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照国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特点赏析举隅

2018-02-12涂宇明任俊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联名词术语心气

★ 涂宇明 任俊伟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 330004)

李照国先生是我国中医翻译界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学贯中西,国学功底深厚,精通医理译理,主要从事中医药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典籍翻译研究。译海耕耘数十载,专著译著杂文随感成果颇丰。拜读完其大作《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1]和刊登在《中西医结合学报》上论述中医英语翻译的系列学术论文,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参考《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2](下文简称WHO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3](下文简称世中联版)两大工具书,多次想总结先生之翻译思想,每每下笔都不免诚恐诚惶。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斗胆撰文小结先生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特点。

众所周知,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赏析和概括其翻译特点,就非常有必要了解先生的中医翻译思想和原则。故先简单概述先生之英译思想和原则如下。

1 英译思想和原则简述

早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中医英语翻译技巧》[4]一书中,先生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中医翻译工作的体会,结合国内外译者的实践,总结归纳出中医翻译的三条原则:(1)薄文重医,依实出华;(2)比照西医,求同存异;(3)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同时,也提出了中医名词术语的五大翻译原则:(1)自然性原则;(2)简洁性原则;(3)民族性原则;(4)回译性原则;(5)规定性原则。 并在后来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上述五大翻译原则,尽管有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强调的本质是相同的。

随后,自2004年参加WHO西太区关于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制定和2008年参加WHO/ICD-11的研究工作以来,先生对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归纳了四项指导原则,即:(1)约定俗成;(2)自然对应;(3)形意结合;(4)多法并举[5]。

后来,又进一步完善为六大原则:(1)自然对应,便于传播;(2)简洁明了,便于表达;(3)保持特色,便于传承;(4)重视回译,便于交流;(5)用词同一,便于统一;(6)慎加规定,便于规范[6]。后者是前两者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除了对每个原则的内涵给予解释外,还对原则的依据、现实的意义和应用的限定做了阐述,此外,还增加了“用词同一,便于统一”这个原则。虽然在这六大原则中没有提及“形意结合;多法并举”,但学生认为,可能是由于先生后来把这两点归纳为具体的翻译方法,而没有在宏观的原则中提到,或许是先生认为各次提及的侧重点不一样,故而未曾赘笔的缘由吧。

2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特点举隅

先生在有关专著中曾高屋建瓴地系统阐述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特点:(1)仿造性翻译;(2)解释性翻译;(3)多样性翻译;(4)音译性翻译;(5)结合性翻译等[6]。这些是先生在总结历史上国内外中医翻译专家英译中医名词术语时普遍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本文所论及的英译特点,是学生在跟随先生学习中医翻译,尤其是名词术语翻译过程中,对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理念所作的自身感悟和提炼。现分述如下。

2.1 民族特色,文化保真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民族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典型的民族特征。先生在这一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意识,在翻译时更多考虑的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语言国情学。例如,尽管WHO在1991年颁布了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化标准方案。但是先生认为有很多现行的所谓标准化的版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先生一直提倡:对于那些中医理论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无论直译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内涵的概念,在译语中保持其特有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如,“三阴三阳”的翻译,建议用拼音taiyin, shaoyin, jueyin, taiyang, yangming, shaoyang;三焦,建议翻译为sanjiao。这是就翻译而翻译的层面上论述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此外,先生着重强调:“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及其国际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和民族心理等问题,往往又与一定的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和文化主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其在操作层面上常常超越了翻译的一般理论和方法问题,有时甚至成了国际文化舞台上明争暗斗的国际暗流汇聚之点。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5]。

2.2 考究字源,以正其义 正确理解原语的意思是翻译的前提条件,误读的必然结果就是误译。如,在WHO版标准中,“目上(下)网”译为 sinew mesh above(below)the eyes;世中联版则译为meridian/channel sinew mesh above (below) eyes。 通过考究字源,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目上网’和 ‘目下网’,实际上就是中医上的‘目上纲’和 ‘目下纲’,指上下眼睑的意思。‘纲’是‘网维’的意思,有约束之意”[1]。 故建议直截了当地翻译为upper eyelid和lower eyelid,既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表达”原则,也符合“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原则。又如,“语声重浊”在WHO版中翻译为deep turbid voice[1-2],先生认为“浊”不是“浑浊”而是“粗重”之意,故不应该翻译成turbid但可以翻译为harsh。先生国学功底深厚,视角独特,对很多中医名词术语和国学典籍中的字词都能冷眼旁观,引经据典,根据文本的实际内涵来理解和转达其意,达形神俱备之效。

2.3 思维缜密,去伪存真 在现行的中医术语翻译中,有很多概念存在笼统概括、是非混淆的情况。先生的评论思维缜密,论证有力,能达药到病除去伪存真之功。如,病因的翻译。WHO版把“‘风、寒、暑、湿、燥、火’与‘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相提并论,似有不妥。‘风、寒、暑、湿、燥、火’本身并非‘邪气’,只有在‘非其时而生’并‘生而过甚’的情况下,才会影响人体健康,从而变为‘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所以这两组概念似不宜整齐划一”[1]。故先生建议,翻译“六淫”时,可以用pathogenic作修饰语去表达致病因素的意思。如,“风”和“风邪”可以分别翻译成wind和pathogenic wind。对于一些类似的概念也是如此,在实际的翻译中常有笼统概括之嫌。脏腑辩证的翻译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如,WHO版把“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证;心气亏虚证”笼统地翻译为heart qi deficiency pattern/syndrome,世中联版则没有提到“心气不足证;心气亏虚证”的概念,而只有“心气虚证”被翻译为heart qi deficiency syndrome/pattern。两译文思路基本相同,只是在pattern和syndrome两词谁前谁后的问题上。而先生认为,“心气虚证;心气不足证;心气亏虚证”应该视为三个独立的术语“虽然彼此之间有相近之处,但毕竟还是有所区分的,况且在汉语表述方面本来就是有所侧重的,因此在翻译时应分而译之为妥”[1]。先生建议可以依次译为heart qi deficiency pattern/syndrome; heart qi insufficiency pattern/syndrome 和heart qi consumption pattern/syndrome。

2.4 精于梳理,同中求异 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中,先生对诸多同一概念的不同含义进行了梳理,如“毒”“痰”“瘀血”“虚”“厥”“神”“痹”等等。例如在谈到“虚”的翻译时,先生非常赞同广州中医药大学欧明教授的观点,认为,虽然“虚”现多译为deficiency,但“‘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 deficiency, insufficiency, weakness, debility, hypofunction等等。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来翻译,不能一概而论”[1]。指脏腑的“虚”可用asthenia,而“体虚”则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又如,“神”的翻译。“心主神”之“神”译为mind,而“精、气、神”之“神”又常译作spirit,“望神”之“神”则可译为vitality。

2.5 前后呼应,标准统一 就中医名词术语翻译而言,术语的统一至关重要。但是现行的国际标准中,自我矛盾的地方很多,前后不甚统一,既有用词的不统一又有结构的不统一。当然,这个要排除译者有意识的“同中求异”“从实而译”现象。在用词上,如:WHO版在翻译“气虚不摄证(pattern/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with failure to constrain)”和“气不摄血证(pattern/syndrome of qi failing to control the blood)”时,同样是“不摄”却有failure to constrain 和failing to control两种译文。在结构上,如;WHO版在翻译“血虚寒凝证(pattern/syndrome of blood deficiency and congealing cold)” 。先生认为,“既然‘血虚’译作blood deficiency,‘寒凝’则可按此方式译作cold congealing,这样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平衡一些”[1]。此外,先生指出:“中医上的‘滋’‘补’‘育’‘养’‘涵’等词语,意义较为相近,所以在翻译中常常不加区分。其实仔细比较,这些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还是有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译文中应当有所体现”[1]。 并着手选取了一些字词及其相应的规范译法。如上述五个词可以分别译为enrich,tonify,foster,nourish,moisten。更多具体的词的规范译法可参看《1995和1997中医国家标准的英语翻译问题探讨》。[5]这种思想体现了“重视回译,便于交流”“用词同一,便于统一”原则。这样的规定虽缺乏中国文化讲究修辞的文风,也相对显得呆板些,但只要精选恰当的词语来对应翻译,从标准化规范化的角度来说,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6 从实而译,语义对等 在翻译“里急”时,WHO版的译文是abdominal urgency,世中联版的译文是abdominal pain。而先生则认为,“‘里急’有两层含义,一为urgency to defecate;一为contraction of male genital organ。所以在具体翻译时,还须根据其实际含义从实而译为好”[1]。又如,在翻译“外伤瘀滞证”时,WHO版的译文是pattern/syndrome of stasis and stagnation due to traumatic injury,世中联版则译作syndrome/pattern of traumatic blood stasis and qi stagnation。先生认为世中联版的译文更佳,因为“‘外伤瘀滞证’中的‘瘀’指的是血瘀,而‘滞’则指的是气滞”。就这点而言,WHO版译文似乎没有体现出来,但世中联版的译文“显然是考虑到了‘瘀’和‘滞’的具体内涵,因此是符合原文内涵的”[1]。

2.7 用词精准,画龙点睛 在论述形体五官概念时,“八廓”在WHO版中译为eight belts,而世中联版的译文是eight regions。先生认为,“就释义的明晰度而言,无论将‘八廓’ 之‘廓’ 译作belts或regions,若不以ocular修饰,则意义便不甚明确”[1]。又如,“病因学说”的译文,WHO版译为theory of causes of disease,而世中联版则并列了disease cause theory; etiology两个选项。先生认为,“病因学说”译为etiology“这样会更简洁自然一些,译作theory of causes of disease倒显得生硬拖沓”[1],且这种译法为其他类似的词如“病因辩证(et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的翻译带来了便利之处,否则,就很难布局“病因辩证”的译文。可见,先生在翻译时,既体现了简洁性原则、自然对应原则,同时又考虑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雅”的层面。

2.8 比照西医,洋为中用 先生在论及“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原则时,从西医在我国的早期翻译实践、早期在华西方传教士对基督教义的翻译、借用西医术语翻译中医概念的实践这三个层面,从译理上来论证借用西医用语翻译中医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以“heart(心)”的翻译为例论证“力争求大同而存小异”“他们没有因为西医的‘heart(心)’只有泵血的功能,而无‘主神志’的作用,就将其音译成‘哈特’以示忠实。他们借用中医的语言来介绍西医概念的尝试,不但没有妨碍西医在中国的传播,相反, 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因为这样做使西医获得了同中国传统医学相联系的捷径,使它一开始就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从而得到了吸收营养的可靠保障”[7]。其实,这也是符合“自然性原则”的要求。故,先生主张:“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医本身固有的特点,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同之处。对一些与现代医学较为接近的中医学概念可采用相应的术语予以翻译。这不但使译语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自然性”[8]。如,“牛皮癣”不该译作oxhide lichen,而可以译为psoriasis, 因为“牛皮癣”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的“银屑病”。“瘿”实际上相当于“甲状腺肿大”可译为goitre或thyroid enlargement。

2.9 立足实践,与时俱进 先生常教导我们,不要轻易武断地评论哪个译文好哪个译文不好,因为中医翻译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很多译文背后都反映了时代背景,要评价译文的优劣,必须了解中医翻译的发展历史以及译者的翻译思想。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译文质量不高,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许就存在着积极的意义。先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他自己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如,《再论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先生对自己13年前提出的中医英语翻译三原则进行了反思、总结和自评,以不断地进行补充和修正。如,“以前我曾极力推广词素译法,希望通过词素翻译为中医用语创造一套所谓科学的英语词汇。acuesthesia(针感)、 endopenia(里虚)、 acusyncope (晕针)”就是这种想法的产物。这种译法的出发点是促进中医翻译的标准化,使其更符合科技用语的风格和要求,但在翻译实践中却有剔除中医语言的文学色彩之嫌。从实际应用来看,这种译法颇有削足适履之弊,背离了全面、系统、原质地对外介绍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宗旨,所以很难为大家所接受”[8]。

3 结语

先生作为中医翻译的先驱和开拓者,既是中医翻译理论的建构者,更是翻译实践的躬行者。译海泛舟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对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建设贡献巨大。赏析先生译文,小到遣词造句大到整体布局,无不体现着“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既考虑中医的特殊性又兼顾英语的自然性;既从技术层面说翻译又从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道译事;既有“为时而‘译’”之心又真正有“为时而‘译’”之文。故其译文自然优于其它译文,实属中医翻译之典范。

本文在对先生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六大原则进行简明扼要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悟道中医翻译时对先生译论的思索和译文的感悟,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对先生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特征,尝试着从九大方面进行较为详细地阐释,以期供中医翻译人员借鉴和参考。但因笔者天性愚钝才疏学浅,实难揣摩先生译理译法之本旨,肯定挂一漏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先生本人、译界前辈和同行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最后,引用古语“《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表达学生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用来时时鞭策和激励自己不断加强修养,见贤思齐,在中医翻译道路上不畏艰难而上下求索。

[1]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3]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李照国.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李照国. 1995和1997中医国家标准的英语翻译问题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11): 1 090-1 096.

[6]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研究[R].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5.

[7]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8]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中联名词术语心气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郑州中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买苗就送“虾富肽”!大乐中联携手在博兴养虾界搅动风云
褪去光环的中联煤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必 要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