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颓抑郁 易感易疲 皆属于霾
——仝小林教授对中医“霾病”的病机总结与治疗经验

2018-02-13李青伟赵锡艳高泽正刘彦汶杨映映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扶阳阳气病机

李青伟,赵锡艳,高泽正,刘彦汶,杨映映*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是仝小林教授“新病机十九条”之一。是仝小林教授以《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为基础,在多年中医临床与研究背景下总结出的对现代常见疾病新的中医病机的认识。经济发展、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老龄化、现代医学干预等因素,使得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疾病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更加复杂,干预因素更加繁多,老年病慢性病突破增长[1]。中医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其具有不断创新总结的特点,中医服务于临床,而临床也在不断帮助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新病机十九条”即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目的在于对现有常见病症进行阶段性地系统总结,融汇中西,博古通今,为中医临床服务。“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指在不同疾病过程中,患者凡出现颓废、萎靡、抑郁等心理状态,或伴易外感、易疲劳为特点的生理功能下降的躯体症状,都可以从霾论治该类疾病,从霾论治,就是要固护阳气,温阳散霾,正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针对阳气的治疗是从霾论治中医“霾病”的核心。“霾病”的提出与“扶阳散霾”的治疗方法将帮助现代医师重新审视抑郁类心身疾病的诊治。

1 “霾病”初论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互相影响投射[2]。自然界有天地水火日月星辰,人体则应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自然界有霾,人体中也会有霾。自然界中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3]。霾中含有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诸如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4-6]。霾对人体危害重大。

中医认识的霾与自然的霾存在区别。中医认为,霾这种浑浊黯淡,阻碍阳光,阻碍气机升降出入的物质,属于阴邪,阴邪多由于阳气不足,故素有阳虚的患者更容易患上“霾病”,另外,中医的霾更多的是取类比象,阴邪是总称,痰饮、血瘀、气滞、阳虚等等都会有阴邪的出现。概括来说,中医之霾是导致或加重人体阳气虚弱、生机黯淡的所有阴邪。而中医之“霾病”指人体的一种以精神萎靡为基本特点、以生理功能下降为基本表现的综合状态,多伴见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精神萎靡、乏力、怕冷、气短、便溏、脱发、痴呆、行动迟缓等一系列阳虚阴盛、生机黯淡为特点的症状,基本病机为阳气亏虚,病位主要在心、肾,与脾、胃、肝密切相关[7]。

临床中与“霾病”相关的常见西医疾病以抑郁症为主,同时还常见于糖尿病、冠心病、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易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病症[8-11]。另外新近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存在伴发抑郁症的倾向[12],且过敏性鼻炎肾阳不足的病机也符合“霾病”的特点,值得注意。

2 病机释义

“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是仝小林教授对中医“霾病”的病机概括。“颓”指崩坏,消沉,萎靡,形容患者精神差的临床表现;“抑郁”指心境低落,情绪消沉,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多见于抑郁患者,但在不同疾病的部分阶段患者也会表现出“抑郁”的临床表现;“易感”包括儿童易感综合征一类的疾病,表现为容易患外感疾病,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等,往往提示人体正气不足;“易疲”指人体容易主观感受到疲劳、乏力、困倦的状态,如典型的疲劳综合征,但在多数常见疾病中都有可能出现易疲乏力的症状;“霾”在自然界中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13],人体中的霾是阳气亏损、阴邪壅塞的病理状态,二者都有秽浊、黯淡、壅塞、胶着的特点。

中医“霾病”是由人体阳气不足所导致的一类广泛病症,临床表现以“颓”“抑”“郁”“易感”“易疲”等为主要特点,如临床常见的抑郁症、易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病症,常伴有情绪低落、抑郁不舒、精神萎靡等表现,躯体易见怕冷、乏力、气短、憋闷、恶风、便溏、脱发、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行动迟缓等症状,这类疾病多由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引起,一派晦暗、阴沉、衰落的阴霾之象。“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就是指凡见患者出现颓废、萎靡、抑郁等心理状态,或伴易感冒、易疲劳等生理功能下降的症状表现,都可以将其归属于“霾病”范畴。本条文既是“霾病”的定义,也是“霾病”的诊断依据,同时也指出了“霾病”的治疗原则,即扶阳散霾法,正所谓日光晦而阴云密布,日当空则阴霾顿消,扶阳是治疗总体方向,具体情况则应三因而制宜,根据虚实标本正邪盛衰来确定理法方药。

3 病机阐述

“霾病”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阳虚阴盛,生机黯淡。《素问·生气通天论》云[14]:“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身立命,全靠一团火气,火弱则百疴蜂起,火灭则命丧如灯尽。疾病千变万化,总归阴阳的制衡平权,阳虚则阴盛,阳盛则阴虚,此一定之理也。阳光者,阳气也。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阳气犹如自然界的阳光,温煦机体。人体“阳光”不足,则阴霾笼罩,颓废自然而至,进而出现抑郁状态。明代张介宾提出[15]:“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故阳气不足,则生机暗淡,颓萎而来。《吴医汇讲》认为,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之根本,曰“命门者,先天之火也……”,这种观点把命门的功能称为命门真火或命火,也就是肾阳,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故肾阳充实,阳光普照,脏腑机能正常运行,无阴霾而无抑郁颓废之态。

仝小林教授认为因种种病因所致阳气不足时,阴邪自然就会起而乘之,阴邪当道,壅塞留滞,阳光痹阻,生机黯淡,精气神无不受害,精气害则身体迟钝乏力、易感易疲,神害则颓废抑郁、健忘痴呆。“霾病”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低落、虚弱、老化等表现,出现怕冷、精神萎靡、乏力气短、恶风、便溏、脱发、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等以“颓”“抑”“郁”“易感”“易疲”等为特点的症状表现,都是阳气不足的结果[16]。

4 “霾病”之治

4.1 扶阳散霾为基本治则 仝小林教授认为,无论抑郁症,还是易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都伴随着心身功能的紊乱,且都具有相类似的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如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缺乏生气、疲劳乏力、容易外感、容易过敏、怕冷恶风等[17]。其病机关键在于机体阳气不足,则精神不振,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若肾阳不足,引发一身阳气不振,则形神俱颓。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与HPA轴功能紊乱、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合成不足、海马区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关,而温补肾阳药物能不同程度地纠正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紊乱状态,调节HPA轴功能,对海马区系统有保护作用,有效改善模型动物的抑郁状态[18]。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临床治疗应当取类比象。因此,仝教授提出“温(扶)阳则阴霾自散,壮火则忧郁自除”,此乃治疗“霾病”之大法。或疏肝益气、或补血填精、或祛邪通利、扶阳均是基本法则。与此同时,临床实际运用不可偏执一味扶阳,应根据证候或兼补肾阴、填精益髓,或兼以扶正培元、调畅气机,或顾护心、肝、脾等其他脏腑。同时结合患者体质,辨证论治,若兼有脾虚者,加炒白术、党参;兼有肾阴亏虚,加枸杞子、制首乌阴阳互补;兼有肝郁气滞,配伍四逆散加减,调畅气机;兼有痰瘀,加丹参、三七等。

4.2 治霾三药 治霾三药当属仙灵脾、人参和附子。仝小林教授认为仙灵脾之功,如同太阳,善补命门之火,《本草纲目》谓之:“专壮肾阳,故主阴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灵脾具有激素样作用,能补生殖之肾;人参(西洋参、红参)之功,如同能量,补气药之纲维,可大补元气,直接补益人体元阴元阳,《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药,并谓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附子之功,如同阳光,可补火助阳,驱阴霾,散寒湿,吴绶云概括:“附子禀雄壮之质, 有斩关夺将之气,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仝教授在临证过程中,用附子以切中病机为要,患者属于虚寒体质,心、脾、肾阳失于温煦,寒湿内盛,脉位偏沉,为附子最基本的应用指征[19]。三者相伍,以人参补元气而固本培元,仙灵脾专补肾而扶阳,附子壮命火以消阴翳,令一身阳气得充,振奋神机,则阴霾散,忧郁除[20-21]。

5 病案举例

患者郑某,女,51岁,2014年9月2日初诊。主诉怕冷25年,伴抑郁14年。患者于1989年由于压力过大,出现怕冷,轻度体力劳动后觉气短、心慌、出汗,休息后可缓解。2000年-2003年,因压力较大,服抗抑郁药物治疗。2007年至今,怕冷逐渐加重,春夏较严重,贴膏药后可稍缓解。现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求诊。症见怕冷,春夏较严重,夏天需盖两床棉被,常心慌、气短、四肢乏力、胸部憋闷,伴头痛,情绪抑郁,喜哭喜悲,急躁易怒。平素血糖、血压较低。无食欲,眠差,需服氯硝西泮等药物帮助睡眠,有效睡眠时间2~4 h,梦多。小便黄,大便可。月经经期3~4 d,量少色淡,周期29 d。舌红,苔薄黄腻、底瘀,脉沉弱稍滑。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神经官能综合征。中医诊断为霾病,证属阳气不足、肝肾亏虚。治当扶阳散霾,补益肝肾。方药组成:川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黄芪30 g,巴戟天15 g,淫羊藿15 g,炒枣仁30 g,鸡血藤15 g,枸杞子15 g,葛根30 g,大枣5枚,生姜30 g。

2014年10月11日2诊,服药30剂后,怕冷怕风症状减轻70%,心情改善明显,睡眠好转,有效睡眠时间6 h左右,饮食仍差,纳呆不思饮食,胃脘及胁肋胀闷,伴隐痛,呃逆,大便稍干,1~2次/d。前方黄芪加至60 g,加炒白术30 g、枳实15 g。继服2个月后复诊,心慌未发作过,失眠、心情抑郁、心神不宁、脾气差缓解70%,自觉委屈、悲伤欲哭、绝望感消失,无自杀倾向,已能正常工作,记忆力恢复明显,有效睡眠5~7 h。后以扶阳散霾、补益肝肾、安心宁神为治疗原则,随症加减用药,治疗3个月后诸症大减,已恢复正常生活。

按:该患者怕冷怕风严重,情绪低落悲观,心慌气短乏力长达20余年,症状符合“霾病”特点,即“颓”“抑郁”“易感易疲”。患者当前以阳虚为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心、脾,而其根在肾。患者因压力过大,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克土,则脾胃受伤,纳少食减,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脾胃逐渐受损,则五脏六腑皆不能得到良好滋养,肝气化火横逆日久,正气日耗,久病及肾,则病情由实转虚,患者当前已经几乎一派虚象,可知患者患病日久,正气亏损,元阴元阳消耗严重。故治疗以扶阳为大法,同时补益肝肾,以求标本兼治。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作用,桂枝善温补心阳,巴戟天、淫羊藿专补命门之火,枸杞子补益肝肾之精,炒枣仁、鸡血藤辅助睡眠,全方合用,共奏扶阳散霾之功效,后期因纳差大便不畅加炒白术、枳实,即取枳术汤之意,一与甘草、大枣之属合用固护脾胃、健脾益气,二来通腑降浊而升清阳。随症加减都紧紧围绕“霾病”核心病机,即阳气不足,故能经过半年的诊治,将该患者20余年的抑郁症和怕冷症状基本治愈。

猜你喜欢

扶阳阳气病机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