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流程构建与解析

2018-02-12陈宛玉周姗姗郑思琦叶一舵

关键词:施测测验新生

陈宛玉,周姗姗,郑思琦,叶一舵

(1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2龙岩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到高校可“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因其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内容之一[1]。但在实际工作中关于心理健康普测各个高校的做法不一,也在测试动员、测验工具的选择、测验组织、结果反馈和普测回访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之处,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普测的效果[2]。心理健康普测不单单只是简单的心理测验施测,而是一系列工作的综合,心理普测工作流程构建就是对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环节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本文围绕普测准备、普测实施、普测反馈与回访等四个环节初步对心理普测工作流程进行构建和解析。

一、普测准备

普测准备,顾名思义就是正式实施普测前的一些必要的措施,普测准备相当于普测实施计划。普测准备主要涉及确立时间、普测宣传动员、普测工具的选择、普测主试的培训等。

1.普测时间的安排。不同高校采取的普测时间不同,有的高校安排在新生军训期间,有的高校则安排在新生入学一两个月后,有的则安排到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新生在军训期间由于只有千篇一律的军训生活、对大学生活还未真正接触、所考虑问题较少等原因,不能全面的施测出新生面临适应问题时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则减少了一个学期的跟踪,无法让新生普测实现最大化效用。将普测时间安排在新生入学一两个月后,适应问题及新生适应能力初见端倪,加之SCL-90量表的性质,此时是进行普测的最佳时机。

2.普测宣传动员。在心理健康普测实施中,学生被试及普测有关人员等对普测内涵的认识不足,对普测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都会影响普测实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普测具体实施前一定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普测内涵意义的宣传讲解,提高学生及普测相关人员等对心理普测的正确认识。在开展工作时可组织辅导员培训协助其了解心理健康普测的目的和意义,解释学生在认识心理健康普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再由辅导员老师具体向学生宣传普及。另外在对主试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普测的内涵和意义,以便主试人员在临场状态下更好地向参加的学生现场解释疑问。在测试前后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宣传讲座的方式,普及心理测验的目的,号召学生从心理的角度关注自己,提高被试参与测试的动机。

3.普测量表的选择。普测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决定了所测新生心理健康程度和筛查的有效性、合理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普测中SCL-90和UPI几乎是每个高校在普测时的必备量表[3]。相关学者的研究单一量表筛查不能较准确的筛查出潜伏危机心理的学生[4]。也有的研究者认为SCL-90属于状态性测验工具,只测量近一周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并不是很好的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5]。在心理健康普测中UPI相对使用频率也较高,它测量的是近一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从稳定特质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因为其是非标准化的测验,常模缺失,相应的标准也是经验性的[6]。综上在当下并无很好评估工具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单一的测验工具实测,应该多个量表配合使用。在测验工具的选择时还要注意量表组合的时候总的题目不宜太多,避免引起学生的疲劳,导致结果失真。如果测试时间充裕,为辅助更多了解信息可以针对新生先实测16pf或EPQ等人格测验,再实测心理健康相关测验,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测验热情,降低测验戒备心理。当然工具的选用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后期普测筛查的比例等综合考虑。

4.普测实施途径和组织安排。高校心理健康普测施测方式一般有两种:纸质方式施测和计算机测试。在普测最早开始实行时,都是采用纸质测试,但在纸质施测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被试题项漏填、后期数据整理和输入失误等现象。近几年因科技发展及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放日益增加,计算机化的测试的系统快捷日渐取代纸质测试成为普测的主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纸笔测验与计算机测验结果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6],因此基于计算机测试有相应的量表系统以及学生信息系统的管理,有特殊设置防止普测的漏填现象,并且上机测试的环境更为标准化,及其可以实现后期数据的自动统计减少后期人员输入失误的现象,大大提高普测的效率和准确率等优势。

5.主试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在高校普测过程中,主试的专业水平及指导语的标准统一对普测实施的有效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主试筛选和主试培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是高校普测准备阶段的必要环节。从主试人员的选择方面,以往大多数高校都让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作为主试,往往导致普测流程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因此建议主试人员选择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或朋辈咨询员、获得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等来担任。围绕主试人员的培训,可以由负责老师结合心理健康普测的意义、测验标准化的重要性、测试过程的流程、主试人员的要求及实际测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预演一些突发事件考验主试人员的临场应对能力。普测现场还应该让主试人员先自己试做相关的量表,了解相关量表的计分方式和评判标准。

二、普测实施

普测实施也即正式施测环节,包括正式下达普测时间和地点的通知、引导学生进入施测现场、施测过程中现场秩序的维持、施测结束后被试学生的有序退场及主试人员的施测总结等,可概括为施测前安排、正式施测、施测后三个方面。

1.施测前安排。多数高校没有对学生进行统一施测,而是将普测任务分派到各院系由各院系自行组织,这其中由于各院系对普测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同,进而对施测的态度和施测的方式也不统一,有些对普测较重视的院系由辅导员组织普测主题班会课进行较正规的施测,而有些院系或是在平时班会课时边讲述别的内容边让学生填写,或当成课后作业分发下去填写第二天上交,因为其施测形式和流程过于随意,导致出现学生乱填、漏填、他人代填等现象。为了防止这类现象,建议高校采取由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施测的形式将普测流程规范化,通过统一的、规范化的模式让学生重视此次普测并认真完成,从而进一步实现普测的有效性。

2.正式施测。正式施测包括施测前引导学生进入现场、学生被试的身份登记、座位安排等及施测过程中主试人员的指导、答疑和维持现场秩序。通过施测前学生信息的登记,再一次加强学生对此次普测的重视程度,而主试人员的引导,可保证施测有序进行。施测过程中,主试人员指导语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至关重要,这取决于在普测准备期间,主试人员所接受的他人培训和自我训练,以及主试人员本身的心理学专业素养等。在普测开始主试人员要向参加的新生解释心理健康普测的意义和目的,重申保密原则,宣读测验相关的指导语,降低部分同学的顾虑,确保他们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而在机测形式的普测过程中,电脑故障或首先完成测试的学生是否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干扰等情况是主试人员以及组织者需要考虑的因素,此时需及时安抚相关新生情绪,及时协助其解决问题。在测试中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测验指导语和题目含义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主试人员应积极予以解释和反馈。

3.测试后总结。由于新生人数众多,测试将会持续多场多个批次进行。而在每场施测后主试人员的总结反思都有利于及时讨论出新的解决方案,提高下次施测的质量,保证下次施测顺利进行。因此在每天测试结束后主试人员要集中就当天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分享个人经验和教训。另外,测试的主要负责人员还可利用总结交流的契机统计每天缺席同学的信息和缺席的具体原因,便于安排合理的补测时间。

三、普测结果整理

普测结果整理与反馈是实现普测目的的重要环节,也是普测实用性的体现。普测结果的整理可以更好的呈现总体特征,而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把握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结合高校情况,主要从与普测筛查标准确立、心理普测报告撰写与反馈等方面进行开展。[7]

1.普测筛查标准的确立。在心理健康普测反馈中,确立普测筛查的标准是首要做的事情,普测筛查的标准主要依据所使用测验工具的常模和判定标准来进行。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较多使用的SCL-90和UPI的筛查标准和常模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SCL-90的中国常模还主要是八十年代末期的常模,另外SCL-90的判定标准一般以各因子均分大于2,总分大于160分作为心理健康与否的临界值,这一临界值目前来看偏低了。UPI相应的经验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容易过分扩大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因此用过去不适当的常模来评估容易发生偏差[8]。在具体心理健康筛查标准确立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多种标准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衡量。从实际工作而言,可以依据以下原则来制定:一是交叉印证:SCL-90和UPI相结合,参考人格测验结果;二是经验参考:参考流行病学比例和相关研究,适当调整常模或标准;三是群体内自比:参照全体信息,比较内部小群体或做相对比较;四是能完成工作量:参考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人数或及时间,多则比例高,少则比例低。五是测量理论:依据常模和标准制定或修订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测验只是辅助决策的手段,在具体筛查时还应该结合日常观察做进一步的判断。

2.心理普测报告的撰写与反馈。毋庸置疑,普测结果分析服务于全校心理健康工作。新生普测结果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测出每个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干预;二是查看高校或各院系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主要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心理活动。心理普测报告的撰写即是对后者用途体现。心理普测报告既要介绍心理普测组织过程、存在的问题、参与率等,还要多角度全面呈现全校该年度新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从内容来看可以先报告SCL-90、UPI的总体结果,总体结果报告要注意与全国常模和大学生常模的比较,如果本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数据,也可以与近几年的情况做一比对。另外可以依据确定的筛查标准,报告各个院系筛查出的具体人数和比例,便于各院系比较了解相关情况。此外还可以从测试过程中收集到个人人口统计学角度出发,报告性别、报考满意度、家庭状况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其次还可以以SCL-90量表各因子均数大于2为准,报告各因子检出人数及比例,由此推知全校新生可能关注的主要心理问题。最后还可以依据UPI的关键项目(比如第25题:想自杀)对个别项目进行单独的分析与讨论。在测验报告的撰写过程中要注意用图表等方式形象的呈现结果,文字语言表达也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外行人士也能阅读清楚重要的信息。

普测报告撰写完成后除了存档留存外,不应该随意束之高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普测反馈交流会,由专业老师及时向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反馈信息,以供他们在组织和开展工作时参考。此外考虑到人格测验的结果无好坏之分,对于反馈加深学生的自我认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可以考虑将该部分结果面向学生开放。

四、普测回访

回归心理健康普测的目的,即发现和识别具有潜在心理危机和心理困扰的学生群体、关注总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便及时关怀和干预。普测回访工作开展可主要围绕回访工作人员安排、回访对象分类、回访步骤设计等三方面来进行。

1.回访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综合相关高校情况,回访工作人员一般需分为三类,一类为心理中心专职人员或心理学专业老师,一类为负责新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至少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另一类为富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或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实际回访工作安排中要结合专业水平和身份的不同分级做好工作。其中,富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或朋辈心理咨询员可负责联系和通知回访对象,并负责一部分普测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但又想查询自身测试结果的同学的咨询。负责新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协助支持回访工作及对普测结果显示轻微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咨询。而心理中心专职人员或心理学专业老师则主要负责普测结果显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三类工作人员的划分,有利于保证普测回访的全面性、针对性和专业性。

2.回访对象的选取、划分及处理。也即根据普测所用量表的筛查标准,通过所测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进行划分归类,如无心理问题类、一般心理问题类、严重心理问题类等,因各高校所选用的量表不同,则筛查标准不统一。但主要目的都是将回访对象划分归类后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应的咨询人员,从而实现普测回访效率最大化。此外,要强调的是,回访对象的选取除了根据量表以外,为了防止由于被试掩饰等原因导致的量表筛查的局限性,回访对象的名单不仅包含量表所筛查出的学生,还要有结合辅导员针对学生观察的实际情况进行名单补充。

3.回访步骤的规范化。回访步骤主要包括邀约回访对象、进行一对一回访咨询、后续跟踪等三个部分,其中,邀约回访对象的措辞需要联系人员谨慎思考,避免让回访对象产生防卫或阻抗心理,可以以“你是我们随机抽取的回访对象”等用语降低回访对象的防备心理。在回访过程中要求参与人员熟悉相关的测评工具,能够较好的准确解读,但在回访过程中又要避免过分依赖测验的结果,造成先入为主,误判学生的情况。在回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注意学生信息的保密,以免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回访结束后可以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和回访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程度做初步的判断,还应该结合回访群体情况通过朋辈互助、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于个别存在心理危机或严重精神病性问题的学生也要及时转介与干预。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普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呈现,需要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提高心理普测的有效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本文从普测准备、普测实施、普测结果反馈、普测回访等四个环节对如何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展开了具体论述,抛砖引玉提供给更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士参考,以期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帮助。高校在开展工作时方案设计要具有全局观、量表选择与使用要注意科学性,主试要具备专业性,要能调动被试的主动性,普测实施要确保标准化,筛查要注意因地制宜,回访要注意信息保密与用积极眼光看待学生。

[1]张宏宇.建构大学生心理援助对象的有效评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30):75-77.

[2]鲍立铣,陈增堂,殷芳,等.大学新生心理普测的现状及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9,(9):74-78.

[3]邵海.心理健康调查量表在大学新生心理普测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6):34-36.

[4]胡燕.SCL-90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局限性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4):444-447.

[5]谢华.SCL-90量表品质及其在我国心理健康测量中的应用评价[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6]张茂运,穆俊,朱文昌.对UPI测伪题有效性的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50-351.

[7]金艳,郑纯,李浩涛.大学生SCL-90计算机测试与传统问卷测试结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33-934.

[8]马建青,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应用心理学,2009,15(1):78-83.

猜你喜欢

施测测验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心理测量使用量表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新生娃萌萌哒
你知道吗?
新生改版
15#406开拓准备高导设计
高职心理健康普查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