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互联网+”不可或缺

2018-02-12杨发林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互联网

杨发林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背景和课改视角的不断变化,农村初中家校之间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多。对此,通过“互联网+”,构建一种更为快捷、更为高效、更为多元的沟通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沟通方式;事后追踪

对于新建于移民點的古浪县西靖阳光初级中学来说,由于移民搬迁、家园新建等诸多原因,家校之间出现了互不适应、互不畅通的尴尬以及那些难以言说又不得不说的纠结、拧巴和摩擦。为此,更好地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所有的整合和沟通中,打电话、上门家访或要求家长到校等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或捉襟见肘,唯有与时俱进,改革沟通方式,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家校互动,才是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长久之计。

一、“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

毋庸置疑,“初中阶段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1]既然强调“过渡”,那么“过渡”中孩子们的复杂、鲜活、矛盾等就成为一种常态。不可避免地,家校之间在应对这种“过渡”中会出现一些分歧。借助“互联网+”,为应对这种分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平台。

比如,一个初二女学生的家长跑到学校大发雷霆:“我的孩子考了前8名,为什么评不上优秀少先队员?”当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不应该怎样时,教师“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教师不是当面“讲理”,不是针锋相对,而应该换一种方式,比如通过校讯通、短信、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交流平台,委婉地告知家长:“考了高分的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优秀的学生很多,这是一个集体,我们要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而不能单单考虑你的孩子。”

瞧,这样的沟通方式比当面和家长“掰手腕”要好得多:既化解了尴尬,又避免了矛盾。而这,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通过校园办公QQ群、校讯通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博客、学校门户网站等交流平台进行家校沟通和合作,一定会收到高效化、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化、民主化之效果。

二、说“隐形”比“显性”重要

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很有意思:“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既然当面无法听到这些“没有说的内容”,那么,借助“互联网+”去了解那些“隐形”的内容或真相就显得很有必要。

比如,有位初二的男孩子,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不合时宜”的小动作:偷偷把女学生的辫子拴在凳子上、偷偷把站起来回答问题同学的凳子抽掉、故意反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现状,我并没有当面讽刺,没有直面训导。因为我知道,显露在外部的这些现象背后,一定有其深层的内部原因,一定有“隐形”下的真相。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和这个同学在微信、短信或校讯通等平台上进行了多次交流。终于,某个深夜,这个学生通过短信说出了他内心的真正的想法:“我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几乎不给我打电话。我只有在学校多做调皮的事情,把事情闹大,爸爸妈妈才会着急,才会给我打电话。”

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了解了“隐形”背后的真相后,自然而然,做这个孩子的思想工作就显得简单轻松。而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的高效介入。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属于自己的一些“沟沟壑壑”,而这偏偏为家长或教师所不知。此时,利用“互联网+”,能够更快、更好地了解“沟沟壑壑”,知晓“隐形”,并由此找到一种进入孩子内心的方法或渠道,何乐而不为呢?

三、“事后追踪”比“当面敲打”重要

实践证明,家校之间的很多问题不一定非要通过“当面敲打”才能解决。等一等,事情的真相或许才会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缓一缓,可能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后追踪,才能找到一种更为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方法。而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

一个初三男同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物理只考了67分。物理老师让这个学生家长到校,当着很多人的面进行训斥:“家庭作业直接不做,你是怎么当监护人的?你有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家长赶紧赔笑,说:“最近太忙了,以后一定看紧……”家长的话还没说完,就见老师脸色一沉,声音也提高了8度:“忙什么忙?马上就中考了,有什么事情比中考还重要?60多分你都不着急,还忙

忙忙”……

这样的“当面敲打”只能加深家校之间的矛盾,只能扩大彼此之间的裂痕,只能换来家长的一味抵触和孩子的破罐子破摔。怎么办?窃以为,暂停这样的“当面敲打”,而通过QQ、微信等“互联网+”进行“事后追踪”,才是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都可以直接在电子书上标记作答,痕迹储存在云端”[2],农村家长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教师,应该是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沟通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更新者。当教师通过“互联网+”发现了更为隐秘、更为细微的事情的真相,并找到了一种更为高效、更为妥帖、更为温馨的家校沟通方式时,受惠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也是与此相关的老师和家长,更是与此相关的整个教育界。

参考文献:

[1]颜秋茹.促进初中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7):65.

[2]陈艳华.小小QQ群,家校沟通大舞台[J].中小学德育,2015(2):47.

注: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630《“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互联网+互联网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