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阐释与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笔谈)

2018-02-20主持人丁国旗

学习与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张江文艺理论文化自信

主持人:丁国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主持人语:继2014年“强制阐释论”引发文艺理论界对当代西方文论展开深度反思与批评讨论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又于2017年11月发表《公共阐释论纲》一文,同样引起了学界的积极关注。文中所提出的思想观点,不仅在文艺理论界而且在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期刊发的一组文章,从该理论的深层内涵入手,对公共阐释论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作了深入的研讨与评析。范玉刚教授的文章《强制阐释的歧途与公共阐释的正道——对张江教授〈公共阐释论〉的一点思考》是在公共阐释论出场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论文揭示了新时代中国文论随着“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而呈现出的学术自觉与话语建构意识。当然,这种自觉的理论建构,一是基于对于西方文论话语的缺陷与不足即“强制阐释”这一特征的认定而言,其二也是针对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学研究本应遵循的事实做出的探讨。在“回到文学边界内”的呼声愈益高涨的今天,在对西方当代文论的反思已凝聚为学界共识,该文对公共阐释论的理论重构姿态及其“元理论”探索的价值意义作了充分的分析与肯定。张冰教授的《阐释公共性的生成要素探究》一文,深入到公共阐释论的理论内层,选取阐释主体这一角度,从阐释主体的心理结构、后天的社会性存在以及语言表现形式等构成要素入手,分析讨论了阐释“公共性”的必然逻辑与合理之处。扎实的阐释学视野、对阐释活动肌理的细致辨析、对主体因素构成的充分论证,使文章以一种更具说服力的学理探讨,丰富、细化了公共阐释理论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赵丹、段吉方教授的《作为一种阐释的美学的公共阐释论》从剖析文本自律与公共阐释论视野中的文本问题、公共阐释论与文本的开放性入手,认为公共阐释论提出的公共阐释具有理性、澄明性、公度性、建构性、超越性和反思性等特征,不但切合阐释学的理论发展脉络,而且在学理层面自成一体,是对当代阐释学理论融合贯通所得出的理论见识,在阐释美学的层面极大地推动了阐释学元问题的研究,体现了一种具有鲜明理论建构导向的阐释美学。与前三篇文章有所不同,陈海副教授的文章《公共阐释的新媒介表达》在充分肯定公共阐释论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旨趣的前提下,以“新媒介”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到对公共阐释论的检视与研究,进而看到了这一理论需要进一步思考或者说不够缜密的地方。该文其实并非是要讨论公共阐释论对新媒介语境的忽视,而是想借此呈现公共阐释论在现实实践层面所面临的诸多困难。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在“强制阐释”“公共阐释”等系列论文中,张江教授试图提示给我们的担忧和问题,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的建立与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拿出精力、投入时间,挑起这份担子与责任。

关键词:张江;公共阐释论;强制阐释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文艺理论;文化自信;文明互鉴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8)05-0136-26

猜你喜欢

张江文艺理论文化自信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浅析张江科学城景观标准化的探索实践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Vπ张江孵化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