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

2018-02-22杨海华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新时代

摘 要:新时代赋予了农民新的内涵。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是指具备较高专业能力与素质、从事现代农业的创业者。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农民培养的价值取向主要以国家为价值主体,且以工具性价值为主,对于农民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兼顾较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培育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更要有新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国家和农民价值主体的统筹兼顾、坚持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价值取向的完美协同。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杨海华(1981-),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政府购买农村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制模型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编号:17YJC880115),主持人:杨海华;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核心素质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编号:2017SJB1738),主持人:杨海华;2016年度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证研究”,主持人:杨海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CIPP的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评价与改进策略的实证研究”(编号:C-b/2016/03/26),主持人:杨海华;2016年度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25-07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与进步的时期。新时代意味着什么?新时代意味着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更意味着新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四十年,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民依然属于弱势群体。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迈过“三农”现代化的坎,其核心便是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所以对于农民问题,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而农民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和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态度价值的现代化。因此,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如果仅仅注重“术”的层面,没有基本价值、理想信念、哲学意义的引领,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价值取向与内生动力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也就很难实现职业农民与农村、农业的现代化。

一、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

(一)农民的内涵分析

要想厘清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内涵,必须梳理过往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内涵的界定和解读。农民是个五味杂陈而又爱恨交织的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农民呢?应该如何界定农民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又非常复杂。

在英语国家,农民有两种表达:farmer或peasant。Farmer的词根是farm,强调农民的职业属性,就是指从事农业工作的人。peasant是先赋性的,强调是身份的含义,是来自家庭或其他的先天性条件,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主要是作为小农阶级的一员而存在的,是一个带有阶级属性的词。马克思(Karl Marx)就是以職业来界定农民,并指明了农民的经济性质,认为农民是农业生产者,或者说“农业生产者即农民。”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农民是生产者,而不是剥削者;二是农民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另有一部分学者则强调农民的身份属性与阶级性。美国学者罗吉斯(Everett Rogers)认为:“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乡下人。”[1]法国学者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认为:“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无所谓农民。”[2]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Eric Wolf)认为,“‘传统农民是一种与‘市民相对应的身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等级次序。”[3]有学者区分了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区别,他认为传统农民是以生存为目的,在传统社会固有的阶层中维持其社会身份,是一种社会身份标识,而职业农民是把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在开放的市场中获得农产品收益的最大化[4]。因此,农民这个概念在西方国家至少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职业的,二是身份的。

中国自古以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对于农民内涵的解读也更加复杂多元。毛泽东基于阶级属性的视角把多数农民列入“半无产阶级”中,他认为农民中包括富农、中农和贫农以及雇农,并且发现农民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是能够唤醒的,而且认为农民是易于发动和组织起来的[5]。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指出,“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6]。他认为农民与农业最为基础的联系,即农业生产是农民的生活之源。没有农业,就无所谓农民,这就从生产的视角来界定了农民,即农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7]。

现代社会,“农民”一词内涵更加丰富多元:一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就是农民;二是从户籍管理的角度看,具有农业户口的人就是农民,比如农民工虽然从职业角度来看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但是从身份及户籍角度来看仍然是农民;三是从生活地域的角度看,生活在农村的人就是农民,即农民是生活在农村的劳动者,是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农村社会的实际构成者。同时,我国历经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农民除了身份和职业的意义外,又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文化含义,即农民既是勤劳善良的象征,又是目光短浅的代名词。因此,我们应该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来审视农民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澄清对农民内涵的诸多困惑,也才能从理论与实践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农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农民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是一种身份,即农民是具有农业户口的人。尤其是在中国国情及户籍身份的限定下,这种界定更具有普适性。二是农民是一种职业,即农民是从事农业及相关工作的劳动者。同时,农民还包括由这两层含义而衍生出来的包括生活阶层、意识价值、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等在内的诸多特征。

(二)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职业农民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拓展与延伸,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内涵在“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基础上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梳理新型职业农民的由来及演变过程,将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厘清和界定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内涵。

一是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演变。1997年,温家宝在对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批示中指出,要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培养职业农民,同时指出培养对象是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农村劳动力。2006年,农业部提出招收10万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农民,并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培养新型农民,并将新型农民定义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新型农民的内涵中增加了“创业能力”素质。2012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一次使用“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强调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同时,将“培养”改为“培育”。2013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队伍。

二是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学术解读。一般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新型职业农民是基于传统农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上述传统农民的良好特质。但除此之外,新型職业农民特别强调知识性与专业性,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门的职业素质技能、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8],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机结合”[9]。另外,新型职业农民在价值观点与综合素质上也需要符合新时代的特征,应当“具有市场主体、高度的稳定性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10]。当然,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职业选择视角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自愿性和主动性,农民是自主选择的职业;从素质结构上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素质特征;从社会地位上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并无差别[11]。

综合政策演变及研究者们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界定,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本研究认为,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是指具备较高专业能力与素质、从事现代农业的创业者。新时代的职业农民的特征表现在:首先,他们对于现代农业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其次,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职业素养;再次,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拥有较好的生活,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最后,他们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所以,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是一种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引以为傲,他们掌握新知识,拥有新技术,他们在实现职业化、知识化、公民化的过程中完成农民现代化的转型。

(三)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解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伴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而发展的,“培育”必然有其不同于以往“培训”、“培养”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取向。培训只在于“术”的层面,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习得,培育则注重人的素养养成和价值实现[12]。因此,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是指培育主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树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与价值理想、传授职业农民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农民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并服务于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的活动。

二、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价值取向的内涵与历史沿革

(一)农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总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的主体而言,是从人们对待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13]。价值问题又是价值哲学关乎人类认识的基本问题,回答“社会该怎样发展及人该追求些什么?”。作为一般价值的哲学思考,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议题[14]。价值的首要含义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15]。因此,“价值取向”就是价值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并结合现实背景与环境的各个方面,并在认真思考前提下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16]。个人、社会、国家都可以成为价值取向的主体。主体需要可以包括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价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其本质在于客体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其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教育主体对教育作出的一种价值选择,因而教育价值取向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意志及对教育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的制约。”[17]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主体依据某种价值观念,以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对将要进行的教育活动所做出的选取或选择,追求或向往,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倾向性。

教育价值取向可以分为工具性价值取向与目的性价值取向两个基本方面。工具性价值取向是指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者目的一种工具;目的性价值取向是指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本身的目的。两者对最终目的的追求是不一致的。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现象,教育者忽略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要求,教育变成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追求效益、享受物质的手段之一。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包括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学者的强烈抨击。而目的性价值取向因为其对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等终极价值的关怀,受到大部分教育研究者的青睐[18]。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新时代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