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教育视野下中医原创思维培养的障碍与对策

2018-02-20杨扬张洁

现代交际 2018年21期
关键词:障碍

杨扬 张洁

摘要:中医原创思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对于生命、健康、疾病认知和理解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有赖于传统文化心理的沿传,而民俗教育所传授的正是人的原生态的文化意识。本文通过从民俗文化与中医原创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民俗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以民俗教育培养中医原创思维的新思路,为中医药院校创新中医原创思维培养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医原创思维 障碍 民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007-03

中医与西医是医学领域两个不同的体系,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在理论构建和诊疗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影响,对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思维的过程就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和概括,其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联系,最终决定了个体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行为的走向,因此,中医院校学生要学好中医,必须形成中医原创思维,在中医原创思维的指引下,再来建构个人的中医理论体系。

一、中医原创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中医原创思维的概念

2005年6月王永炎院士首先提出“中医原创思维”的概念,2008年又进一步提出“所谓原创思维,是指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1],此后,关于“中医原创思维”的研究不断深入。王琦教授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密不可分。”[2]中医原创思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概括来说,中医原创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是在认识与调整人体生命状态时,基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随时”的核心观念,以“象”为基本思维元素,将对人体信息表征“象”化,按照气—阴阳—五行规则和辨证论治规则,去发现和构造人体生命活动与现象的秩序的意识活动。[3]

(二)中医原创思维的特征

中医原创思维首先是以“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物象和意象两层意思,它既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现象的感悟,也表达了人们对某些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概括。因此,“象”是一种媒介。中医理论中有阴阳之象、五行之象、藏象、经络之象、六气之象、疾病证候之象等,据此中医形成了“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认识人体和诊治疾病的独特方法[4],认为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变化与外在的表征“象”是一致的。其次,中医原创思维强调整体观,整体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中医学的气一元论和形神观就是这种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形与神俱”显示了生命整体性的特征,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联系性阐明了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二气则说明人与自然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同时,中医认为人与其生活的天地自然万物也是相联系的,中医特别注重天地与人的有机协调,强调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最后,中医原创思维是多种思维要素综合的结果,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集合了天文、历法、气象、哲学、数学、地理、心理等多学科知识,并由直觉思维、情感思维、经验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组成。

二、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存在的障碍

随着中医原创思维的提出,中医原创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中医药院校的重视,通过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典籍的表述,更好地融入到历代医家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效率和临床诊疗效果。但不可否认,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总体来看,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仍困难重重,存在很多的障碍。

(一)现代科学教育带来的思维定式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中的主流文化意识。准确地说,科学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模式,数理化等学科就是这种科学思维的典型表现。中医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的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科学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于用实证的眼光、抽象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的思维定式与中医原创思维有着根本的矛盾和不兼容性,中医关于人的病理病症的研究、论证及很多中医经典理论都是无法通过现有的科学实验来验证的[5],而中医学生在前期教育中又缺乏传统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大学中要想将已有的思维定式转换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这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达成的,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淡薄

中医思维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的特殊性上,中医的文化之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其宇宙观和思维方式都是建构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的概念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根源和变化运行的总规律,“气”由“道”衍生出来,这种无形之气浑然于一体,沟通了天、地、人三者,“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中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医学生很少有人完整读过《道德经》或《庄子》,对“道”“自然”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刻,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内涵、思想渊源一知半解。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淡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兴趣不大。如果中医学生对与中医学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不知道何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周易文化,也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内在关系,不深谙古代哲学思想,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那就谈不上真正领悟中医学的精髓,也阻碍了中医原创思维的形成。

(三)中医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中医院校学生一般进入学校的第一年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很多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特别是在大一和大二,同时开设西医基础和中医基础,且西医课程所占比例分配不合理。西医主要是一种实验性的、微观性的,还原分析性的思维方式,西医将人体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进行单独研究。由器官、系统一直追溯到组织细胞和分子,这与中医的非逻辑性、整体性思维有很大不同。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概念和西医的概念在内涵上也有很大差异,如果按照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解释,就无法理解中医对其内在关系与精、气、神的关联,容易造成认知上的混淆。中医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很容易受到西医思维的干扰,特别是在理解中医的“元气”“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的时候,就会存在很大困惑和难度。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中医药院校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名家学说》等课程讲授,再配合读中医经典等活动来阐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用医家的思想观点和经验配合医案的研究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但无论从授课内容的发掘还是从中医经典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来看,都未能回归中医原创之思来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学生读经典往往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用心去思考,也就谈不上形成真正的中医原创思维,更谈不上将中医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医疗实践中,运用到具体的中医诊疗当中。

三、民俗教育视野下中医原创思维培养的对策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另辟蹊径,从新的途径来探索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策略,但又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中医思维之根。民俗是以人为传播载体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惯例。民俗文化以原生态的文化意识为核心,其中贯穿着原始思维方式,包含中华民族对世界、生命的认知与思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特别的组成部分,这也决定了民俗与中医药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因此,以民俗教育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为当前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

(一)以民俗教育培养中医思维习惯

“互渗律”是列维·布留尔关于原始思维提出的一个很有名的观点,指的是“混沌存在于原始人观念中的不同或对立的事物、性质以及其灵性间的神秘的相互混合、相互渗入、相互感应和变幻的超自然的联系与混同”。[6]原始思维与近代的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性思维是一种解析性思维,探讨部分本身及其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原始思维是一种互渗思维,也就是一种把看似无关的事物做全盘思考的方法及能力,这其实也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思维,是要把所有信息整合为一个世界的思维。由于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有着内在一致性,因此原始先民在最初的对“世界”的认知建构中,渗透进主体意识,把自己对世界、自然、人生、社会的认知和感受通过日常生活的种种习俗与信仰留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就是互渗思维的成果,并以这种原始思维一直在规定、影响着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因此,民俗教育能使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一种相沿承袭的思维习惯,而这种思维习惯恰恰和中医原创思维是相通的,能带动学生对中医原创思维的体验性认知。

(二)以民俗教育促进中医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人對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决定并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倾向。[7]针对当前传统文化认同的危机,必须依靠民俗教育,以增强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民俗如同一本活字典,记载着人类的世代习俗和文明进程,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构建中,民俗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民俗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充分体现“医俗同源”“医俗共进”的文化源流和共生状态,可以使学生得到开阔的历史与文化视野,通过对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学习、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在民俗环境中共享中医文化语境,增强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民俗互动和民俗体验活动,成立民俗交流平台,让中医文化不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更重要的是走进学生的生活,增加中医文化的亲和感与感染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认同感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自觉,并在心理上沉淀积累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三)以民俗教育改革中医教学模式

民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而且民俗作为文化意识的原型,包含了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它是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底蕴。从这个层面来说,民俗与中医原创思维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相互融合的因子。民俗教育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它能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知识、思想和言行举止,并促进人的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民俗教育又是一种完全生活化的文化教育,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总是有其相对独立性,并与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教育能以一种充满生活情趣的方式使中医原创思维深入人心。因此,中医药院校应该借鉴民俗教育的理论,注重搜集医药卫生民俗,挖掘民俗中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并挖掘民俗文化中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精髓,通过借鉴民俗教育的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民俗采风或组织体验式的民俗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礼俗、卫生俗信、禁忌等以大量丰富的医药民俗事象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对于生命与疾病规律认知的形象思维,理解中医是如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的,使学生真切体会和感知千百年来在民间不断流传的人们对生命、健康、养生等的认知习俗和思考方式。

民俗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切文化的基石,它是一个民族具体的思维行为模式,而作为一种生活化的群体文化,它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医原创思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哲学和文化,也包含了中国人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特有认知,通过丰富的医药民俗事象来揭示中医原创思维的内涵和特征,成为培养中医原创思维的一个新的途径和亮点。因此,追溯中医药的文化本原,将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与民俗教育融合,探索中医原创思维培养中的高校民俗教育的实施,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中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精髓,并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形象思维来培养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原创思维,传承中医药文化基因,这不仅为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医原创思维的培养做了理论上的补充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永炎.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8(3):156-158.

[2]王琦.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提出与论证[J].世界中医药,2013(1):1-4.

[3]陈曦.中医原创思维的界定及其结构要素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1):112-114.

[4]刘佩珍,刘月生.论中医辨证论治的象思维特性[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5):24-26.

[5]程灏,宋跃.中医教学视阈下思维能力的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8-61.

[6]代春燕.原始溯源意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7]王雷,孙晓红,许超,李春巧.论传统文化认同与中医的关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278-28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The Guide Dog
New Year
内向性格与交际障碍无关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鹿群赛跑
想要旅行的熊
选择障碍症
防止儿童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