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东北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8-02-10周恩超

职业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结构性东北

周恩超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0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的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思路,与需求管理相对,旨在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方式、调整供给结构,通过改革生产和供给更好地满足日益升级的需求。东北地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国东北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端的生产领域。长期以来,单纯依靠需求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已经无法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因此,只有适时调整治理方式,从生产端入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创新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1.1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新常态阶段,我国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泡沫、外部金融等风险,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意味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经济结构,促使经济增长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为了适应和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解除供给约束,充分发挥生产和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大量的资源能源投入和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以往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维续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结构以及要素使用效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单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已经不能满足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需要。因此,要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科学技术研发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提高全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1.3 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受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受阻,出口额迅速下滑,另外还造成大量的失业,增大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为了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回归。而我国主要是采用了需求管理的方法,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实体经济的竞争,我国及时调整经济治理思路,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需求端转向供给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2 东北区域经济供给结构现存的问题

2.1 结构性失衡突出

结构性失衡问题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东北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失衡和产品结构失衡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东北经济发展中三大产业比例不协调,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工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过大,主要有鞍山钢铁工业、大连造船工业、大庆石油工业、沈阳机床、长春一汽等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非常趋同,不利于各省产业的优势互补与联合发展。因此,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即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已经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供给需求结构不匹配。

2.2 落后产能严重过剩

落后产能是指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能力。基于丰富的资源和前期政策的刺激,东北地区重化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最终导致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其中主要包括钢铁、煤炭、化工、冶金、玻璃、电解铝、装备制造等。据统计,“2015年东北地区水泥产量为1.3亿吨,水泥产能过剩54%,超过全国平均过剩水平17个百分点以上,并且水泥价格同比下降87元,创下历史新低,销售收入减少113亿元,亏损额创历史新高。”2016年辽宁省粗钢生产高达8600万吨,鞍钢2015年净亏损45.9亿元,创历史最大亏损。黑龙江省鹤岗煤矿煤价也下跌将近60%。尽管东北地区产能严重过剩,但仍然需要进口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档钢铁、玻璃等,即东北经济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反映了东北经济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形势十分严峻,大量落后产能的存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还阻碍着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再生产活动,不利于东北经济的良性发展。

2.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自主创新包含着诸如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等的首创即原始创新、融合相关技术和成果的集成创新、引进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基础上的再创新三个层面。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直接决定因素。东北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但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东北地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明显不足,如 2014 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74%、0.9%、1.1%,均低于全国 2.8%的平均水平。加之近些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东北经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技术装备落后,关键重要技术仍然依赖于进口,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具体而言,一方面,东北地区促进自主创新的硬件设施落后,缺乏促进自主创新的环境和平台。黑龙江省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只占总数的 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9.6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也非常少,2015 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授予发明专利87.2万件,其中辽宁省发明专利仅占6569件,吉林省发明专利更是少到2240件,东北三省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既不利于东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阻碍着东北经济供给结构的优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2.4 资源环境承载负担过重

东北地区土地、森林以及石油煤炭等资源能源丰富,但由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开采过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负担过重。具体表现为:一是资源日益枯竭。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4 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煤炭储量分别为 27.57亿吨、9.71 亿吨、62.12 亿吨,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 1.1%、0.4%和 2.6%,并且与 2013 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辽宁阜新、吉林辽源、黑龙江大庆等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东北地区重化工业的发展不断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如 2014 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3.7%、1.7%和 2.1%,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三是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大规模的开垦和开采导致了植被大面积破坏、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黑土质量退化,绿色植物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加之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导致了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资源环境危机不利于为东北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能源要素供给,是目前东北经济供给结构主要现存问题之一。

3 东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对策

3.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东北经济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一方面,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据国土资源部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耕地面积总和多达 27859 千公顷,并且是中国唯一黑土地分布的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因此,东北三省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畜牧业和乳制品业,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鼓励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热点,满足各类消费主体的需要。另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服务行业的知名品牌。

3.2 优化升级供给结构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东北地区单一的产品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品质消费的需要,并且严重制约着东北经济的向前发展,供给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一要增加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既能满足适应现有需求又能创造新需求的供给,而无效供给则是抑制需求的供给。有效供给的增加一方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增加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供方观念,树立视消费者为上帝的理念,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二要优化供给结构,既包括要素结构的优化,又包括产品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结构,转向依靠劳动、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投入,优化要素结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商品的价格,而是越来越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品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高品质主胜的时代,因此,东北地区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和个性化需要。辽宁省和吉林省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延长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发展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产品供给结构。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石油、粮食等资源能源,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发拓展新市场。三要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弘扬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诚信评价和管理制度,减少直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优化升级供给结构,促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与匹配,促进东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进行。

3.3 壮大微观供给主体

东北是最早进入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长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民营企业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今后应不断发展壮大微观经济主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首先,政府应给予民营企业诸多政策支持。政府要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的经济发展领域,赋予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打破国有经济一股独大的经济格局,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其次,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放宽贷款限制,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同时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加强东北地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对口合作,积极招商引资,推动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如东北地区可以和位于东部沿海的江浙地区开展合作,吸收江浙地区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借鉴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其先进的机器装备,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促进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发展壮大微观供给主体,优化供给主体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确保东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

4 结语

面对新常态下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东北地区也开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试图通过解决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促进东北经济振兴。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概念入手,进而具体到东北经济的分析,指出了目前东北经济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揭示了阻碍东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东北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英姿.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2]吴敬琏,俞可平.中国未来 30 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马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吴敬琏.改善供给 提高效率是关键[J].中国中小企业, 2016,(03).

[5]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

[6]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 2016,(02).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结构性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