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02-12丁涛郑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丁涛+郑斌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高校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另外,随着“内涵式发展”理念的提出,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为了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实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创业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股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后进力量。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更是站在国家战略目标层面上强调了当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1]。在“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主要平台,如何在其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使得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得以实现[2]。作为内涵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时下党中央倡导的双创理念的积极响应[3]。综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现如今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具体而言,两者存在以下内在逻辑关系。

1.1创业靠创新来推动

以创新精神开启创业之路,创业是靠创新来推动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才有了理念的基础支撑。同时,为了产出更好的创业思路与模式,也许要我们实时更新创新理念,站在时代的前沿进行思考,努力找到具有价值的创新点。

1.2创新靠创业体现价值

创业是指能够增进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并且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活动[4]。也就是说,要想将我们脑海中的一系列创意及创新性想法变成现实,就必须通过自主创业这种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想法才能落地,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而服务。

1.3创新靠创业来深化

大多数创新成果,如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项目的产生都是通过创业来推动的。通过创业这种途径,创新不断进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给个人带来了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还为国家的创新创业事业建设贡献了自身的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创新与创业二词虽不同,但究其本质却能发现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二者互相区分,又互相关联与作用。

2.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从目前各个高校的运作模式和过程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是相对较为缓慢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仍然秉持着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等于就业”的理念,认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目标。如此看来,这种价值取向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大多数高校仍然将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2.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

大多数高校虽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却浮于表面,或者说流于形式。讲座、竞赛等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要想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方案与体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来,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获得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2.3创新创业指导相对较少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足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学校内学到的知识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相应的实践。因此,一旦真正到了工作岗位,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容易出现不适应等情况。创新创业亦是如此,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学校层面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指导。为此,许多创新创业平台相继出台,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创业平台并没有发挥理想效果,最终流于形式。

2.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

老师作为一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在创新创业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也是无法比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相反,它是一门实践性更为强的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强调“做中学”[5]。目前的高校做不到这一点,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大篇幅地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有效性,无法真正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有的高校虽然外聘一些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担任教师,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不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相关技能,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不知如何将自身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习者,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方、高校以及一些企业相继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但整体来说,各大平台运营主要以自身发展为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尚有不足。存在着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政策不完善,运营能力不强等诸多缺陷。

三.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3.1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外延强调事物所包括的范围,是指事物所涵盖内容的广度。与外延不同,内涵是指事物所涵盖内容的深度。在这样的理解下,内涵式发展则是在事物本身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一种模式,具体包括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6]。同样,在高校范围内倡导“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从学校内部结构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力图从本质上变革学校面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声誉和品牌[7]。endprint

3.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多种困境,高校要想摆脱困境,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具体而言,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提高学校办学特色

高校要想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站稳脚跟,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学校辨识度。努力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打造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内涵式发展就是很好的提高学校办学特色的途径,将内涵式发展投入高等教育建设中,使得高校在规模和发展质量之间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学校发展有特色的目标。

3.2.2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

就目前我国高校来看,存在着硬资源投入和软资源投入的不均衡问题。首先表现在软硬资源建设的不均衡。许多高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硬件资源建设,提高了硬资源实力。与此相反,相应的软件资源实力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其次表现在人才规模与质量上的不均衡,即在学校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没有对应地得到提高。为了应对上述的不均衡现象,高校必须从自身做起,开启一条改革之路,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学校运作过程中来,维持软硬件资源的相对均等和稳定、保证学生质量和数量的同步提升。

3.2.3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据调查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校园内所学到的知识不足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高校的培养方针政策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学生在相关实践中获取的直观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8]。内涵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这一缺陷。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到高校培养方针中来。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9]。

3.3破解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作为高校内涵式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办学的声誉与特色,影响着学校的长期持续化发展[3]。随着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招工时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根据地,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用内涵式发展来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必然选择。

四.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路径

4.1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4.1.1转变观念,明确定位

首先,高校教职工需要明将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工作重心。其次,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应当自主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社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其面向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不同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4.1.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平台,应该时刻把创新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4.2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4.2.1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都以讲座等形式的课外活动为主,教师和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不高。为了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学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们的必修课,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4.2.2形成“嵌入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许多研究者认为应该秉持着一种“全面融合、深度渗透”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10]。然而,在具体落实上面,这种全面融合却陷入了窘境。具体而言,主要原因在于原有课程体系的稳固性。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站在学校战略层面上实行的一种利于学校、学生长期发展的良好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意味着要重新变革学校教学体系,一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二来在培养体系制定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不平衡。例如过分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而忽略专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相反,“嵌入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主张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走一条将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道路。

4.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加强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4.3.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积极审视自己,根据学校学情、学科特点,组建一支学科门类齐全、职称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本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4.3.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

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模式。一方面,从企业、事业单位聘用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其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针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解答。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接触到专业相关的企业。通过在企业内参与实践,了解企业运营模式,为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4.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个高校立足自身,建立起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4.4.1政府应加大相关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相关课题项目,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通过申请立项、创新创业竞赛的方式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对于创业有困难的大学生,政府需要在资金和政策上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4.4.2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应该积极与地方企业部门沟通,了解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为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意见。另外,高校应该变革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相关的企业实践,拓宽自己的视野,为未来工作与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Z].2015.

[2]劉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9):1-7.

[3]石朋飞.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OL].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09):204-207.

[4]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04):133-136.[2017-10-10].

[5]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6]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7]洪玉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64-67.

[8]吴苏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与实施路径探讨[J].职教通讯,2016,(29):55-57..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