,刺痛着,各种各样的痛苦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并留下了印记。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我有着与生俱来的渴望和热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就仿佛与余秋雨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作者从心底里产生了共鸣。我们有一颗因外国入侵我国民族文化而受到严重打击愤恨的之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同情之心。在这本书中描述了道教塔,无疑在这一层波浪中,唤醒了我内心的波澜。战争导致世界的混乱,让人的心灵入波涛一样汹涌,其中吧王道士只是一个无知的代表,是一个历史的导火索,他就像豆子一样明亮,我没有理由反对他,更不愿意摧毁他。此时我意识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那些在自己国家的困难中发了财的人,那些返回家园官员,那些利用人民的危险的外国侵略者,哪些危害到国家,危害到人民的行为,都不知不觉地在脑海中呈现出来。

其实不止是敦煌石窟,当那些青瓷和白釉的国粹被高高举起的时候,又被踩在地上,被卖埋没到尘埃中;当曾经被西方贵族称为“高贵的象征”的昂贵丝绸被金发碧眼的人踩在脚下的时候,是否有人意识到,这是中国的文化;国家的灵魂已经被用无数黄金和白银建造的宫殿取缔了,也被熊熊大火吞噬了,这是国人的悲哀。正如诗人所描绘的,我恨自己不能生存在一个世纪前,不能与侵略者面对面地斗争,无论如何,我不会让他们悄悄地带走我们祖先的遗产,让中国的文化在国外流离失所,失去了祖国的根。

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是否有人告诉我,即使我活到一个世纪前,即使我战斗的敌人死在最后,茶的芬芳,茶杯的香味,丰富的商人和官员的礼物,可是,我脚下的土壤正在逐渐地瓦解。那些在国家的灾难中致富的人,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宝贵的财富,闪烁着贪婪的眼神,没有你苦心劝说的余地。所以,对于有些人而言,“钱”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听从生命,遵循生命的规律,一天,随着时光悄然流逝,自己的生命也消失了。持有资金还有意义吗?明显是一种浪费。他们和我们的中国文化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我们不能只划分跨越时间和空间,悲伤地看着国家物质文化遗产被损毁,能让这些人肆无忌惮吗?能让入侵者就这样潇洒地离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随着战争的日益激烈,人性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性,总是有一种力量,它是持久的,是无止境的;总有一种声音,响亮而有穿透力,永不停息。它证明了民族精神的力量和人性中应有的无私和责任。

只是,只是,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敦煌人,可悲的中国奖学金史。”毕竟那是一道疤痕,只能在大英博物馆这样的地方才能够找得到。

陈寅恪先生的话让我常感叹,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之后,更是感叹唐代的笑颜,感叹宋代的衣装,感叹民族文化的放逐,感叹子孙后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淡漠。因为中国的历史,无论是内战还是对外战争,都是民族文化的灾难,最大的伤害就是文化的伤害。太平天国起义后的几年里,规模小到足以拥有一个巨大的珍贵图书图书馆遭到了破坏,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这就是文化的损毁,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罪人。许多汉族文化濒临灭绝,需要更多的国人觉醒。更严重的是著名的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焚烧圆明园等。历史有自己的规律,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人们就已经总结出了这些规律。

在战争中,除了世界遭受苦难,就是各个国家的文化的破坏。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像余秋雨先生一样感慨,无可奈何,站我们在当代的大门上的时候,回望历史,不得不反思。悲痛欲绝只能是一曲悠长的哭泣之歌。一些文化的流失应该服从客观现实。然而,面对这些珍贵的中国文化,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也许我们的贡献无法与历史名人相比,但也可以提供保护。

作为当代的我们不应该让文化就这样消失,也不能让文化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熄灭。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意义,不仅是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现实意义。因此,“时间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里上演,这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文化存在方式。”文化的荒凉就好像是一场梦;到那里要走10000英里路,主动地承担文化的责任。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历史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余秋雨投其所好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书实践收获(3)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