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疏解经济质量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实证研究
2018-05-28孙启明赵成伟翟瑞瑞
孙启明,赵成伟,翟瑞瑞
(北京邮电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网络教育学院,北京100876)
引 言
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为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根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北京市政府从2013年开始启动非首都功能的产业疏解规划,而产业疏解必然带来人口疏解[1]。产业和人口疏解的目的是提升经济质量,淘汰低端、低效、高能耗产业,促进产业高级化。截至目前,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已从2014年开始连续两年下降。这就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北京近两年人口和产业的疏解是提升了北京的经济质量,还是降低了北京的经济质量?本文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构建各功能区的经济质量评价指标,利用2013—2015年首都各区人口疏解的速度和程度作为人口疏解的具体指标,进行TOPSIS方法评价,最后采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经济发展质量和人口疏解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探究北京各区人口疏解与经济质量变动的关系,为前期非首都功能疏解效果做出说明,为后续首都核心区的人口疏解和非核心区的人口吸纳和集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分析
孙威等(2016)、王继元等(2015)、何音等(2016)[1][2][3]的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探究为何要进行产业和人口疏解,以及如何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疏解,而对人口疏解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较新的相关研究则开始从经济角度关注评价人口疏解效果。如赵成伟等(2017)[4]在评价人口疏解效果时考虑到了经济因素,引入地区GDP和公共预算的增速,从经济增长的速度层面对北京城六区的人口疏解效果进行了评价,为本文开展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基础。
人口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王桂新等(2005)[5]利用中国1995—2000年间的省际人口迁移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正向关系。逯进、周惠民(2013)[6]利用中国的省级数据实证测算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变动。刘钰(2016)[7]利用2003—2014年北京外来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发现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一直是正向的而且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北京市外来人口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在引入人口集聚的平方项后,外来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外来人口集聚的提高并不能一直促进经济增长,当外来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最优集聚人口,会对经济起到抑制作用。本文也认为,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非线性的,即并不是一个地区的人口聚集越多越好,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人口规模和结构。适度的、结构合理的人口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过度的人口集聚,尤其是低端人口和低端产业的集聚不仅不会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和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反而会起到抑制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高级化进程的作用。
目前,针对北京人口疏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疏解的原因和方法、承接地研究、注意事项等方面。如孙威等(2016)[1]指出人口规模失控是首都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治理城市过度拥挤的基本经验,北京可以通过产业疏解带动就业人口的变化以最终实现人口规模调控目标。王继元等(2015)[2]依据2012年北京投入产出价值表,通过编制19部门劳动表,回答了产业疏解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人口疏解,计算出制造业每转移10%的产值,将最终带来22.2万就业人口的下降。何音等(2016)[3]指出在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首都非核心区、津冀等承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在疏解过程中要带动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实现人口、产业的合理分布。
在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文献方面,发现已有学者将五大发展理念引入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之中,如王军、王昆(2017)[8],韦江珊、于世海(2018)[9]等。
本文正是借鉴上述学者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将首都各区的人口疏解与经济发展质量放在同一研究框架内,探讨首都人口疏解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考虑到了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即不仅考察各区人口疏解与本区自身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联度,还考察了与其他区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联度。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灰色关联度分析
该分析方法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强调信息不完全性和非唯一性。该方法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限制要求,若样本数据反映出的两因素变化的态势(方向、大小和速度等)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因此,本文选用灰色关联分析用于研究首都人口疏解与经济质量发展之间的趋势关系。
首先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时间数据序列 Y0= [y0(1),y0(2),……,y0(n)],以本文研究为例,研究起始年份为2014年,截至2015年,则n=2。然后再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相关因素,用 Xi=[xi(1),xi(2),……,xi(n)]表示,i代表相关因素的数量。
然后根据公式(1)-(3)计算各类关联度①详细的公式计算过程略,如需要可与作者联系。,公式为:
综合关联度是综合反映Y0与Xi之间、Y0与Xi初始像之间的关联度。一般情况下,将两者的权重都赋值为0.5,则综合关联度为:
2.经济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TOPSIS方法对经济质量进行评价,评价过程是:设有m个方案A1,A2,……,Am,n个指标C1,C2,……,Cn;xij为方案 Ai在指标 Cj下的指标值(i=1,2,……,m,j=1,2,……,n);目标决策问题初始矩阵为 X=(xij)mxn。
在目标决策中,不同量纲的指标直接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根据指标性质(效益型、成本型、中间型)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初始矩阵进行标准化Z=(zij)mxn。 首先确定理想解点S+与负理想解点S-,然后再计算各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和,最后计算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如公式(4)所示,ci越大,方案越接近理想点。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11区县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的以上指标数据均来自2014—2016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和各区域的统计年鉴。
本文系统特征变量为2014—2015年首都各区的经济质量,相关因素序列为各区人口疏解(速度和程度),时间跨度为2014—2015年,时间间距为1年。
表1 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人口疏解的现状分析
文后图1呈现的是首都11区2014—2015年的常住人口变动和常住外来人口的绝对量变动。可以看出与2013年相比,2014年常住人口变动的绝对量小于0的仅有西城区,常住人口绝对量增长最大的为海淀区,其次是朝阳区和丰台区;与2014年相比,2015年则有东城、西城两区常住人口绝对量负向变动,常住人口绝对量正向变动最大的为昌平区,其次是朝阳区和丰台区,但绝对量上都明显小于2014年。与2013年相比,2014年常住外来人口绝对量负向变动的则有西城、石景山、昌平,负向变动幅度最大的为西城区;2015年则有东城、西城、丰台、海淀,西城仍然是降幅最大的。常住外来人口绝对量正向变动最大的区:2014年是海淀区、2015年是朝阳区。
文后图2呈现的是首都11区2014—2015年的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疏解速度,与图1保持一致。2014年常住人口疏解速度小于0的仅有西城区,2015年则有东城、西城两区。常住外来人口2014年有西城、石景山、昌平等3区的增长速度小于0,负向增速最大的为西城区;2015年则有东城、西城、丰台、海淀,西城仍是降幅最大的。常住外来人口的正向增速最大的区为:2014年是房山区、2015年是顺义区。
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首都人口疏解效果逐年明显,尤其是常住外来人口降幅日益显著。
(二)经济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经济质量评价要兼顾的五个维度,本文设计了经济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前页表1。依据这些指标,2013—201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11区的经济质量评价或称产业优化程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经济质量结果
从评价结果来看,海淀区的经济发展质量的贴近度是最大的,说明海淀区的经济质量和产业基础最好,下面依次是朝阳区、丰台区、东城区、西城区;深入观察还可以发现,2014—2015年,虽然东城区的贴近度的排名没有变化,但从时间序列来看,东城区的贴近度(0.0365)的变化是最大的,说明东城区的经济质量较好和产业优化的进步最大。
(三)人口疏解与经济质量灰色关联度分析
利用灰色关联软件,以北京10个区的经济质量作为系统特征变量,①鉴于在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中,房山区一直为0,在此不做分析。分别以11区的人口疏解(速度、程度)为相关因素变量,综合关联度的结果见下页表3至表7。
表3 东城区经济质量与各区人口疏解
表4 朝阳区经济质量与各区人口疏解
表5 丰台区经济质量与各区人口疏解
表6 海淀区经济质量与各区人口疏解
表7 昌平区经济质量与各区人口疏解
由结果可知:首都10区的经济质量与11区的人口疏解相关联程度都比较高(综合关联度都大于0.7),说明首都11区的人口疏解均对首都各区的经济质量有正向影响,符合首都人口疏解的初衷和目的。整体上看,海淀区的人口疏解与首都各区的经济质量发展关联度最高(综合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88),海淀区由于幅员较大和高校集中,产业基础较好,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既承接着首都核心区人口和产业疏解的重任,也担负着高新产业拓展和升级的重任。其他各区的关联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通过分析各区人口疏解与各区本身经济质量发展的关联度发现,区域间的不同人口疏解指标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联度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人口疏解速度和程度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最大关联度和最小关联度的差值大于10的有昌平区、朝阳区和丰台区,而其他区的差别则不明显。以差值最大的昌平区为例,其外来人口的疏解速度与经济质量的关联度最小,约为0.79,从理论上说好像是昌平区的人口疏解效果最差,但从实际上看,昌平区的经济质量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北京均属中游,不是最差。再从常住外来人口的疏解程度,即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来看,昌平区的关联度最高,达到了0.97。这说明昌平区作为城市发展新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的拓展区,承接着城市核心区和功能区的功能和相关产业人口的转移,因此,昌平区要实现经济质量的平稳较快增长,其人口疏解要“疏”和“控”相结合,重点在于调控常住外来人口的比重,而不能仅仅将重点关注在疏解的速度上。再以差值最小的顺义区为例,在该区中,人口疏解的速度和程度与经济质量的关联度约为0.90。同样不能说明顺义的人口疏解效果差,而恰恰说明顺义承接了其他区疏解的人口,总体上是为北京市的人口疏解做出了贡献。
其次,同一功能区内的人口疏解可以改善其他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区域内部的关联效应。以城市功能拓展区为例,海淀区的人口疏解与属于同一功能区的朝阳经济发展质量的平均综合关联度高达0.931,与石景山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平均综合关联度高达0.952。一方面说明海淀区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中的核心地位和增长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口疏解的层次转移,不能一味地将外来人口都排斥在首都的各区之外。
最后,通过分析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疏解对其他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关联度发现,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疏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首都核心功能区经济质量的提升。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经济发展质量为例,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石景山区的人口疏解速度和程度与东城区的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综合关联度高达0.955,城市新区的房山、通州、顺义三地的人口疏解速度和程度的平均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937、0.93和0.98。可以看出,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既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核心功能区的人口和产业疏解,也改善了核心功能区的经济发展质量。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北京2013—2015年的各区数据,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利用TOPSIS方法对首都各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发现各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首都人口疏解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各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人口疏解之间存在较高的灰色关联度,在各区之间存在差异情况下,区域间也存在着协同效应。
首先,基于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人口疏解,北京各区的人口疏解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因地制宜,在疏解的目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有的重点在于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增速的控制,有的侧重外来人口比重的控制,有的则调控任一指标都可以达到提高经济质量和实现产业优化的目标。
其次,人口疏解要注意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各区域之间的人口疏解不是独立的工作,需要做好协调和联动。由于区域的产业定位不同,一个区域的人口和产业疏解和另一个区域的产业承接和人口流入可能产生共赢。
最后,要站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高度,完善首都功能定位,实现京津冀区域内京、津、雄安金三角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要结合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人口和产业的疏解和转移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使京津冀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而且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战略高地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孙威、毛凌潇、唐志鹏:《基于敏感度模型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时序研究》,《地理研究》2016年第10期。
[2] 王继源、陈璋、胡国良:《京津冀协调发展下北京市人口调控: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
[3] 何音、蔡满堂:《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与人口关系研究》,《人口与发展》2016年第22期。
[4] 赵成伟、孙启明、王砚羽:《北京核心区人口疏解效果评价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5] 王桂新、魏星、沈建法:《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关系之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 禄进、周惠民:《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7] 刘钰:《北京市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第6期。
[8] 王军、王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讨——基于上下级政府博弈的视角》,《前沿》2017年第1期。
[9] 韦江珊、于世海:《广西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产业经济》2018年第1期。
图1 2014—2015年首都11区人口绝对量变动
图2 2014—2015年首都11区人口变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