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于右任办报实践看其新闻思想

2018-02-22梁程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于右任办报日报

梁程敏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于右任的生平及其办报活动

于右任,生于1878—1964年,陕西三原县人,出身贫穷,但自学不止。他17岁的时候考中秀才,25岁的时候中举人,被称为“西北才子”。

1904年,他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就读于震旦学院,后转为教员,并在此认识了许多革命党人。

1905年,他与挚友共同创办了中国公学和复旦公学,同时他开始撰写文章鼓吹排满思想,并使两校师生在思想上倾向于革命。

1906年,他与孙中山在东京会面,同年11月,他加入了同盟会,后被委任为“长江大都督”,负责联系东南八党的党务。

1907年,他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意在激发民族意识,再造神州,并以此作为革命党人的秘密机关和言论喉舌。但由于《神州日报》只办了80多天就意外失火,于右任自动辞职离去。

1909年5月,他创立《民呼日报》,取意“人民的呼声、为民请命”,并自任社长。主要内容是宣传同盟会纲领、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揭露腐败官僚的罪行。该报只办了92天就被报馆查封,于右任也因此入狱。

1909年10月,他再创立《民吁日报》,该报揭露了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引起日本政府的不满,串通清政府和上海租界查封了该报,该报只运行了48天。

1910年10月,斗志昂扬的于右任还创办了《民立报》,该报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资金比较充足,汇集了宋教仁、章士钊、张季鸾、马君武等许多当时的优秀编辑和撰稿人。主要内容仍然是宣传三民主义,但它更重视国际新闻和驻外采访,漫画与图片也极具特色。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该报于1913年9月停刊。

1964年,于右任病逝。他晚年一直寄望于两岸和平统一。

二、于右任新闻思想

(一)办独立的报刊——监督政府

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朝代,中国政府都没有一个独立的机关来监督检查本身,最多也只是政府机构之间的制约而已。在清朝末期,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就曾经提出过“监督政府”的口号,然而被统治阶级打压、禁锢,该思想并没得到很好的宣扬。

我国在办报之初就很少有报刊能够做到独立自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无法经济独立,另一方面是无法思想独立。经济的独立是指报刊具有充足的财力以支持报纸的创办和发行;政治独立是指报纸应该独立于党派之外,言论应该不偏不倚,真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去发声。然而,大部分的情形却是报刊往往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压迫,最终沦为党派的代言人却不自知。

在这种情况下,于右任提出了“办独立的报刊——监督政府”的口号,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办报活动当中。例如,于右任在1909年5月创办《民呼日报》的时候就断然回绝了蔡乃煌的经济支持。而且,之后在创办报纸的过程当中,于右任也是通过“招股”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并且同时规定股份不卖给任何外国人和政府机构。

(二)成为“为革命办报”与“为人民办报”相结合的“喉舌”

何为“喉舌”?“喉舌”是指笔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发言表达看法,并通过“报纸”这种载体上传下达。在新闻传播学中,“喉舌”是指针对各种社会百态、阶层问题、黑暗本质等问题发表意见、建议、看法等等。[1]

首先,于右任认为办报要做到“为革命办报”。梁启超和康有为就提出过“为变革办报”的主张,但是作为保皇派的他们在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并不存在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然而作为革命派代表的于右任认为,清政府是腐朽无能的,必须成为革命的对象,以推翻其统治为大前提,故于右任明确了“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例如,于右任1907年创办《神州日报》时就不用清帝年号,而采用干支纪年隐喻其革命的思想;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则是同盟会机关的中部的机关报,鼓吹革命,助威革命者。

同时,于右任还希望做到“为人民办报”。于右任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基础”,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动用人民群众的力量。那么,如何动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呢?答案是需要报刊言论的指导。这也是对“喉舌论”的进一步完善。

于右任巧妙地将“为革命办报”和“为人民办报”结合在一起。革命与人民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报纸为革命呼喊,加深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人民群众加入革命的热情。同时,革命阶级不断争取革命成功以及改进革命方法,为报纸提供了丰富的宣扬材料。

(三)捍卫民族独立——报刊独立的基础

于右任在1910年10月创办了《民立报》,在其发表的《中国万岁民立万岁》一文中清楚叙述了民族和报纸的利弊关系。他说道:“以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有独立之言论。再推之,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能卫其独立之国家。言论也,民权也,国家也,相依为命,此伤则彼亏,彼倾则此不能独立者也。”[2]民族独立是国家独立的基础,在独立的国家,才能发表独立的言论。由此可见,言论、民权、国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受到了影响,另外两个因素也会受到影响。

于右任认为,民族独立是基础,民族不独立,则没有国家独立,更没有言论上的自由。结合彼时的历史环境可以知道,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已经达到了“肆虐”的程度,于右任为了捍卫民族独立,主张在其创办的报刊中加入大量帝国主义侵华的报道,希望以此来唤醒中华民族的意识。

1909年10月于右任创办了《民吁日报》,在这份报刊中,他指导工作人员用大量的篇幅来揭露帝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

1910年,也就是在《民吁日报》创办的第二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我国东北地区,以“关怀”的名义调查中国政府和财政的情况。《民吁日报》发表社论《伊藤满洲旅行之阴谋》,详细地评论了伊藤博文此次行程的行为,并以此警醒中华民族要时刻保持高度戒备。接着,伊藤博文被刺,国内很多报纸迫于内外的压力根本不敢报道关于“伊藤博文被刺”事件,然而《民吁日报》抓住了新闻的时效性,立刻发布了这一消息。但这些消息的发布也直接导致了《民吁日报》被租界查封。

1910年10月于右任创办了《民立报》,《民立报》同样延续了《民吁日报》的风格,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二百年来之俄患篇》《中俄交涉痛史》《哀片马》《看人必吞满洲之放言》《片马交涉之失败》等。

三、结语

于右任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报人,他支持革命,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他是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是一位坚定的党报报人。于右任新闻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于右任通过报社资金来源的独立摆脱政府和政党对报社的束缚,从而使报纸相对独立于政府、政党。他突破了自身党报报人的限制,以新闻为前提,以人民为主体,积累了自身独特的办报经历。他的办报经历不仅是革命派报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新闻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魏丹.论于右任的新闻思想[J].新闻天地,2011(3):11.

[2]于右任.中万岁民、民立万岁[A].傅德华.于右任辛亥文集[C].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36.

[3]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77-78.

[4]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1-102.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6-58.

猜你喜欢

于右任办报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望我大陆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灵感日报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
灵感日报
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