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致非脱羧勒克菌感染1例
2018-02-12田丽君赵玉倩
田丽君,赵玉倩
病例男,23岁,汉族,农民,因“挤压损伤致右足疼痛出血伴功能障碍约5 h”,于2017年4月23日21时24分入院。现病史:约5 h前,患者右足部被挤压损伤,伤后出现伤区疼痛出血,功能障碍,于当地医院查X线示:右足第3、4跖骨头骨折;右足第5趾骨近节骨折。予简单包扎止血,未特殊处理。患者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门诊以“右足开放性损伤伴骨折”收住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4℃,脉搏8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5/85 mmHg;神志清楚,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腹部柔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专科检查:脊柱外观无畸形,各棘突及椎旁无压痛,颈椎腰椎活动不受限。右足底可见一约12 cm纵行伤口,深达骨质;右足背可见一约8 cm横行伤口,深达骨质。两伤口贯通,伤区污染,出血、压痛明显,可及骨擦感,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右足第3、4、5趾活动受限,末梢血运尚可,感觉减退。辅助检查:右足X线示:右足第3、4跖骨头骨折,右足第5趾骨近节骨折。初步诊断:右足开放性损伤伴骨折。
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急诊在手术室椎管内麻醉下,行右足开放性损伤伴骨折清创损伤组织修复VSD负压吸引术+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予抗炎、消肿、活血,预防深静脉血栓及持续VSD负压吸引等对症治疗。术后第5 d,患者述伤区疼痛,检查右足部术区持续VSD负压吸引通畅,引出少量血性液,密封良好,无渗漏,术区局部稍肿胀、压痛,右足各趾活动受限,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右足足趾末梢血运可,伤区感觉减退。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6.72 mg/L,血沉23.00 mm/h,血常规:白细胞10.64×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5.10%↑。根据伤区情况,于2017年4月30日上午9:00在手术室行椎管内麻醉下右足开放性损伤清创更换VSD负压吸引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不多,见伤口内少量坏死组织及渗出,不除外感染可能,留取术中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细菌培养结果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结果:该菌株对头孢二代、三代、四代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氨曲南等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等耐药。根据培养结果改用敏感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继续抗炎、消肿、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对症治疗。治疗1 w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分泌物培养转阴;10 d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出院。
讨论非脱羧勒克菌1962年被发现,由于生化特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曾经命名为不脱羧埃希菌。非脱羧勒克菌是肠杆菌科细菌的一种具有动力的革兰阴性杆菌。1986年将非脱羧埃希菌重新命名为非脱羧勒克菌[1]。该菌属于勒克菌属中唯一的菌种,根据本菌的特征,定为肠杆菌科,属于肠杆菌科少见菌种,在环境和临床标本中很少分离得到[1]。该菌属于条件致病菌,临床上很少引起注意,可以引起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本例为右足贯通伤,伤口污染,伤区清创不彻底,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而不易愈合,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本例从伤区分离出的非脱羧勒克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强,通过针对性治疗,患者很快恢复,但患者感染非脱羧勒克菌的来源及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
[1]张勇昌.非脱羧勒克菌的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3,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