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现场直播与现场报道
——现场在哪里

2018-07-02连新民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余震北川新闻报道

连新民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电视新闻中心,重庆 400015)

从狭隘的角度说,现场就是事件发生地。现场其实是一个时空概念,它可以物化为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和某一些跟事件相关的人。因此,对于相对静态的新闻发布会,或者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发生的新闻事件来说,只要记者到达了事发地点,就意味着到达了现场。

在这种现场,事件所有的信息和线索是相对闭合的,记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信息。就如同央视记者褚尔嘉在中央气象台所做的关于重要天气会商的现场直播报道一样。中央气象台关于全国重要天气的会商,地点就在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大厅,褚尔嘉到达这里就意味着到达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在这里,专家齐聚一堂,会商的内容和相关材料会提供给褚尔嘉选择。整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和结束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严格遵循事件内部已经拟定的流程,所以事件的发展呈闭合状态。

现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同一个新闻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重大的突发事件类新闻就是这样,新闻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状态复杂多变。那么对于记者而言,该如何选择现场呢?

第一,记者一定要深入核心,接近事件发生的根源。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当地震发生时,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的是震中,因为震中往往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到达震中,也就意味着记者到达了地震灾区的核心。当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时,央视记者第一时间就抵达了震中龙门乡,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龙门乡的受灾情况进行了全景式的现场报道。

第二,除了要触及事件核心,新闻报道还会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产生相应的变化,现场的选择也应随之调整。例如,关于地震的报道,除了灾情,还有救援、防疫、道路交通、医疗、饮食和天气等,涉及方方面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也不同。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的重点是受灾情况和救援问题,哪里受灾最严重、哪里有救援,哪里就是记者报道的现场;当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结束之后,卫生防疫和伤员救治就会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当地震过去一周,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排查、灾后重建等问题,就会逐渐成为报道重点。这些报道关注的重点就是记者选择现场的标准,哪里最能体现新闻报道的价值,哪里就是报道现场。

第三,在一个不断变化,需要记者不断选择的现场,事件的发展往往呈开放式的状态。新闻事件的各个要素,如人物、时间和地点之间,只要有一方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还是以地震报道为例,央视记者李小萌在2008年以“泪洒北川”收获了观众的好评,成为行业标杆,更以此获得2010年度金话筒奖。

报道中没有震撼的救援,没有惨烈的废墟,只有一组平平淡淡的镜头。在通往北川的山路上,一位老人挑着担子,准备从绵阳回家看看,路上遇到了央视记者李小萌。李小萌出于好奇,就把他拦了下来,站在路边跟他闲聊。

老人说地震之后,房子垮了,他在绵阳呆了10天,现在想回家看看,看看家里的麦子、菜地,如果还有收成就收割回家,这样也会给政府少增加点负担。这时,有同村的村民从他们身边经过,告诉老人不要回去了,家里什么都没了,路上还有山体滑坡,非常危险。

李小萌也劝老人别回去,但老人还是坚持要回家看看。临走,李小萌帮他把担子放在肩上,并嘱咐他戴好口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却忽然转过头,对李小萌说,让你们操心了!就是这一句话,让李小萌放声痛哭。

在整个地震救援报道体系当中,这则报道或许视觉上不够有冲击力,但却温暖人心,让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们看到了中国人顽强、坚毅和悲悯的赤诚之心。

在这次现场报道中,李小萌没有采用惯常的方式,直接面对镜头说,“这里是从绵阳通往北川的一条山路,大家可以看到路边还有大量的因为地震而坠落下来的山石。路上来来往往还有不少行人,有的是要去北川的,有的是刚刚从北川出来的。”此时此刻,李小萌的角色不再是新闻事件的介绍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她完全融入到了新闻事件当中,没有丝毫的剥离感。她没有必要刻意跳出事件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面对镜头进行任何语言的描述。

李小萌与老人站在山路上聊天,这就是最鲜活的现场。这个现场是开放的,不时还会被过路的行人干扰,直接影响他们谈话的内容。镜头中的另一个年轻人,儿子、老婆和母亲全没了,一家人只剩他一个。但他却对李小萌说“去世的人没有办法,但是我们活着的人要珍惜,我们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现场中,新闻事件的内容不断丰富,价值也不断提高。

现场不只有新闻事件当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它还涉及事件发生前与发生后。一个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它还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着更多的内容,有的时候这些内容甚至会超越事件本身。

重庆电视台记者在尼泊尔8.0级地震发生后所做的救援报道当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一档现场直播报道当中,记者的报道主体是地震灾区的帐篷医院。现场就是帐篷医院里,有一台手术正在进行。报道的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告知了一个背景信息:余震。

8.0级强震发生后,尼泊尔大大小小的余震不断,平均每天人体能明显感觉到的余震就有七八次。就在直播报道开始前的几分钟就发生了一次余震。帐篷医院的条件自然艰苦,想要在这里开展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跟条件艰苦相比,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每天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克服内心对余震的恐惧。

毕竟有8.0级强震在先,当余震来临时,持续多久,强度多大,全是未知数,谁都不知道下一秒究竟会发生什么,恐惧如影随形,但是正在进行的手术不能停。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在废墟上建立的帐篷医院中为尼泊尔受灾民众做手术,这份超越了国界的大爱值得每一个人称赞。这恰恰就是新闻报道的价值,并非只停留在手术本身。

与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一样,对事件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的预判,同样是丰富新闻现场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能让记者摆脱事件发生的地理空间上的限制,还可以增加新闻事件的时空维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事件,同时也体现了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1]曾祥敏.电视采访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52.

猜你喜欢

余震北川新闻报道
“超长待机”的余震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北川的味道(四题)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情系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