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8-02-23杨淑玉程丽云

新课程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受教育者价值

□ 杨淑玉 程丽云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的挑战

1.弱化了教师主体在传统课堂上的话语权。教师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教育主体,而学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客体。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由于信息获取的单一、封闭,加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理想信念、思想觉悟、知识背景等方面巨大的差异,所以教育主体将先进的革命理念、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分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的普及,信息来源变得多样性、即时性、开放性,弱化了教育者话语的权威性、主体性,教师用以往的“一言堂”手段实现其教育的功能逐渐弱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我说,你听”权威式的话语权,教师在传统课堂上权威性的话语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受教育者之间思想复杂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向社会价值。因此,教育者需从国家的角度、社会的层面以灌输的方式实现其整体的、社会的价值目标,要求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目标之“高线”。但是,现实中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情感体悟、切身利益能否实现等琐碎问题,而网络恰恰能为其提供这样的关注点,网络上多元的、开放的个人价值观与传统的、单一的社会价值观矛盾日益冲突。

3.教学场域的教育功能与网络场域价值认知的矛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通过对学生开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情、国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在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但是,在网络背景条件下,教师所讲的内容或历史知识早已被受教育者所熟知,知识中隐含着的价值认知,被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折射成多种价值认知和多元思潮,并被不同的受教育者所接受。因而“高、大、上”说教已经被网络屏蔽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功能被弱化,网络场域中的价值认知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这样的价值认知与教学场域中灌输的价值认知有交集,更有距离。

二、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原则

1.主导性与主体性对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以社会的发展,还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目标要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实现,社会目标随之也为个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社会保障。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目标的实现是依附在国家、社会的层面上,体现的是“集体性、一致性”,忽视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的主体,自由随性、根据喜好选择信息来源,但是缺乏主流方向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在意识形态的传播地位起主体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起主导作用,并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实现受教育者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对接。“大数据时代,网络话语表达的跨文化性、认同的非标准性,形式的散结构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课堂上以灌输形式为主的主流话语遭遇严峻的挑战,形成了教师自说自话、学生沉迷于移动互联网络世界的尴尬局面,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及个人发展价值诉求问题时,表达出一种自娱、自乐、自嘲、自强的心态,同时也抒发关注民生、国家社会的情怀,对社会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这表明大学生不仅关注自身的诉求,还关注民生、社会、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网络话语相比,思想政治主流话语具有严谨性、距离性、理论性、抽象性和意识形态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的理论接受水平、日常生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仅凭课堂的理论传授,在大学生中很难引起共鸣。

3.社会价值取向与生活价值取向对接。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对接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偏重社会目标和现实中偏重个体盲目、自由自我选择的双重矫正。在网络信息的背景下,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现实矛盾是如何契合个体内在需要,从而接受社会导向的价值教育,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效对接。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1.促使教育者在移动互联视阈下转变教育身份。移动互联已经锐不可挡地进入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网络背景的影响和冲击下,如何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将传统的知识灌输的课堂转变为智慧课堂、情感课堂、实践课堂,唯有教师的改变:改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单一的教育主体向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个性的差异;由课堂为中心向受教育者为中心的转变。教育者身份由原来的“一言堂”式的权威话语灌输者向主导化、民主化、平等化、生活化的疏导者转化。

在互联网络的背景下,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教育者应该由信息的收集者向把关人转化,由知识的传递者向真善美的传播者转化。

2.尝试传统教学与移动互联网络的有效对接。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现实性,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移动互联教学进行有效的对接。

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回归实体教学课堂,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软智慧课堂技术软件,对学生身份的识别和确认,避免学生替课、替签的现象,缩短大班课堂的点名时间。实施大课堂实时互动,课堂交流可以实现文字和语音并行,采用点对面、点对点的提问和抢答。通过APP软件在课堂上的应用,基本上能顾及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全体同学的观点、态度、情感表述,实现精准教学的目标理念。

3.拓展移动互联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微博、微信具有发布内容自由、简便、私密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它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轨迹、情绪的起伏波动,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深入其中,同时可以建立公众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赋予其教学的功能,将纲要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现实热点纳入统一平台,使理论与现实有效地结合。

(1)微电影。微电影是连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载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微电影主题,组织学生创作、拍摄、制作微电影,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自觉地担当责任、肩负使命,最后教师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升华,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2)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诸多高校的重视,但受经费、人员、场地、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效果不甚理想。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模拟虚拟的实践教学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电视专题片、现场教学录像等手段还原实践场景,体验临场感,增强临场实践教学效果。

移动互联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传统的“一言堂”变为“个性化的人设”,从“知识共享”向“思想共享”的转化,如何利用移动客户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习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133-138.

[2]崔海英.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点及转化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80-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受教育者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粒米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给”的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