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超教授益气利水法治疗肾性水肿

2018-02-13毛静仪周恩超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肾性水湿水液

毛静仪,周恩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以颜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肾性水肿,是指由于各种肾脏疾患所导致的一种水肿病证,特点是首先发生在组织松弛部位,如眼睑、颜面、足踝、下肢等部位,晨起明显或活动后加重,严重时波及全身,出现胸水、腹水,病至后期可转变为癃闭、关格等重证,临床上常伴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管型尿等肾脏受损表现,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各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周恩超教授认为肾性水肿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肾主气化,为水液代谢的根本;脾主运化,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脾肾气虚,则气化无权,开阖失度,运化失职,转输不利,导致水液潴留。同时脾肾之气既虚,则易受外邪之扰,所谓“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外邪入侵又可进一步耗伤正气,终致正虚与邪实相互为患,故临证时不可妄用攻下逐水之药,以防戗伐正气,当以补益脾肾之气为本,以淡渗利水为标。在治疗上,周师多用益气利水法,或兼祛风,或合养阴,或伍活血,或佐化痰。

1 益气祛风利水渗湿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载:“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毒邪首犯肌肤,久则病及于肾”。风邪为百病之长,太阳主表,内合膀胱,与肾相表里,故风邪袭表,致太阳气机不利;或循经入里,直接伤及肾。同时,肾病多病势缓,病程长,可由肝肾阴虚而阴虚生风,亦可因血尿缠绵或久病生化乏源而血虚生风。内风与外风相合,致肾气化失司,水湿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新近发病、病情加重者常为外风侵袭,病情反复不愈者多有内外风相合。临床症见:平素少气乏力,易感冒,多因外感后出现面肢浮肿,咽痒肿痛,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

《脾胃论》有云:“诸风药皆能胜湿”,因风药具有升、散、行、动、透等多种特性,故周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风药治疗肾性水肿,既能宣畅气机,驱邪外出,又可引领诸药入络,鼓动肾气,胜湿利水。对于病程迁延,风邪内伏的顽固性水肿,通常的祛风之品难以奏效,属病深药浅,周师选用具有搜风通络、活血化瘀之效的虫类药物,方能将久羁于肾络的风邪引出逐外。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祛风药对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很好的调整作用,有抗炎、抗过敏、抑制抗体或清除抗原等免疫调控作用[1]。常用药物有:牛蒡子、青风藤、雷公藤、全蝎、地龙、蝉蜕等。

2 益气养阴清热利水法

《景岳全书》云:“水肿证以精血多化为水,多属虚败”。肾性水肿为水谷所化之津液不得气化,停聚而成的病理之水,水肿愈久,则津液愈亏,日久则成阴虚;水湿之邪,郁而化热,耗伤阴液,容易导致阴虚内热;同时气虚亦可伤阴,加之临床常用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等俱为伤阴之品,故中医辨证多见气阴两虚证。临床证见:双下肢轻度水肿,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耳鸣心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潮热颧红,盗汗,虚烦不寐,常见手指颤动,口唇干红但不欲饮,小便量少,泡沫丰富,便秘或大便乏力量少,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

周师认为,其病机演化规律为先伤于气,后损于阴,单用利水之剂则阴液更伤,单用养阴之药则水湿留恋,治当以养阴扶正,清热利湿,标本兼治,方能使阴不伤而水湿去。因临床少有肾阴证悉具者,多只见一二症状,周师常结合患者既往用药来判定气阴亏虚多寡。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多数养阴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抗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损伤[2]。在遣方用药上,周师选用太子参、沙参、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等清补之品,且常配伍白术、苍术等燥湿健脾之品,避免滋腻恋邪。

3 益气利水行瘀和络法

《金匮要略》有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载:“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瘀血是贯穿于本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早期因湿热内蕴,热盛耗血,血液黏稠而瘀;中后期因病久耗伤气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致瘀。血脉瘀阻,脉络不通,则津液运行障碍,蓄积成水,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多见于久治罔效之水肿,临床证见:水肿难愈,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肌肤甲错,常伴有腰痛如针刺,痛处不移,或有妇女经色黯红有血块或经闭,舌质暗,有瘀点瘀斑,或有舌底脉络迂曲,苔薄,脉细涩。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肾血流,保护肾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利于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3]。周师认为,水肿病久,反复难退者,多为水瘀交阻,相互为患,无论有无瘀血表现,当活血与利水并用,血行则瘀无以附,瘀祛则水无以生,利之则水可去也。常用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之属。对于久治无效之水肿,周师提倡用虫类药破癖积、通经络,如地鳖虫、水蛭等,可“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经临床观察,取效良好。

4 益气利水化痰软坚法

《景岳全书·痰饮》云:“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庞安常有言:“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脾者主湿,脾气虚则不能升清降浊、健运水湿;肾者主水,肾气虚则不能纳气归元、收摄诸水,水液横流,水湿内停,日久则聚湿生痰。痰浊阻于皮里膜外、筋骨络脉则变证丛生,是水肿逐渐进展、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证见:水肿或蛋白尿长久不消,浮肿光亮,面色萎黄,目胞暗黑,或有头痛头晕时作、呕恶、不寐、腰腿冷痛等,舌质淡,苔腻,脉滑。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复合物沉着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而形成痰浊的典型表现[4]。肾小球硬化是肾小球肾炎后期的组织学改变,随着病情发展,不可避免会发生水聚成痰的病理变化[5]。周师认为,临床上见水肿、蛋白尿日久加重或肾脏病理见肾小球玻璃样变、纤维病变、肾小球硬化、基质增生及硬化、肾血管硬化,或肾脏已萎缩者,均可考虑为痰邪作祟,不必拘泥于有无痰证表现。在治疗中周师遵循“痰为血类,停痰与瘀血同治”的理论,常用海藻、昆布、牡蛎、海蛤壳等化痰软坚药物,配合泽兰、赤芍、川芎等活血之品,每获良效。

5 小结

水肿是肾脏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肾脏疾病的多个阶段。周师认为肾性水肿虽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但其病因复杂,病势缠绵,常因感受外邪而加重或反复。西医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大,且部分患者病情顽固,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上,周师注重结合患者的病史及既往的诊疗经过,整体审查,切中病机,结合病理,标本兼顾,脾肾同调,风、水、痰、瘀同治,从而调理机体的免疫力及水液运化能力。临床实践证明,周师以益气利水法为主,治疗肾性水肿疗效良好。

猜你喜欢

肾性水湿水液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背后七颠百病消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