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资助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2-10张志荣

职业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家庭

张志荣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示提出,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管理与提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倡导分类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差异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困扰。受资助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理应得到关注。初步访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看不到自身价值、学习计划能力弱、动力不足等。贫困生不仅肩负沉重的学习压力,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据访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受资助学生普遍存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多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但他们从内心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帮助,或正确认知自我。受资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迫切得到重视或解决。

1 受资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原因分析

截至2016年底,江苏建院普通在校生总人数12436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4344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800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5%,贫困生比例较大。截至2016年底,我校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共计1201人,占在校生人口总数的9.7%,其中具有严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共计160人,占我校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13.3%。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克服心理障碍,成人成才,是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指导方向。要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更重要在于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在进行全院资助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心理困境问题的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079份,其中67.3%的学生来自农村,62.6%的学生申请家庭贫困。

1.1 因病致贫

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9.9%的贫困生因病致贫,这部分学生为孤儿或单亲家庭、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人长期患有重病人员,会拖垮整个家庭,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截至2017年11月份,以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给予的家庭临时困难补贴的学生达到20余人,且这部分学生突遭重大变故,父母亲发生重病而导致家庭经济压力。

1.2 因地致贫

生源地域收入与消费差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及内陆相对落后地区与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相比,收入偏低且差距太大。2016年江苏建院省外录取学生达到42.6%,其中受资助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地区,如云南、广西等地区受资助学生远多于其他地区。

1.3 因人致贫

4.2%的学生因人致贫,农村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多子女或家中同时有几个子女都在上大学,致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家庭经济困难,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机会。

1.4 因资金致贫,家庭负担过重,缺乏经济来源

部分独生子女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下岗,同时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顾,导致家庭经济贫困。另有部分学生家庭单一从事传统耕种,“城镇化”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父母年迈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就近选择零工方式解决家庭经济压力。

2 受资助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数据显示,贫困大学生具体的心理困境表现如下所述:

2.1大多数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得到正向激励,但也有一些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呈现负面影响,出现自卑心理,受资助学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32.1%的受资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奖学金,57%的学生没有学生会工作经历,大部分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更无法积极投入到学生组织中。

2.2学习动力不足,受资助学生逃避、厌恶学习,但又渴望外在的肯定和鼓励;受资助学生中仅有32.1%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而国家对受资助学生鼓励实施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政策中,获得学生数仅占2.9%。有些受资助学生能够客观看待自己的家庭情况,刻骨学习,获得各种奖学金,18.5%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勤工助学解决生活费紧张的问题,也有部分学生校外兼职获得生活费等,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提高自信心。

2.3社交焦虑,受资助学生过度压抑自我,敏感多疑,人际交往中衍生出“人格自卑”和“能力自卑”;强烈意识到自己的“贫困”的同时,一些受资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假性防御系统,缺乏安全感,往往被周围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刺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负面情绪爆发。也有受资助学生,表现出对制度、环境的多疑,过度积极的争取荣誉。一旦现实与预想有偏差,就质疑一切,斤斤计较,疏离人际,近而产生抑郁情绪。

2.4部分受资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单纯依靠无偿性的助学金,对于有偿性的助学贷款避而远之,存在心安理得心态,缺乏感恩意识。针对“希望得到的资助形式”问题时,1.2%的学生选择减免贷款,希望能够不劳而获,减免学费而不用自己出钱;同时有接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后,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理解资助的涵义,认为政府给予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不知感恩与奋斗,产生了“等、靠、要、争”的想法,甚至为了争取更多的资助而去造假、说谎,表现出很大的诚信缺失。

3 受资助学生策略分析

3.1 群体策略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三级联动机制。

社会角度:由输血变造血,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知识型、专业型岗位,推广勤工助学有偿性资助,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校园通过ERP系统及时发布勤工助学岗位,并通过微信、QQ通讯工具及时向学生宣传告知;校企合作单位可通过“订单班”模式对受资助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机会,从而更好地为受资助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学校角度:学校资助体系平台上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利用PU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感恩教育形式,通过心理咨询室建立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健全受资助学生微博微信;加强对受资助学生心理的教育,开办青春在线励志教育、优秀受资助学生树典型,学院以“我的青春故事”为主旋律,分享自己的青春故事和成长历程。让受资助的学生明白他们的起点虽然不高,但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知识和智慧,用知识改变命运。学校就业培训指导,开展为学生提供无偿能力方面的培训,及时跟进就业创业培训及社会实践培训;学生工作者关注受资助学生,定期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避免不良心态和错误行为的产生;建立学生工作者-宿舍反馈机制,近距离关注学生心理波动;

家庭角度:建立学校-家长沟通反馈机制,家长和班主任定期沟通,并建立学生信息卡,及时登录学生信息;家庭教育上给予学生正确认知,对“贫困”、“资助”的认知,对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2 个人策略

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接纳,从认识上根本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受资助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学院、班集体、宿舍活动,既能够引导自己养成健康阳光的心态,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

4 结语

江苏建院一直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要助人,更要铸人。为全面展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后的作用和影响,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展现受资助学生的青春奋斗风采,江苏建院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发掘受资助学生潜力,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杨冠英.高校受资助学生自卑心理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张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 江苏高教,2012,(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家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