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研究

2018-02-22张淑华范嘉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微信作业

张淑华 范嘉鑫

(长春工业大学 信息传播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互联网+教育”概述

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于2014年4月21日在《人民日报》上第一次提出“互联网+”理论,他认为“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功能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基因的有机结合。[1]

“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施包括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全程的变革,实现支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变革,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以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教育的全局性发展和战略性转型。[2]

在移动设备普及的今天,其小巧、便携的特性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查阅信息、进行人际交流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各种教育类型的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对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互联网+教育”作为以强调人的体验为核心,逐渐形成以内容决定口碑、以口碑实现传播的教育互联网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以学习方式提升学习兴趣、以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3]

二、打造高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

(一)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面授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多在课堂中进行,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听—说—读—记—练”。[4]当前我国高校资源分布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使得我国中部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很难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引发了不同地区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不均等。

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重视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课外学习效果和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学习活动。目前我国高校的作业形式多以纸质或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论文、实验报告,或以小组、个人形式的PPT讲解等为主。由于大学课程上课时间不连续,对于某一节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要等到下一次上课时才能收到反馈和讲解,缺乏作业及时反馈和师生互动机制,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对之前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二)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学习的可行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PC端上网课这种学习方式已被人们熟知。新东方、考虫、文都等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套成熟的网络课程销售与运行模式。网络课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多人互动、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是新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网络学习、移动学习趋于常态化。将学习内容和师生互动机制由PC端移植到移动终端已具备了软件和硬件基础,高质量、高口碑的名师课程资源促进了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的构建。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微信集即时通信、公众平台和资源传输等功能于一体。微信平台上的各种教育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微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教育微信公众号给用户带来了便捷和优质的体验,也激发和调动了用户的学习兴趣。2017年初,微信正式开启了小程序功能,大量的轻量级应用被开发并应用于微信,用户直接通过微信就可以体验到一定形式的应用功能,为用户打造了一站式服务。微信本身所具有的语音通话传输、文件传输、多人群聊、推送文章、发布图片、视频分享等原生态功能为用户提供多媒体信息传输和听说读写的交流载体。“互联网+教育”在微信平台上的应用,重视学生的主创性和参与感,消除了学科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陌生感和违和感,一种全新的“泛学习化”概念深入人心。“泛学习化”并不是用户一定要打开书本、一定要去图书馆或一定要在课堂上才能学习,而是把学习概念泛化、日常化。

(三)建立高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实现学生线上学习

为了解决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教育资源地区性差异、作业批改缺乏及时反馈和师生互动机制的问题,高校教师可以尝试建立课程微信学习平台。高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可以设置本校学生用户和游客两种访问模式,从而打造一个既能实现知识共享又能方便本校学生提交课程作业和课程学习的免费微信学习平台。

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功能为微信学习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借鉴“江南词器厂”雅思英语培训机构的模式,利用公众号每日推送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使公众号与小程序相互关联,在公众号对话框界面下方,设置“学习讨论”和“作业提交”按钮,通过小程序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打造本校学生作业提交的通道。这样既发挥了公众号面向公众进行知识传播和共享的平台功能,也实现了本校学生作业提交功能。

高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的“作业提交”模块可以支持多元化作业形式,不仅支持传统的论文、研究报告、PPT讲解的作业形式,还能支持各学科不同课程具有特色的作业形式。例如,摄影类课程可以布置拍摄视频作业、英语课程可以利用微信语音功能布置口语朗读类作业、体育类课程可以根据微信运动公里数布置相关作业、理工类课程可以利用微信传输照片、视频功能布置实验记录类作业等。利用微信学习平台的社交属性,实现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点评学生提交的作业,使学生之间探讨、交流,在“头脑风暴”中实现学生对作业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学习。学生利用点赞功能为自己认为优秀的作业点赞。通过学生之间的点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利用微信学习平台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对作业或者某一问题进行线上答疑,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防止学生面临的难题越积越多和遗忘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优秀课程内容推送给本校学生,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三、结语

利用微信轻量级小程序和公众号打造高校课程微信学习平台,使高质量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使课程学习更具时效性和互动性,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微信作为学生群体普遍使用的应用软件,利用其所具备的用户基础和平台优势打造出更加符合学生使用习惯的“微学习圈”,这是实现教育网络信息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1]陈爱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126-127.

[2]郝连科,唐吉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信学习平台构建研究——以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08):104-109+115.

[3]唐绪军,黄楚新,王丹.互联网+: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新契机[J].新闻与写作,2016(08):21-24.

[4]李晶,何元清.“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1):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微信作业
微信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作业
微信
微信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