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脉诊的时空观*
2018-02-13齐向华
张 晶,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中医院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其概念来源于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解释。《辞海》[1]对宇宙的释义为:“宇,空间的总称;宙,时间的总称。”“宇”和“宙”的观念,起源于《尸子》所载:“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如把“宇”和“宙”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即为时间和空间的总称,现今统称为时空。古代哲学家认为,时间可用以统摄空间,在一维时间里,分割、共享多维的空间[2]。
《难经》相传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难经集注·序》曰:“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藏府,刳肠剔心,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司马迁称之为:“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更是对《难经》在诊脉方面贡献的肯定与称赞。《难经》的脉诊记载,从不同角度充分表达了古代的时空观,分别从“独取寸口”“尺寸与上下”“脉之阴阳”“切脉的指法”“迟、数脉”“歇止脉”“损、至脉”“四时脉”等方面阐述了脉诊和脉象中所包含的时间与空间概念,现分析如下:
1 独取寸口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3]
《难经·一难》阐释了切脉“独取寸口”的原理,提出寸口是“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终始”;强调“寸口”为诊脉部位,明确脉诊的具体空间定位[4]。
《难经·一难》还提出:根据呼吸频次来计算脉气在体内的循行状况。正常人一呼脉气行三寸,一吸脉气亦行三寸,一个呼吸周期中,脉气共行六寸。一昼夜,正常人体呼吸13 500次,脉气共行50个周次,循环于全身,称为“1周”。此时正值漏水下注100刻,脉气也走完了50周次,其中,荣卫在白昼循行25周次,在黑夜亦循行25周次,一昼夜运行50周次后,复会合于手太阴,由于运行的起止点均在寸口部,故称“五十而复大会”。这些论述是对脉气在体内运行的时间、空间及其与呼吸周期关系的概括,体现了脉诊中的时间概念。
2 尺寸与上下
《难经·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3]
《难经·二难》主要阐述了尺寸的空间部位划分及其阴阳属性。寸口分寸、关、尺3部,其位置的划分,是以关部为分界,从关后到尺泽归属尺部,从关部到鱼际归属寸部。以阴阳属性来划分,也是以关部为分界,关之前为阳,寸部在关之前,为心、肺所属,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故寸部为阳之所治;关之后为阴,尺部在关之后,为肾所属,肾为阴中之阴,故尺部为阴之所治。从时空观角度来看,《难经·二难》中关于寸口脉分3部的论述,可以明确尺、寸的阴阳属性,且与内脏脉象所反映的部位有关;强调了关部作为尺、寸的空间位置与阴阳属性划分的重要性。
《难经·十四难》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3]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这里所言“上部”是指寸脉,“下部”是指尺脉,“无脉”往往由于邪气实或正气虚。尺部无脉,若为邪气实,患者应出现呕吐,若能吐则邪从上而解,若非邪气实的吐证,而是患者元气衰竭的征象,会导致患者死亡。“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出现寸部无脉的脉象,病虽重但不会危及生命。因为尺脉犹如树的根部,即使损及枝叶,但若未及根本,尚能恢复生机,尺部有脉,即脉有根,元气未伤,因此患者不会死亡。《难经》通过对尺脉、寸脉和上部、下部的空间概念划分,充分说明下部脉即尺脉在脉诊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对于判断疾病预后的指导作用。
3 脉之阴阳
《难经·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3]
《难经·四难》解释了脉象之阴阳,从脉象辨别阴阳。首先提出:呼出与心、肺相关,心肺居于隔上,呼气出于上焦故属于阳,故心、肺所主为浮脉;吸入与肝、肾有关,肝肾居于隔下,吸气入于下焦故属于阴,故肝、肾所主为沉脉。浮脉属于阳,所主为心和肺,沉脉属于阴,所主为肝和肾。脾位于中焦,在人体呼出与吸入代谢过程中,脾的脉气既不浮也不沉,位于浮沉之间,有和缓而从容的感觉,是正常的脉象,即有胃气的涵义。
浮脉的脉象位置表浅,轻按即得,属阳脉;沉脉的脉象位置深沉,重按始得,属阴脉。脉象的浮、沉,正是脉诊在不同空间维度的表象,并与脏腑相结合,进一步阐释了脉象的阴阳属性。
4 切脉的指法
《难经·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3]提出了运用5种不同指力进行切脉的基本指法,以获得在空间层次上有不同深度的脉象感知[5]。由轻而重的取脉指法,从而获得肺心脾肝肾5脏的反应,并以菽豆的多少作为空间层次标准以分轻重,说明《难经》非常重视诊脉时空间层次划分的切脉指法。
5 数、迟脉
《难经·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3]
从时空观角度看,数脉和迟脉的脉诊要素强调脉搏搏动时间上的差异,一呼一吸脉至的次数,超过5次为数脉,不足4次属迟脉。数脉属阳,主热证,主腑病;迟脉属阴,主寒证,主脏病。通过脉象的迟与数,通过时间次数的差异来区分脏病与腑病,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属性。
6 歇止脉
《难经·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3]
本难所言为歇止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是时空观中强调时间规律的脉象,属于后世所言脉来缓慢而有规律歇止的代脉。“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强调呼吸与内脏的关系,与《难经·四难》所言:“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具有相同的含义。由于脉气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从这种时间规律判断,吸气只能至于肝,不能入于肾,故而肾气先衰[6]。
7 损、至脉
《难经·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3]
《难经·十四难》指出:脉搏一呼两次,一吸两次,这是正常人的平脉,是古人利用时间概念以医生自己的呼吸次数来测定患者脉搏至数。“脉有损至”,是从时间层面上反应脉象特征,损脉的至数减少,至脉的至数增多,太过或不及的脉搏至数都是病脉,但由于其在病变程度上的差异,分为“离经、夺精、死、命绝”等,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好坏。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表明疾病的根源所在以及传变过程。至脉所表示的病由肾起始至肺,是由下向上进行传变;损脉所表示的病由肺起始至肾,是由上向下进行传变。“损、至脉”充分说明了疾病的上下空间传变,可以判断疾病的传变及预后情况。
8 四时脉
《难经·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3]
《难经·十五难》遵从时间概念中四季的万物变化,分析描述了四时正常脉象特征: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表达了中医整体观与时间概念相统一的思想[7]。说明《难经》十分重视时间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综上所述,《难经》将时间、空间的概念应用到脉诊与脉象的描述中,充分阐释了独取寸口,尺寸与上下,脉之阴阳,切脉的指法,迟、数脉,歇止脉,损、至脉及四时脉中的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体现了古代时空观在传统中医经典著作《难经》思维框架中的作用,充分表达了脉诊、脉象与时空和谐统一的思想,反映了中医整体观与时空观的密切关系,掌握《难经》脉诊与脉象中的时空观,对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有积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