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的创新策略

2018-02-22闫鸿斐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本文为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新媒体时代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研究》(编号:2016608706)

【摘 要】 微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既带来机遇也产生挑战,应对策略主要是:将微传播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育传播主体的能力素养,优化教育传播内容的质量,构建完善的思想教育舆情监管与干预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微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传播;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是指教育主体通过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引导教育客体深入理解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与信仰认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近年来,微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瞬时互动的优势特征,海量多元的信息内容备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政治信仰,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正确认识微传播的利与弊,创新教育信息传播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传播力的必然途径。。

一、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的新机遇

微传播是依托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能使信息传播扩展、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与传统媒体迥异的新型媒体。[1]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无线WIFI的全方位覆盖,微传播打破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时空限制,为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微传播为思想政治说服教育提供了新的沟通交流平台。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座谈会、班会、学生骨干汇报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这种环境下获得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甚至是滞后的,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节点的正确判断。而微传播的兴起,为教育主客体之间搭建了新的沟通交流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警惕心理,拉近情感距离,让学生能敞开心扉、淋漓尽致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诉求,让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态,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说服教育,提高正向引导力。

另一方面,微传播為思想政治说服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方法。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教学时间固定、教学空间单一、教学形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频次。利用微传播平台,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信息传播中点对面的局限性,将教育教学信息制作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或其他生动形象的传播形式,集中放在学校网站上或推送到微信公众号、专业学习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也能让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有利于更加科学地设定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微传播“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丰富信息来源、多维人际关系、分享生活体验的新平台,使之成为了微传播的主要力量和生力军。同时,由于大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尚不成熟,在频繁浏览、转发微信息的时候,缺乏对垃圾信息的抵制力、对负面信息的政治鉴别力,无形中会削弱教育信息的说服力。

其一,微传播载体的多样性,弱化了说服传播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材、报纸、学术期刊等渠道获得教育信息资源,有着绝对的信息优势和主导权。而今,互联网、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都成为了信息资源传播的主要载体,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寻求新知、查找答案的途径,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息鸿沟”日渐缩小,加大了说服传播教育工作的难度。

其二,微传播速度的迅捷化,弱化了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00后”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高度依赖互联网,普遍存在“手机综合症”现象。甚至上课时,也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埋头刷朋友圈、打游戏,一旦课堂上教师“满堂灌”、所讲的内容相对抽象的时候“低头率”会更高,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有效传播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三,微传播信息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中舆情监控的难度。如今,大学生广泛聚集在脱离现实的虚拟网络中,通过“漂流瓶”、“摇一摇”等功能扩展人际交流圈,在“快手”、“火山小视频”、“抖音”等平台上展现个性、表达自我。这一系列行为给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渗透留下了可乘之机,赶潮追星、拜金色情等低俗信息冲击着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虽然国家网信部门颁布了“微信十条”等法律法规,但在高校范围里还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三、基于微传播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微传播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的生态环境。新形势下,需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灌输,以大视野来占领思想高地,以大胸怀来分析当前形势,以大作为来创新工作思路。[2]

首先,正确认识微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近几年,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微传播技术教育改革,但流于形式的多,真正利用微传播技术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与习惯趋向以增进深层互动的少。因此,需要说服传播教育主体研究微传播的本质特征,加深对微传播利与弊的理性认知,才能更有效地通过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平台,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其次,增强教育传播主体使用微传播技术的能力素养。由于每个微民都可以自由发布、转发、接收各类信息,网络承载的信息资源总量越来越大,沉湎于有事问百度的青年大学生面对高重复度、低营养质量的碎片信息时,极易降低对教师与课本知识的信任感。因此,说服传播教育主体(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应该在提升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定期参加信息技术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利用微传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水平。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俱乐部等活动,培养学生鉴别、选择、提炼、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借助微传播技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的信息内容。微传播环境下,教育传播的信息内容能否有效深入到个性鲜明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他们的情感认同、信仰认同,需要说服教育主体不断强化传播内容的知识性和思想性,突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导向性。在利用微传播技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说服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善于追踪了解青年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焦点话题,一方面通过建立背景知识的链接,丰富科学理论的认知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权威解读、专家观点等栏目深度解读定制化信息,以贴近学生话语体系的方式积极传播正能量。

第四,构建基于微传播的高校思想政治说服传播教育舆情监管与干预体制。在开放的微传播空间,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态度会在最快的时间里散布在网络上,有些时候在校大学生就是网络舆情的传播源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在校学生在微传播平台参与网络事件的数据信息,构建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群体的舆情动态,科学预测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而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及时过滤垃圾信息,防止不良网络信息传播腐蚀青年大学生思想;同时,将微传播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内容营造微传播舆论氛围,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空间潜移默化的精神引领。

总之,新形势下发挥微传播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应充分利用新兴平台发布管理新思想、新内容,培育绿色和谐的微传播教育环境,提高说服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促进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6.

[2] 侯树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设计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2015(3)82.

【作者简介】

闫鸿斐(1980—)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微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