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
2018-02-12时林,方煜
时 林,方 煜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扬州225001)
肠套叠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对患儿饮食及健康造成影响[1]。患儿可出现腹痛、呕吐、便血、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由于患儿自身机能尚未发育完全,且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临床上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病情不断发展[2-3]。因此,临床有必要采用准确有效的诊断方式,尽早确定病情并开展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确诊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肠套叠确诊患儿90例,男性49例,女性 41例,年龄 0.4~3.2岁,平均(1.6±0.4)岁。纳入标准[4]:(1)患儿经临床诊断、病理学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肠套叠;(2)年龄≤4岁。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者;(2)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状态异常者。
1.2 方法 采用GE LOGIQ S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L6-15高频探头探查患儿腹部,检查腹部是否存在肿块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同时检查患儿腹腔是否存在积液、肠管扩张等情况,并判断肠蠕动情况是否正常。纵段扫面图像显示套筒状,或横断面扫描显示靶环状肿块图像或同心圆征象,需要立即对产肠套叠具体位置及范围进行观察及记录,包括肠壁水肿及肠蠕动情况;详细记录肠套管的大小、形态、肠腔内容物蠕动、内部回声、边界及肠壁各层结果,并对肠系膜动脉血流学变化进行测量;对于部分体型较大或肥胖患儿可采用C1-5探头辅助检测。超声诊断后,如患儿2天内身体状态良好,无腹胀、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实施空气灌肠,经X线透视显示出杯口影,获得套叠头块影后可确诊,并立即给予复位。
2 结 果
90例肠套叠患儿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88例(97.78%);误诊1例,漏诊1例。其中1例漏诊患儿超声检测未发现肠套叠典型声像图,给予充气X线透视后确诊为肠套叠;1例被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确诊为肠套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88例肠套叠包块位于右上腹21例,左上腹20例,左下腹13例,右下腹10例,右中腹14例,左中腹10例。
3 讨 论
肠套叠多见于婴儿期,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5]。肠套叠多因肠蠕动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所致[6-7],但具体因素至今未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期间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重要时间段,如婴儿肠道未能适应食物刺激,便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2)回盲部解剖因素。由于婴儿回盲部游动性较大,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多数婴儿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 cm,极易受炎症及食物刺激发生充血、水肿,在肠蠕动的过程中将盲瓣向前推移形成套叠。(3)病毒感染。肠道受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影响,发生肠道叠;(4)肠痉挛。肠道受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内外刺激而发生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节律紊乱,引起肠套叠。(5)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少数患儿出生后存在梅克尔憩室或先天性肠管畸形,导致急性肠套叠发生。
肠套叠发病后,患儿均可出现阵发性哭吵、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状况,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充分显示肠套叠中心部位的淋巴结,并清晰显示出包块细微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超声检查能观察局部肠壁血供情况,了解肠壁血流动力学及水肿程度,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8]。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肠套叠患儿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88例,诊断率97.78%,肠套叠包块位于右上腹21例,左上腹20例,左下腹13例,右下腹10例,右中腹14例,左中腹10例,说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率较高,可有效显示疾病类型,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诊断方法,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