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文本学情构建智慧课堂
——《窃读记》教学谈

2018-02-23邓春晓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林海音学情自然段

邓春晓

“让阅读随课堂生长”是我的阅读课堂教学观,它根植于“对话教学”,把课堂看成是师生共同的阅读实践和交流场所。要让课堂遵循学情生长,成为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备课策略是:读者式沉浸体验策略。策略要领:将课文重点要表达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要传递给读者什么,以及对本阶段孩子而言,读这篇文章应该学会运用哪些阅读方法等了然于心,然后理出课文的行文逻辑装在心里。下面以《窃读记》为例,谈谈教学的一般做法。

一、深度解题,对话启诱

1.“窃”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窃读”?

2.林海音为什么要窃读?你怎么知道她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师出示相关片段)

过渡:小时候那么穷,买不起书,只能窃读,长大后却能成为台湾著名大作家,那她一定偷偷读了很多书,很热爱读书,所以课文写她放学后就急匆匆赶往书店。

说明:提问为什么要窃读,就是用对话方式触摸学情,了解预习情况,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理解的,是爱读书?还是因为穷,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过渡。

二、上下勾连,激活思维

1.在赶往书店的路上,你能看出她爱读书吗?自读2自然段,体会她在路上对书的惦记和牵挂,以及书上写她关注到“只剩下一两本”带给小林海音的想法。

2.明明在人多的时候担心书卖完,怎么这时候看到“挤满了顾客”又安心呢?读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解释的。

3.把自己藏起来是什么滋味?上下勾连,联系4自然段“惧怕”体会。

说明:内心想法的复杂交叉,实现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就穿梭在前后语段的意义联结上,让学生在面临具体语义理解时实践运用上下勾连的方式。

4.在书店窃读时的害怕还在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读5自然段。

三、场景体验,情感共鸣

1.为了方便窃读,作者喜欢人多的书店。那窃读的时候,喜欢怎样的天气呢?读7自然段,找理由。从女孩内心高兴却外表不爽这种矛盾中体会女孩读书的不易。

2.读7自然段相关语句,体会小林海音心口不一的矛盾心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干净利落进行表达的。

3.窃读还有什么滋味?读4自然段,找到“快乐”。再读9自然段,思考:窃读时把自己比作了一匹“饿狼”,好不好?

4.如果4自然段写了就直接写9自然段,你认为后面该匹配哪一句?(“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把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

5.“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做完一件事后的“心满意足”。

过渡:刚刚才跨进书店急切找书,一晃就两个多钟头了,又依依不舍地回去。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林海音刚跨进书店急切找书的场景。读3自然段。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会,然后引导体会语用对比:以前版本的教材写的是“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而现在改成了“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把动词“钻”改成了“挤”。让学生体会辨析:是“踮”和“钻”好呢,还是“踮”和“挤”更好?

说明:这一部分无论是对小林海音内心情感的体验还是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都需要场景的支撑才能更深度地把握。所以我在课上除了用自己的语言神态创设情境以外,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场景以及现场模拟场景体验。

四、小结读写方法

我们在本节课的阅读实践中,在真实的运用中,还学会了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前后勾连。希望你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更多地主动运用这种方法,在对全文的前后观照中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

猜你喜欢

林海音学情自然段
秋的气味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秋天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美丽的秋天
林海音与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