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氏针阻挡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

2018-02-10蔡旭东徐达成白志林撒忠秋郁江峰周熙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手术治疗

蔡旭东+徐达成+白志林+撒忠秋+郁江峰+周熙

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阻挡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骨性锤状指患者13例(13指),采用克氏针阻挡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优5指,良6指,可2指,优良率84%。结论:克氏针阻挡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克氏针阻挡法;骨性锤状指;手术治疗

骨性锤状指的定义是指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或伸肌腱(I区)止点骨性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远指间关节呈锤状指畸形,远指间关节主动背伸活动不能。这是一种常见的手指损伤,常因伤情轻,不能及时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结果部分锤状指畸形复位不良或任其畸形愈合,易导致指间关节伸直受限或呈锤状指屈曲畸形,一般来说这种骨折均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骨性锤状指畸形的方法较多,如克氏针张力带法、铆钉固定法等,但是由于指伸肌腱装置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手指背皮肤薄弱,手术并发症较多,而且获得的临床效果也不尽人意。近年我院应用克氏针阻挡法治疗患有骨性锤状指患者13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01月收治骨性锤状指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左侧手指10例,右侧手指3例。其中示指2例,中指1例,环指3例,小指7例。致伤原因为运动伤、戳伤、砸伤等。伤后至手术时间在2h~1周。以上均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和分型: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锤状指畸形临床表现,远指间关节肿胀、锤状指畸形,指间关节处局部压痛,主动伸直受限,被动伸直良好。结合手指正侧位x线表现可,采用Wehbe和Schneider分型:Ⅱa型7例;Ⅱb型5例,mb型1例。

方法:克氏针阻挡法:①患者取平卧位,上肢外展于侧方手术台上,指根麻醉成功后,在C-arm透视引导下进行手术。②术中尽可能使远节指间关节屈曲,用一枚1.0mm克氏针从撕脱骨折块近端、伸肌腱中间部位穿过,自中节指骨头的背侧,克氏针与中节指骨呈35°~45°打入阻挡针。③接着紧紧挤压并伸指远节指骨,复位骨折块,从甲下3mm处自远端向中节指骨处置入第2枚1.0mm克氏针。术中C-arm透视,确认撕脱骨折块复位。将两枚克氏针留在皮外与1mm,剪去多余部分。④包扎伤口,术后用外固定夹板保护(手指远指间关节伸直,近侧指间关节屈曲)。术后处理:术后行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抬高患肢。术后每周随访,4周后拔出背侧阻挡针,第6周拔出过关节克氏针。在医师指导下逐渐加强指间关节功能锻炼,先从小于30°内主被动屈伸指,后逐渐增大,康复期间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直接暴力而导致再次骨折,术后有条件者可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获得3~12个月,平均约6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接近正常手指。术后随访未发生局部皮肤受压坏死、无克氏针针道感染松动、无畸形再次复发等并发症。术后手指外形美观,与正常指比较无明显异常,无关节脱位,关节间隙正常,手指无肿胀、疼痛,与指间关節活动良好,患者均恢复伤前工作。末次随访时均采用Dargan法进行疗效评估,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4%。

临床影像学结果,见图1~图6。讨论

锤状指受伤机制,常由末节指骨在背伸运动时突遭撞击暴力,使指间猛力屈曲,这样手指的背伸力量与外来的屈曲力量相对抗,导致手指伸肌腱(I区)损伤。根据影像学表现,又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腱性锤状指,即单纯伸肌腱止点损伤,无骨性损伤;另一种就是本文研究的合并撕脱骨块的锤状指。临床表现为锤状指畸形。骨性锤状指x线片可见撕脱骨折块影,一般骨折均有移位、翻转,常需要手术治疗处理。

目前骨性锤状指广泛应用wehhe和schneider分型,共分3型:I型:仅有骨折无脱位;Ⅱ型:撕脱骨块合并半脱位;Ⅲ型为干骺端损伤。各型又分为3个亚型:a撕脱骨块小于关节面1/3;b撕脱骨块为关节面1,3~2/3;c撕脱骨块大于关节面2/3。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分型为Ⅰ,Ⅱ两型,其中又以a,b亚型为常见。

骨性锤状指手术固定方法较多,如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法,其手术优点是手术固定效果可靠、手术费用低廉;缺点是术中需做背侧切口,术后有背侧切口皮肤发黑坏死风险;指腹处局部纽扣或衬垫长期压迫而导致溃疡形成,指腹瘢痕,或者术后纽扣易滑脱而导致钢丝松动,严重的因固定太紧影响到指端血供。即使改良克氏针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方法,手术难度仍较大,术后常有背侧切口皮肤部分坏死风险。

骨铆钉法在治疗骨性锤状指方面有直接优势,一期能重建伸肌腱止点,但不能达到自然的止点的骨性愈合。近年常报道因骨铆钉较大,对撕脱骨块的造成破坏,或末节指骨骨折,缝线线结外露长期不愈合,因未达到骨性愈合,活动后再次发生锤指畸形,远期疗效不理想。对于铆钉、钢板及螺钉要慎用。

克氏针阻挡法又称Ishiguro法,该方法手术操作简便,无需切开。该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2枚克氏针间的挤压,使撕脱骨块相互靠拢接触,从而使得骨块和关节脱位复位。因克氏针不直接通过撕脱骨折块固定,这样避免了因克氏针穿过骨折块而造成其破碎的可能。选用1mm克氏针手术减少了对指间关节面软骨的损伤,避免了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的风险。在本组病例中,手术操作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操作,穿针过程中避免反复操作对关节面的破坏,二期取出克氏针方便,克氏针取出后即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因此本组病例经中长期随访术后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其中部分撕脱骨折块愈合后影像学上显示局部少许增生,但这不影响关节活动度,临床效果满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阻挡克氏针固定法在治疗骨性锤状指方面,疗效确定,手指功能方面优良率高,手术后并发症较少,术中出血量较少,局麻下即可以操作,便于开展。

克氏针阻挡法在治疗骨性锤状指中长期疗效确切,比克氏针张力带法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比铆钉固定法价格低、并发症少,便于临床广泛开展推广。但手术全程在C型臂机器下操作,对患者、医师来说不免有放射影响。

本组研究不足之处,样本量相对较少。但手术是本组病例经中长随访结果可靠,效果确切,可临床推广。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术治疗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分析
跟骨骨折38例手术治疗体会
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观察
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
脑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路径护理效果观察
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