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2016-12-26李宏九李志伟张晓辉
李宏九 李志伟 张晓辉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采用手术治疗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患者, 其中L3、L4两个节段峡部裂4例, 伴L3椎体滑脱1例, L4椎体滑脱3例;L4、5两个节段峡部裂9例, 伴L4椎体滑脱3例, L5椎体滑脱4例, L4、L5椎体都有滑脱2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9~36个月。所有患者滑脱椎复位良好, 植骨均融合,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临床症状按Nakai标准评定:优11例, 良2例。结论 连续两节段峡部裂患者多为单节段椎体滑脱, 但手术时融合节段的选择一定要包括单纯峡部裂而无椎体滑脱节段, 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 峡部裂;腰椎滑脱;手术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43
峡部裂是常见的腰椎病理性改变, 下腰痛患者中峡部裂的发生率约为8%[1]。其发病多为单个峡部, 连续两个节段甚则多个节段出现峡部裂较为少见, 同时峡部裂患者影像学上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椎体滑脱。13例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患者, 采用后路对滑脱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的同时, 行峡部裂而无滑脱节段固定融合, 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3例连续两节段峡部裂并腰椎滑脱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54.1岁;病程7个月~8年, 平均病程26个月。13例患者中11例有腰部持续疼痛, 2例有间断性腰部困痛, 活动或体位改变时加重。9例表现为双下肢间歇性跛行, 4例表现为单侧下肢间歇性跛行, 另有7例有下肢放射痛。术前常规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腰椎CT和核磁共振断层扫描(MR)检查, 其中L3、L4两个节段峡部裂4例, 伴L3椎体滑脱1例, L4椎体滑脱3例;L4、L5两个节段峡部裂9例, 伴L4椎体滑脱3例, L5椎体滑脱4例, L4、L5椎体都有滑脱2例。椎体滑脱按Meyerding分度:L3椎体Ⅰ度滑脱1例;L4椎体Ⅰ度滑脱5例, Ⅱ度滑脱3例;L5椎体Ⅰ度滑脱5例, Ⅱ度滑脱1例。无Ⅲ度及以上滑脱。
1. 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俯卧位。取腰骶部后正中切口, 显露L3~5或L4~S1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 固定节段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 对滑脱节段切除峡部裂以下的棘突、全椎板、下关节突, 清理峡部增生纤维结缔组织, 解除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对有峡部裂而无滑脱椎体节段, 仅行一侧椎板间扩大开窗。处理椎间隙, 清除椎间盘组织及软骨终板, 将预弯好的连接棒置入两侧椎弓根钉的尾部, 撑开椎间隙并提拉复位滑脱椎体。椎间隙前方先行置入自体骨颗粒, 然后将自体下关节突骨块连同部分椎板修剪后行椎间结构性植骨。术中C臂X光机透视确认复位固定满意, 冲洗伤口, 放置负压引流, 逐层关闭伤口。
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抗炎及减轻神经根水肿药物使用3~5 d, 7~10 d在腰围或支具保护下起床活动。术后3、6、12个月复查X线片, 了解植骨融合情况。
1. 3 疗效评价标准 影像学评价:滑脱复位程度、椎间高度恢复程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评价:采用Nakai标准评定[2]。
2 结果
随访9~36个月, 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滑脱复位良好, 滑脱节段平均椎间高度术前为8.12 mm, 术后为13.10 mm。植骨均融合,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临床症状按Nakai标准评定:优11例, 良2例。
3 讨论
多数学者认为峡部裂是一种应力骨折或疲劳骨折, 通常的发生机制是反复创伤和重复应力。由于腰骶角的存在, 腰4、5椎弓峡部是脊柱剪切应力最集中的区域, 所以该处最容易发生应力骨折, 出现峡部裂。两个节段峡部裂的病理过程更为复杂, 本组13例均为连续两个节段出现峡部裂, 而出现椎体滑脱多为一个节段, 两个节段同时出现椎体滑脱的仅有2例。
既往对峡部裂患者多采用支具治疗与行为限制, 试图通过保守治疗使峡部裂愈合, 然而成功的案例非常少。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手术的方法来治疗峡部裂并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指征是患者腰腿痛症状持续加重, 或者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缓解。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解除对神经根的牵拉及压迫, 恢复脊柱的生理曲线及腰骶椎的生物力学结构, 重建脊柱结构的稳定性[3]。
减压是手术的重要环节, 术中边减压边探查, 必须确保滑脱节段双侧出口根及经过根的完全松解。对于仅有峡部裂而无滑脱节段, 则仅行单侧椎板扩大减压提供进行椎间处理及融合的工作通道。陈飓等[4]认为在彻底减压的基础上尽量恢复原有的生理序列, 恢复腰椎生理前凸, 重建其稳定性。为保证滑脱椎体良好的复位,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 通过钉棒的提拉和撑开, 实现滑脱椎体的复位。同时给予椎间融合, 以重建腰骶椎稳定, 避免滑脱椎体复位后的再丢失。研究表明, 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椎体上方承担的负荷80%经椎弓根螺钉、连接杆传导至下位椎体, 而椎体间植骨后65%的负荷经植骨块向下位椎体传导, 仅35%负荷经内固定传导, 大大降低了椎弓根螺钉松动和断裂的发生率[5]。尽管连续两节段峡部裂患者多为单节段椎体滑脱, 但融合节段的选择一定要包括单纯峡部裂而无椎体滑脱节段。因为将滑脱椎体复位固定后, 其所受的应力一定会部分转移至邻近节段上, 这就势必造成相邻峡部裂的椎体较正常椎体更容易继发失稳或滑脱。椎间融合时植骨材料的选择, 既往多选用自体髂骨或Cage植骨, 但自体髂骨植骨存在植骨吸收、供骨区疼痛、手术时间延长等缺点。而以Cage融合器作椎间融合, 则有接触融合面小、下沉塌陷、松动退出、费用高等缺点。王东亮等[6]研究后认为:修整后的下关节突骨块适合国人解剖特点, 椎间融合有效维持节段稳定, 恢复椎间高度及腰椎曲度, 增加融合面积, 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本组13例患者椎间植骨方式, 均采用先行自体骨颗粒植入椎间隙前方, 再将自体下关节突连同部分椎板的骨块修剪后行椎间结构性植骨, 术后随访均融合良好。
参考文献
[1] Ganju A.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Neurosurgical Focus, 2002, 13(1):1-6.
[2] Herman MI, Pizzutillo PD. 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in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anew classification.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5(434):46-54.
[3] 宋炎成, 裴福兴, 宋跃明, 等. Moss·Miami脊柱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 临床骨科杂志, 2005, 8(6):498-501.
[4] 陈飓, 林宏生, 郑力恒, 等. 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椎间融合治疗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2(2):221-224.
[5] Banwart JC, Asher MA, Hassanein RS. Lliac cmst bone graft har-vest donor site morbidity. 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pine, 1995, 20(9):1055-1060.
[6] 王东亮, 毛兆虎, 杨文玖, 等. 自体下关节突骨块在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应用解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12):2726-2727.
[收稿日期: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