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中的“三度”

2018-12-25李青霖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民族

李青霖

传统节日蕴含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寄托着中国人的独特情感,具有时令、人文等综合情感,是我们参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到,真热闹,贴春联,放鞭炮。”相信大多数人如今回忆童年,好多乐趣都与节日有关。随着节日更迭,我们从小接触民族文化、继承祖辈传统、学会为人处世之道……结合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笔者将教学重点归结为传统节日有三度:礼度、温度、气度。

一、感知顺应天时的礼度

天时就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中华民族对于天时的理解,以“农历”的形成最为典型,而在此基础上按照物候变化所创立的二十四节气,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项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时间制度与礼法观念,实际上代表一种文化归属。

古人严格依据二十四节气适时开展农耕并合理有效地安排日常生活,从中衍生出各种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礼法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把节日安排融入到自然规律之中,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生产与生活的一致。

每一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风俗和时间节点,饱含独特的寓意。从礼法习俗层面来说,中秋月饼象征团圆,春节贴春联象征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等等。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在教学中,可以由“传统”一词入手,让学生明白哪些节日才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从节令与节日的结合层面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节和端午节。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正应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不管从天体运动、气候条件,还是从农耕劳作、人类活动方面,都是一个最佳的节点。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节时值仲夏,阳光普照,万物丰茂,瘟疫的危险也悄然而生。这种季节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令,加上屈原以身殉国的哀怨壮烈,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端午的仪式更加灿烂庄严。

可见,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把人们的美好愿望融入了四季更迭的节律之中,真正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传统节日教学,首先要让孩子们与自然长在一起,让他们的气质、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如春草,不见其生,却日有所长。如同林语堂先生备加推崇的,天地万物皆有自己的道,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体现人类意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体会人性相融的温度

“人”是传统节日的核心元素。不难看出,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清晰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的节日中有着很多理想化的、情感化的、人性化的传说故事和庄严仪式。

春节相聚,元宵圆满,清明追思,端午竞舟,七夕忠贞,中秋团圆,重阳敬老。传统节日的精神本质,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百态的追忆。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原是葱翠的踏青时节,中国人却为其赋予了别样的情思。由晋文公追思介子推的寒食节开始,清明节就被烙上了缅怀先人的印记,折菊秉烛,祭奠扫墓,慎终追远。一枝清明柳,寄托了人们对先祖亲人的怀念,更是世代传承的血脉渊源。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月亮的圆缺变化,使古人联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圆满的美好,自然要把具有团圆象征意义的节日安排在满月的日子里,而金秋八月十五不仅是满月之时,更是丰收的好季节。中国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会在这个时候愈发浓郁。如果远方是诗,那么故乡已然成歌。在每个人的心里,萦绕不一样的旋律。随手拾起一片洒落周身的月色,都是一束思念远方的目光。我们走得再远,都不会忘记林间清风和故土的芬芳。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九月初九是陶公南山悠然的菊花酿,是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深情。中华民族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敬自家老人开始,把爱心推及敬别人的老人。重阳,传递孝爱文化,让传统美德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活力。

传统节日的人性交融,恰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情扬善,将人性之美寄情于团圆之情、父母之情、朋友之情、离别思念等等。上善若水,我们的祖先崇尚善,进而便把人情之美,依照善的标准道德化,让世间怨恨都在“节日”里得到化解。

可以选用赛龙舟、做花灯等视频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节日的快乐氛围,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传统节日背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学习中不经意地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故事、传说,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传承文化自信的气度

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传承和理想信念的培育,如同给正在成长的孩子及时补钙。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西方节日在国内愈发火热,但传统节日的感染力却是越来越弱。事实上,深埋在我们内心共同的民族情感,才是真正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节日等文化载体传承下来的,它是潜在、无形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唤醒文化记忆,涵养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青少年学生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同时也是精神思想的教化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希望所在。

唯有认同,才会热爱。

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形式更为重要。传统节日教学决不能停留于表面,停留于吃喝玩乐的借口。利用中华传统节日这一文化载体,以活动教育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引导、家庭教育的教化形式,力求让学生了解、参与、热爱中华传统节日,进而促其自觉探究节日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践行的热情。

坚守传统节日,就是展现中国气度。

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和幸福,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正是教材选编此内容的目的。

教学中适时穿插古诗词,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孩子们读着诗歌,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让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表现得更透彻。

传统节日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时间为轴,以情感为脉,串联起中华文化的千年积淀。它带给我们的底气不在朝夕之间,一个有自信、充满希望的民族,必定是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处,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开放、包容、自信。

引用冯骥才先生的话: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

我们为此而过节。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中华民族
我们的民族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