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模式在胃肠镜检查中控制护理风险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2-10王晓云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9期

王晓云

摘要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胃肠镜检查中控制护理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PDCA模式施行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状况,评估护理满意度。结果:PDCA模式施行后,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显著更高(P<0.05)。结论:PDCA模式在胃肠镜检查中控制护理风险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理风险控制;胃肠镜检查;PDCA模式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与进步,其引发的不确定的护理风险问题亦在逐渐增多。本院自2015年1月开始于胃肠镜检查工作中施行PDCA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干预措施及效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院消化内镜室于2015年1月时开始施行PDCA模式,共包括胃肠检查室3个,胃肠镜检查数量约19~27次/d,平均检查数量(23.14±3.48)次/d。胃肠检查室中共有3名护理人员,包括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均为女性;洗消人员1名。护理人员年龄范围27~35岁,平均年龄(31.47±2.98)岁;护理人员学历:大专学历者1名,本科学历者2名。PDCA模式施行前后本院消化内镜室的工作人员无结构变化。研究方法如下。

计划(P):①评估风险:构建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组长由科室主任担任,参考《护士条例》等相关文献规定,分别从包括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急救药品、岗位管理、仪器器械及消毒隔离等各方面评估胃肠镜检查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②明确问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参考相关资料明确风险问题:a.检查前患者准备不足;b.预约、等候及复苏等区域较为狭窄;c.检查前患者的三方核查内容较简;d.患者具有较高的跌倒与坠床风险;e.检查室内对物品的存放和准备不够规范;f.部分护理人员的无菌理念较差,操作不够规范;g.洗消工人缺乏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h.仪器器械的管理不够规范。③制定计划:按照明确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a.加强相关知识的考核工作,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b.根据实际与相关规范制定覆盖整个护理工作的质控与考核措施;c.参考相关内镜清洗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对本科室中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范,构建和谐的诊治环境。

执行(D):①培训:按照制定的计划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训练,评估问题且及时进行干预,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②管理环境:针对本科室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进行严格的分区管理,以有效分流各类物品及人员,降低交叉感染率;规范各类药品、物品及仪器设备的摆放,以提高整体布局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坠床与跌倒风险。③构建专门的风险防范制度一,并对相关技术操作进行规范,规范各个环节的分工工作,明确责任。④加强胃肠镜检查的感染控制工作。⑤合理管理科室的一次性耗材和无菌物品。

检查(c):经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评估检查,监管重点环节与人群,不定期进行全程或专项考核,互相补充;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后及时进行考核,半年后综合评估,监督各级人员对制度的遵守程度,检查各科室的护理质量评估标准,详细考评且记录。

处理(A):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护理工作时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明确风险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对计划进行逐一修改,然后进入下个循环。

观察指标:综合评估PDCA模式施行前后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急救药物、仪器器械、岗位管理、护理安全及消毒隔离等方面内容。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理工作质量情况:PDCA模式施行后本科室的各方面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较施行前提高(P<0.05),见表1。

护理满意度:取本科室接收进行胃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可见PDCA模式施行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施行前提高(P<0.05),见表2。

讨论

胃肠镜技术是临床诊治胃、食管、十二指肠等胃肠疾病的常用措施,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诊治后能够迅速恢复。随着近年来该类疾病患者发病例数的逐渐增加,胃肠镜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增大,检查时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亦在逐渐提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措施有效防止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提高胃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PDCA模式是近年來新兴的质控管理流程,经过制定与施行质控计划,明确问题且及时处理,以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施行该模式可促进护理工作的规范,经过培训、考核及讨论等方法有效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与护理质量,同时开展该模式还有助于及时解决护理工作时存在的问题,且针对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