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升的若干思考
2018-02-20岳强肖亮
岳强 肖亮
摘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并积极促进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239-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和海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频率最高、最为集中的群体,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都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直面现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着力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現实课题。
一、新媒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师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被大大拓宽,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思政课教学也逐步突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的限制,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时空。
(1)新媒体大大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信息渠道。在传统媒体占主流的时代,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都是非常有限的。就教师而言,其所需的备课资料,除教材以外,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媒介获取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教学内参也是教学参考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比较有局限性,时间上多数体现出滞后性,数量上有限,而且呈现形式比较零散,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和取舍。就学生而言,信息获取的主渠道就是思政课堂,其他渠道的信息来源能否对学生发生作用,取决于学生对媒介的主动关注度。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实时的海量信息,其涉及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专家的理论解读、同行的教学经验以及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都可以实时通过网络获取,经过对这些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整合,教师可以用更加生动鲜活的事例把理论讲透讲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新媒体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主动推送与手机终端的结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2)新媒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长期以来灌输方法都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单向信息输出,学生被动接受,师生间的互动也主要是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新媒体的使用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新媒体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影音信息改变了以往粉笔加板书的单一形式;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师生创造了平等交流的渠道;甚至手机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工具。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将“要我学”真正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化,从而带来了思政课教学的革命。
(3)新媒体使思政课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对于传统的思政课而言,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唯一的途径。师生面对面的现场教学由于适应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且操作简单,可控性强而长期在思政课教学中一统天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和引导。在这种状况下,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是教师无法触及的,只能借助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但这种途径是不可控的,且作用极不明显。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结合使得思政课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实现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突破。教师在课堂之外,可以将大量的经典文本、音频、视频资料等传输到网络空间供学生学习。手机终端以其移动性和即时性使学生的时实时学习变为现实。
二、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学权威性、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教师教学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很大程度来自于师生之间存在的信息差,也就是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学生,从而教师的权威性自然形成。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的民主性,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师生之间在获得网络信息的权利上是平等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学生想要深入研究某个问题,他所能获得的信息在可能性上与教师是均等的。青年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要胜于很多思政课教师,因此他们在信息获取方面更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同时,新媒体所推送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势必要会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学生同样会提出很多教师所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也就表明,思政课教师不能再如以往一样依靠师生之间的信息差来保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而是要通过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并且需要将以往对学生的俯视转化成平视,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而在这其中,提升媒体素养,尤其是使用和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内容受到挑战。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主流媒体,负面的信息相对比较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垃圾信息,甚至是腐朽落后的虚假的信息,这些信息实时被推送给大学生。这些信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违背,但很多却都是以真人真事面目出现,很容易混淆视听,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无疑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教学方式有待改进。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44.9%的大学生每日手机上网时间为3~6小时,12.5%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达到了6小时以上。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趋于碎片化发展,如果没有双向互动,期望大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听课状态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同时,出于商业利益的需求,互联网所推送的信息形式是多样化的,图文声影并举、形象生动,竭力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当中,传统的思政课粉笔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显得苍白无力,以致课堂教学效果甚微,老师自说自话的现象非常普遍。原本中规中矩的课堂灌输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必須改变以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需求。
三、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1)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新媒体时代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着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一是着力提升理论水平。对理论的真学、真懂和真信是思政课教师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手段不论如何丰富多彩,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处于根本地位的仍然是教学的内容。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深入浅出讲授的前提,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的根本。二是提升媒体素养。媒体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判断和运用媒体的态度和能力,主要包括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制造以及思辨性反应的能力。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思政课教师,着力提升自身媒体素养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及QQ等表达情绪的载体,较为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师要培养自身对于网络资源的甄别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预判,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海量信息资源,在教育中掌握主动权;教师应学习熟练掌握新媒体相关技术,充分利用其为教学带来的便利,并拉近师生距离,掌握教育教学主动权。
(2)促进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而不进行创新发展是没有出路的,而没有深入研究和论证,盲目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对教学实效的提升也是无益的。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开始着手于相关的实践,例如通过网络平台使一部分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包括在线开放课、慕课等;有的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手段,师生通过网络实现互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有的直接将手机引入课堂教学。这一系列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北京工业大学沈震的中成智慧课堂就比较有代表性,值得借鉴。总体而言,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是未来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的要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必须深度融合,否则就会出现两层皮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会感到新媒体的应用不是辅助了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而是成为沉重的负担。其二,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融合要有坚守,要坚持初心,牢记使命,否则只为吸引学生的眼球,营造活跃的氛围,把思政课教学娱乐化、庸俗化,后果必然是阵地的丧失。其三,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每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不同,不同课程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新媒体的使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可以整齐划一、照抄照搬。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然趋势,需要在实践中坚持探索。
参考文献:
[1]艾媒报告.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检测分析报告[OL].http://www.iimedia.cn/62969.html.
[2]吕峰,管爱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2).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