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的医德教育创新

2018-02-12黄成华

关键词:医德医患医学生

黄成华

(广东医科大学 社科部,广东 东莞 523808)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1]公民意识教育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提高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医德教育则旨在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公民意识教育与医德教育具有目标上的相通性、动力上的共促性,两者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共同推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反观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凸显了医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不仅有益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缓解医患矛盾,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福祉,也能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产生积极影响。故而,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的转型和革新,既具有发展的必然性,也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一、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的意义

1.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公民意识是界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公民意识教育要培养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现代公民。同样,医德教育也要培养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医疗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健康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国家,都至关重要。于个体而言,身体是生命的重要载体。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幸福的重要特征。没有健康就没有未来。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于国家而言,国民不健康会使得国家蒙受巨大的医疗负担,丧失发展的身体基础。

医生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必将更加大有可为。医生的所作所为不仅事关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状况,而且关系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能否实现。公民意识教育是通过让公民认识到自身作为国家主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实现对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全面介入。而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深化医学人文教育,明确医学生作为公民所应有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能够激励医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形成职业认同,产生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做好本职工作来体现自身的公民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善恶观,以达到明辨是非、知荣明辱和止恶扬善的效果,从而在医德教育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大国形象。

2.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是健全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得力之举。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公民意识的滞后成为社会发展的掣肘性因素。同样地,医学生意识的落后会制约“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为医德教育设置了具体目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是公民主体意识从遮蔽到凸显的过程,具体到医学生,就是医学生道德自律的增强,即实现从“要我讲道德”到“我要讲道德”的转变,把道德作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公民自我发展的需要。

医学生对于医学工作和整个社会及自然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这样,他们并不能从整体上认识到医学对整个社会的作用,以及医学研究或医疗工作人员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对人、社会、自然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片面的程度上。一方面,医学生仅看到病人看病求医时的弱势地位,却意识不到自身对他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医学生容易肢解病人的完整属性,将病等同于病人,甚至将病人等同于数字、疾病,从而忽视对病人的人文化关怀。医学生仅关注生命的实然形态,而不关注生命的超然形态,缺乏献身医学的精神原动力,甚至忘记了对卓越品性的追求。受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影响,功利主义盖过人道主义,一些医院的市场性盖过公益性,一些医生见利忘义,逐利贬义,因利害义,使得医德失范演化成群体性的道德问题。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础,能够拓宽医德教育的视域,帮助医学生树立系统论的观点,秉承为全人类生命健康而服务的价值理念,博济广施,仁爱为怀,从而摆脱狭隘的一己私利;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多元医学模式转变,理智地批判与反思理性的局限与不足,树立整全人的观念。积极引导医学生参与健康论坛建设,在互联网上传播健康有益的健康信息,从而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信息素养,为“健康中国”建设夯实坚实的民众基础。

3.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是改善医患关系的现实要求。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防线、试探着人们的心理底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义利之辨中利益占据主导地位,公德缺少、责任淡薄、理想信念匮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能够缓解社会的转型之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从心理上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安全之阀,从而为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公民意识教育促使公民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相关联,激发公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帮助公民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对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非常有帮助。社会转型期所累积的矛盾必然会在医疗领域有所表现。甚至说医务人员成为诸多社会矛盾的“替罪羊”,承担了诸多社会不健全改革的道德成本,使得医疗机构成为暴力犯罪的高发场所。再加上一些医务人员的胡乱行为,使得本已恶化的医患关系变得雪上加霜。

社会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由同质向异质、由一元向多元、由固化向流动的转变,也带来了道德规范体系的转型和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重在促使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的公民观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积极向上、求实进取的价值导向,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这就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凝炼医疗领域的核心价值观,激励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拯救生命。医生不但要对患者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不但要治病救人,而且要构建良序社会,兼具“良医”与“良相”的双重使命;不但要促进个体的内在和谐,而且要促进社会的外在和谐;不但要促进个体向善,而且要促进社会向善;不但要改变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而且要把医患关系塑造成人际交往的典型样本,发挥榜样与示范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构建理想的社会环境。

二、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的理念创新

1.明确医生权利与义务架构的特殊性。“医生像父亲,护士像母亲”,“医者父母心”。这些表述在强调为医者要有做父母的仁爱之心,但同时也隐含着医生包办一切等父权式和权威式的医患关系模式。患者固然在道德水准上对医生寄托着较高的道德期望值,但却反感于缺乏知情同意的知识霸权和绝对权威。有别于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以人治为特征的臣民道德,公民道德则以民主与法治为核心。公民意识教育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民主代替专制,以公民代替臣民,以平等来对待压迫。医患之间应该趋于平等,但医患之间却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看病求医”更凸显了患者的弱势地位。医生很容易就能够将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以及相伴而生的心理优势转变成掠夺和侵害优势,过于强调医生的特权,而淡化对病人的责任意识。为了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医患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框架下,就要求医生义务第一、权利第二,而对于患者则是权利第一、义务第二。诸如知情同意,就是患者等弱势群体进行自我权利保护的重要法宝,是平衡医患天平人为添加的砝码。医患双方尽管都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但这种权利与义务的次序是不一样的。这种次序的差异更加凸显了医学事业是一种奉献事业。这是医德教育有别于一般公民意识教育的新颖独特之处。因而,在对医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就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权利与义务教育,而应该从医学事业的特殊性出发,强化对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教育,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医生在执业过程中,要注重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权等。这不但是履行公民职责的需要,同样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区别对待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先后次序,有利于构建平等互利、和谐共处的医患关系。

2.塑造医生的主体间性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性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双向互动关系。”[3]公民意识教育再次确认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公平正义、人人平等的理念的诉求。伴随着社会转型,医患关系也发生了由陌生人关系向熟人关系的转变。如果说医患关系属性的这种改变造就出医患之间表面上不信任的可能,那么医患关系中经济性的放大、法律性的增强、价值性的减弱、暴力性特质的凸显等会造就出医患之间实质性不信任的可能。“社会信任在状态上不稳定化了,在时效上短期化了,在价值取向上实用化了。”[4]医疗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与医患关系的脱序式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症候与景象。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在奠定医疗秩序基础的同时,也无形中使得患者处于低等地位。一些医生能够便捷地利用医疗信息不对称进行坑蒙拐骗。“福科研究知识的形式,认识到知识在于排除任何经验性的偶然和特殊性,以达到纯净化而具有可理解性,在社会科学方面,福科认为,因为有了这种知识的有效性与发生源的虚假的分离,因而恰恰适合于权力作为中介。”[5]医生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权威并不能保证其在道德修养上高人一等。医生这一群体甚至成为批判知识与权力结盟的隐喻。患者看病求医中信任的仅仅是医生的知识和技术。一些医生在诊疗行为中的恶将会引发恶的循环和扩增,引发社会道德水准的局部下降和急速下滑,最终反倒会自食其果。社会道德冷漠、暴力伤医就是其极端表现。

要建立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就必须进行理念上的革新,树立主体间性的观念。“自我”与“他者”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恢弘愿景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医生只是社会分工环节的一部分。医生与其他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要通过公民意识教育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形成对医生优势的内外性牵制。主体间性理念对医患双方共生、共存理念的高度概括,其要求医生抛弃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消除包办一切的心理魔咒,平等待人,保障患者的知情权,优化医疗决策。公民意识教育相应地就要从主体性精神的塑造转变到主体间性精神的培养。医学生不但要对熟人讲道德,而且要对陌生人讲道德;不但要对病人讲道德,而且要对自然讲道德。“如果说认识到医患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预示着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那么认识到医患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生命间性的关系,则实现了认识上的另一次重大飞跃。”[6]这种主体间性的理念势必会对重构医患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类似发布会、听证会、公示等知情同意形式就是对这种主体间性理念的有效实践。其实,知情同意贯彻得好,不但有利于患者的自我权利保护,限制医生将知识优势转化成侵害优势,而且有利于降低医生的执业风险,让医患之间共担风险,防范“防御性医疗”。

3.增强医生的民主与法治观念。医生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为全体国民的健康体魄保驾护航,致力于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医生籍由知识之真而获得的美德之善,为其赢得了与父母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和溢美之词。从古至今,一代代优秀医务工作者在用言行举止为医生这一职业进行解读。医生特高的社会声望对医学生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老百姓有意无意地会用历史上的医德标兵来要求当下的医生。医学生把外在的道德他律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过程,使自身的道德素质迎合社会的道德期望值,就是医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是公民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民主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规范着民主。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民主,离开法治,就无所谓民主。同时,民主又是法治的政治基础,离开民主的法治只能走向专制;如果民主不复存在,法治也就荡然无存。”[7]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将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结合起来,增强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守法意识,依法行医,确保医患互动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之内进行。一方面,要促使医学生向善、为善和扬善,另一方面,要促使医学生沿着民主与法治的轨道表达善,使得医患之间共同成长、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即使是在专业技术领域,医生也要积极地促进医患之间的技术模式从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转变,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知情同意的诉求。医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规范行医,遵守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医生要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才能合法行医;医生还要在注册的范围内行医,而不能超范围执业。出现医患纠纷时,医生也要引导患者及其家属通过正常途径来维权,而不要抱以“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医闹心理;医生与政府共同努力,降低患者理性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对于暴力伤医,医生要学会自我维权,甚至通过立法来保障医生的合法权益,以保障医院的诊疗秩序。

三、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的实践创新

1.医学教育导向的系统纠偏。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创新,促进了医学教育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医学教育的发展来自于生命各属性的协同性增长。任何一方的失调都会带来教育的失败,致使医学教育患上“发展综合症”。故而,医学教育要从片面求真向兼具求善和求美转变,促进智育与德育、美育等相结合,把医学生培养成仁心仁术之人,帮助医学生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赞誉。”医学教育要致力于保持与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大力发展医学人文课程以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并从基础课延伸到临床实习课,打造以生命文化为内核、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空间,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校园。医学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科学的生命理念,这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黄金法则。

2.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要帮助医生摆脱传统的角色束缚,促使未来医生角色及功能的转变,从单纯的治病者向健康管理者转变。面对复杂的角色丛,医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分配角色,进行角色调控与管理。医生不但要治病救人,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担任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健康事业的促进者。“健康中国”的战略为医学教育确立了宏大视野,拔高了医学教育的任务,同时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医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把好医生与好公民的要求统一起来。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医生更要学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医德教育中,要以责任为本位,构建责任伦理,为医疗行为的选择提供伦理正当性和道义合理性的论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既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职责要求,也是医务人员职业价值的体现。责任意识既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作用点。“公民意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公民的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及社会进步协调起来,在保障国家政治进步的同时实现公民健康而全面的发展。”[8]公民意识教育要求将个体小我融入社会大我,在促进社会大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个体小我的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同向发展与共同进步。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要组建医疗人才智囊团,充分调动医疗人才参与政府健康决策的积极性,推动特惠型、独享型社会向普惠型、共享型社会转变。要深化医疗责任的内涵,扩大医疗责任的外延,由对个人负责拓展到对集体、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负责。

3.医德教育对象和内容的科学分解。公民意识教育主张要充分尊重公民的个体差异性。“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需要和特点,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要尽量考虑到社会成员在接受教育上的差异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差异、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地选择教育形式、内容等,最大程度地适应社会成员的个性特点,以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9]以公民意识培养为基础进行医德教育模式创新,就要求意识到医学生道德修养状况的高低不一,在教育领域引进差异论和阶梯性思维,实行因材施教、分类教育、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摒弃忽视对象性差异的“一刀切”模式。分门别类地划分出课程模块,建立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外,还要突出生命尊严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等理念。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医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身体力行,开阔视野,援引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教学的整体合力。

4.新媒体技术的优化使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与大数据息息相关。医学教育要搭上信息发展的快车道,注重提高医学生开发和利用医疗大数据的能力。医学生要利用信息技术所建立起来的生物样本库、健康数据库等提高自身的诊疗能力。新媒体的兴起搭建了技术传播的新平台,开辟了技术传播的新途径,使得信息发生了扩容增量的变化。提高医德教育的效果,同样离不开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构建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医德教育传播体系,完善医德教育传播链条,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播撒”出去。新媒体的传播要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布置传播格局,优化传播内容,精选传播手段,设计传播技巧。医学生要学会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发布、沟通有无的功能,增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信息扩张趋势,形成无数的信息传播链条和传播场域,并产生即时性的链式反应和集聚效应;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发挥医疗信息的集聚效应;利用健康大数据开展健康云服务,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尝试开展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学。

[1]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19-22.

[2]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2,(2):77-80.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

[4]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19-22.

[5]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10.

[6]黄成华.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德教育创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4.

[7]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19-22.

[8]宇文利.关于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2,(2):77-80.

[9]周倩.差异论视域中的公民意识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0-43.

猜你喜欢

医德医患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