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教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
2018-02-13孙明涛
孙明涛,李 军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颈源性高血压[1]是由颈部病变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综合征,本病属于中医“眩晕[2]”范畴,我们通常认为与气虚、血虚、肾精不足、痰湿、瘀血等有密切的关系。颈源性高血压的根源在于颈椎病,而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痹症的基本病机[3]为筋脉闭阻,筋脉失于濡养,颈源性高血压理当归属于颈项筋脉瘀阻一类,患者长期保持低头姿势,或因长期精神紧张、风寒湿外邪袭扰、长期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颈项部肌群[4]长时间牵拉或收缩,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日积月累,则出现局部组织钙化,在局部可以形成筋脉瘀阻,从而阻碍了气血流通的通道,使脏腑供血不足,脑窍失于濡养,继而导致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另外,颈椎病虽在影像上表现为椎体错位及椎间盘突出亦或是颈椎曲度变直甚至反曲,但纠其真正根源还在于颈项肌群过度劳损,颈项筋脉瘀阻,颈椎两侧肌张力失去平衡,使其向一侧倾斜,形成颈椎病,导师李军教授提出“颈肌椎病”一说;颈源性高血压即是颈项筋脉瘀阻,导致颈椎两侧肌张力失衡,压迫颈上交感神经节[5](SCG),SCG与颈椎在解剖关系上紧紧相邻,且与心脑血管、内分泌免疫器官都有直接的联系,颈椎病刺激SCG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如若压迫不解除,继发性影响脑血管舒缩中枢功能而发展成为全身小动脉痉挛,使血压持续升高;现代研究亦发现,迷走神经受搏动性的血管压迫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之一,其原理可能为搏动性血管压迫迷走神经,导致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敏感性降低,交感神经相对兴奋[6]所致。这些原因所导致的血压升高,现有的降压药效果不理想。导师李军教授总结了一套从初期筛选、诊断依据到中药治疗、托腮抬头锻炼法等关于颈源性高血压的诊治方案。总结如下。
1 诊断依据
1.1 初期筛选指征 李军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几点能够初期排查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指征。1)有劳损史等诱因 枕头不适宜(高枕、软枕)以及不枕枕头、坐姿不当、睡姿不当、长期上网、长期低头作业、单一姿势工作、躺着看书看电视。2)耳穴“颈椎区”压痛 中医学认为耳穴与人体经络、 五脏六腑皆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人体之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如果有病变,则会在耳部相应穴位上有所反应。耳部穴位“颈椎区”的反应部位,是在颈后区,对耳轮后下五分之一处,也就是对耳轮13区,该穴为“
颈椎区”[7]。方法:拇指与食指托拉病人的耳部对耳轮颈椎区的外缘,食指顶住耳部颈椎区的背面,用适度的力量按压,出现疼痛(重要的是与相邻的位置对比,其疼痛较明显)即为耳穴颈椎区压痛阳性,也就是耳穴颈椎区阳性反应点[8]。3)血压 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9]:收缩压≥ 140 mmHg和/或舒张压≥ 90 mmHg,李老师根据临床经验发现:当收缩压≤140 mmHg时,舒张压≥100 mmHg考虑颈源性高血压的几率明显增大。4)降压药治疗不理想 服用降压药物时,无论单用一种或者联合多种用药,其降压效果常常不理想。而且,在患者使用降压药时会出现血压波动比较大的情况,可以高至200/120 mmHg,亦可以低至100/60 mmHg。5)昼轻夜重 由于不当的睡姿、过高或过低的枕头等,于夜休时都会加重颈椎病,且这种睡姿及枕头都属于患者的生活习惯,则每于夜休时使SCG长期持续受刺激,从而继发引起血压升高,则颈源性高血压常常会表现为昼轻夜重之特征。6)交感神经兴奋 患者有皮肤及面色潮红,出汗多,心率快等颈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10]。7)患者自诉在颈椎病得到对症治疗后,血压会随之下降甚至恢复到正常值。
小结:如能符合以上指征中的第3)条和其他任意一条或多条均可作为早期筛选颈源性高血压的指征。1.2 最终确诊指征 X 线片、CT、MRI 等检查与颈椎病诊断标准相符合。李军教授认为颈椎DR五位片在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价值[11]。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在颈椎DR五位片上常表现为齿状突左偏或者右偏、椎间孔狭窄、“双突征”等。由于以C1、C2为中心的上颈段变异畸形的概率较下颈段多,C1、C2椎体之间无椎间盘,椎体关节囊松弛,关节稳定性不好,而且颈椎的多数运动都在C1、C2,因此上颈部[12]易发关节错位,继而刺激SCG使血压升高。
2 治疗
1)“托腮抬头法”[13]颈部因其长期暴露于外界受风寒湿侵袭易形成血脉瘀阻,且颈椎两旁之颈项肌较薄弱,鉴于此,李军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托腮抬头锻炼法”,传统的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及各种物理疗法等,都属于被动松解颈肌,而“托腮抬头锻炼法”属于主动锻炼,此法简单易操作且疗效显著,通过增强颈项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使颈椎活动趋于稳定,颈椎稳定性越高则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及复发,从而使颈源性高血压从根源上去除。2)“特制颈椎枕”[14]常言道“高枕无忧”,然而现实生活中因高枕引起的颈椎病屡见不鲜,由于现代手机、电脑的普及,办公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白天颈椎长期处于过曲位,导致颈椎曲度变直甚至反曲,如此于夜休时再予以高枕卧床,颈椎仍处于过曲位,则加重颈椎病。长期低枕卧床亦如此。李军教授根据颈椎的解剖结构以及颈椎的生理病理,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用浴巾制作颈椎枕,此枕的高度为患者本人握紧拳头直立再外加一横指,均为本人量身制作;市面上的中药枕以及荞麦皮枕或者棉花枕亦或是现在时髦的硅胶枕,大都较软,容易变形,不足以支撑颈部,我们在制作颈椎枕时主张将枕巾尽量拉直,用力卷,那么做成的枕头将软硬度及舒适度刚好,枕此颈椎枕可以达到轻度牵引的效果,长期使用可以有效的治疗以及预防颈椎病,从而达到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目的,此法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特别提醒:患者在做“托腮抬头锻炼法”和枕“特制颈椎枕”时,初期会感到脖子酸麻困疼,甚至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除非症状严重,一般情况下必须要坚持,大约7~10 d后,诸症状一般都会消失。3)中药。从中医来论,颈源性高血压当归于“痹症”“眩晕”等范畴,导师认为主要是颈项筋脉长期受到劳损牵拉,致使局部血液及津液循环不畅;血行不畅,瘀积于脉管内则发为瘀血;而津液循环不通,水液凝聚则生为痰饮;同时,在现代大多数人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或者病久体虚致使痰浊瘀血内生;痰饮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亦为病理因素,且“津血同源”,而后则形成“痰瘀互结”之证。鞠大宏等[15]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同时痰与瘀凝结于颈项部经筋与血脉则使颈项筋脉瘀阻,使颈椎椎体失衡,刺激SCG等颈部神经继发为高血压,凝滞于脑络亦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等症。颈源性高血压即在此机制下产生。因而导师将颈源性高血压病机归结于瘀血阻滞,痰湿阻络;鉴于颈源性高血压的病机,除前边提到的“托腮抬头法”与“特制颈椎枕”锻炼颈项部肌群的外治法以外,中药运用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之法改善机体内部血液与津液循环亦非常必要,涤痰与化瘀同施,方选天葛二陈桃红四物汤加减,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的用土鳖虫、皂角刺、土茯苓、地龙、水蛭、白芷、鬼箭羽、石菖蒲、胆南星、蝉蜕等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涤痰祛湿、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同时,近年研究证明,地龙[16]的化学成分所包含的类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地龙多肽具有很好的降压作用。高血压病引发头晕长期反复发作,加强“活血化瘀”“化痰浊”之用药,往往使疾病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17]。陈晓玉认为,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中有平稳降压,减少危险事件、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保护靶器官,预防并发症、联用西药,减量减毒增效等优势。4)黑木耳粉冲服 黑木耳的药食同源,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近年来,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已经越来越多,现代研究[18]发现黑木耳中含有黑木耳多糖、腺苷类物质、木耳黑色素,其中,黑木耳多糖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而氧自由基的形成与血小板的凝聚与再灌性心率失常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黑木耳多糖对于血糖、血脂、血栓均有良好的降低作用;腺苷类物质有类似西药“阿司匹林”的作用。这些都使得黑木耳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有较好的优势。导师主张将黑木耳打成粉末,饭前取一勺,用温开水冲服,一则取黑木耳之抗血小板聚集功效,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脉更加畅通,则脑部供血增加;一则取黑木耳之遇水膨胀特性,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胃部纳食量,从而达到控制患者饮食以便血脂、血栓降低,间接地改善脉道供血使患者头晕等不适症状缓解。
3 病案举例
李某,2016年4月16日初诊,以“头晕月余为主诉”来诊,自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颈项僵硬不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高血压3级 (很高危),颈动脉斑块形成(混合斑),高脂血症”,治疗效果不理想,出院后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次,1次/d;替米沙坦片,8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波动在110/60 mmHg~190/110 mmHg(1 mmHg = 0.133kPa)之间,为寻求中医治疗特来就诊;现症见:头晕,头部憋闷不适,于转颈时加重,同时表现为昼轻夜重,胸闷、气短,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胃脘部胀闷不适,夜休差,梦多,二便调。查:患者精神差,唇舌黯,苔薄白,舌下瘀丝(++),脉沉弦。即测血压190/110 mmHg;双耳穴“颈椎区”压痛(++);中医诊断:眩晕。辨证:筋脉瘀阻,肝阳扰脑。西医诊断:1)颈源性高血压;2)颈动脉斑块形成(混合斑);3)高脂血症。1)天葛丹栀桃红四物汤:天麻15 g,葛根20 g,牡丹皮15 g,栀子15 g,桃仁15 g,红花12 g,生地黄12 g,当归12 g,赤芍15 g,川芎10 g,延胡索15 g,胆南星10 g,白芷8 g,石菖蒲10 g,蝉蜕10 g,钩藤15 g(后下 ),土鳖虫10 g。中药12剂水煎,早晚温服。2)“托腮抬头锻炼法”,嘱患者循序渐进,坚持长期锻炼;3)枕“特制颈椎枕”,此枕将代替患者以前
之枕头作为长期治疗及预防颈椎病之用。4)补拍颈椎DR五位片,已明确诊断。2诊,患者诉服药后,头晕、颈项僵硬不适等症明显减轻,自觉诸证能减轻60%,即测血压160/78 mmHg,颈椎DR五位片示:1)颈椎右侧弯,轻度骨质增生;2)枢椎齿突与两侧间距不等;3)C3-4、C4-5椎间孔狭窄。遂予上方基础上加三七粉3 g(冲服),水蛭6 g,再服中药12剂,继续运用“托腮抬头锻炼法”锻炼颈部以及枕“特制颈椎枕”。3诊,患者诉头晕症状基本消失,已停服降压药月余,即测血压130/78 mmHg,遂于上方基础上加陈皮15 g,姜半夏15 g,茯苓15 g,苦参15 g,玄参15 g,丹参15 g,继服中药12剂,嘱患者长期坚持锻炼及颈椎枕治疗,不用再诊。
4 小结
颈源性高血压不是真正的高血压,是颈椎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之一,颈椎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疾病数不胜数,如颈源性心律失常、颈源性头痛、颈源性耳鸣、颈源性抽动症等。李军教授认为颈椎上接于脑下接于五脏六腑,神经、血管、脊髓丰富,如果颈椎出现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临床工作中,由于颈源性疾病在心脑等脏器上检查及检验中常无明显异常,医者在专科专治的医疗大环境下,容易忽略颈椎这一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易误诊漏诊[19]。李军教授认为颈椎病实为“肌病在先,继发骨病”,特提出“颈肌椎病”一说,他认为长期的颈部姿势不当,则颈椎两侧肌肉受力必然不均,据“用进废退”原则,处于牵拉位的肌肉必然发达,而另一侧处于收缩位的肌肉则逐渐萎缩,使颈椎椎体长期处于向一侧偏斜之状态,逐渐形成颈部关节紊乱错位、齿状突偏移、椎间孔狭窄等等一些颈椎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李军教授常言:治病当求本[20]。颈椎病的根源实为颈项肌肉劳损,为此特自创“托腮抬头法”和“特制颈椎枕”,通过主动锻炼颈项部肌肉使颈椎两侧受力平衡,最终逐渐使颈椎回归解剖位置。同时,在颈椎病愈演愈烈且逐渐年轻化的今天,建议大家要有“未病先防”之理念,平时注意生活及工作习惯,避免不当的身体姿势,适度的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坚持做“颈椎操”,从根源杜绝颈源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