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与德育契合培育的模式研究

2018-02-10

职业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格媒介培育

彭 谦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0 引言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给人们学习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给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培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契合发展的新方向。高校的网络素养培育是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工作的更高方向与标准,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进行德育教育的创新尝试,虽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网络素养培育与德育教育的不融合现象,因此,必须进一步研析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德育契合培育的实践,才有可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取得实效。

1 基于道德意识的网络素养培育特点

1.1 道德意识更加平淡而简单

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道德活动类型,譬如网聊、电邮传递、网购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所显现出来的网络素养意识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意识就会更为平淡而便捷,其人性也会更趋于自然而柔合,媒体交往的双方也不再过多考虑空间距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主体道德关系就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1.2 教育内容更加立体而动态

新媒体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捎带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与负面情绪。总体上,新媒体的网络素养内容因其传递速度和时空宽域而更显动态与宽泛,教育内容也更为立观而丰富,因此,其渠道的客观性与内容的可选择性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1.3 教育方向更加规范而明细

网络素养培育要求大学生接受必备的网络媒体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能在新媒体时空中形成其理想人格与道德,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思想帮助,因此,新媒体的教育方向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与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网络媒介行为的自主选择和自律意识等。

1.4 教育环境更加宽泛与优越

新媒体的发展能有力地推动网络环境的变化,由现实的当面说教渐变成虚拟的空间信息传递,使学生能畅游在一个完全虚拟的信息空间里,网络层面的人际交往显得更加宽泛与便捷,但也容易逃避他人的外在监督或道德他律手段的行为约束,这时就更需要通过网络新媒体中人际关系来缓冲、调和自己的虚拟人格和道德关系。

2  构建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德育契合培育的模式分析

2.1 树立规范意识与德性价值相融合的现代伦理精神

网络素养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育高职学生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质,用人格道德引导学生网络素养的价值取向。首先,新媒体传播能极大地开拓大学生民主、开放的思潮平台和伦理精神,也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自控意识养成。学生在新媒体交往时空中容易摆脱现实规范的制约,网络空间中显现出强劲的独立自我,甚至于新媒体环境中各自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变化莫测,包容思想及尊重需求更为强烈,更需要促进网络道德主体间和谐的公民伦理精神。其次,新媒体在推崇规范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倡导作为价值信仰存在的德性价值。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空间使差异化的主体独立性和权利诉求更加自由与宽阔,这样才真正有可能摧生网络虚拟空间的规范意识与德性价值相融合的现代伦理精神。

2.2 发挥媒介道德的导向与约束功能

新媒体的便捷与弘博在充分激发高职生独立性意识的同时也赋予了学生相应的道德选择空间,也为发挥媒介道德的导向与约束功能创造了必要条件。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努力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和媒介道德水平,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自醒意识、自觉意识或规范意识。首先,基于学生自醒意识考虑,教育学生在进行新媒体自主行为时必须要有法律意识和规章意识,切实承担起网络道德的权职与义务,在网络媒体道德规范中要学会刷新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操守意识,塑造起正向的道德品质和网络人格。其次,基于学生自觉意识考虑,高职院校要极力培养学生能在媒介道德冲突中自觉地做出合理、合法、合规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同时面对网络媒体中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教育学生要有自己较强的识别与评判能力,自觉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道德过滤”和“思想清洗”,防御和抵制各种不良信息或腐朽思想的浸渍。再次,基于学生规范意识考虑,教育学生要模范地践行网络媒体中固有的规范与规则,让学生的媒介行为与网络思想更能符合新媒体的道德自律要求,能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道德规范,真正发挥出媒介道德规范的导向与约束功能。

2.3 培育学生媒介道德的主体性人格

高职生的媒介道德主体性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首先,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理清本校校园新媒体的各项管理制度,譬如校园网站、思想论坛和领导信箱的登记与备案管理,必须实行实名用户的注册登记制,对校园网站进行归口管理,确保新媒体信息或网络数据有据可查,从管理源头上规范和理顺学生的网络素养培育工作。其次,提升学校新媒体队伍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宣传部门可适时组建一支校园新媒体专兼职管理队伍,选拔一些具有媒体专长、思想优秀的学生,组建校园媒体通讯员或网络评论员管理队伍,具体负责学校各类网站的信息发布和常规维护。再次,要发挥校园新媒体的生力军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媒体专业教师或学生骨干力量,发挥他们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适时对媒体管理队伍进行理论培训,并建立新媒体管理过程的考评激励机制,有力促推学生媒介道德的主体性人格培育。

2.4 搭建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与媒介道德培育的关键与核心。首先,要搭建起媒介素养培育的教育体系。要结合高职生的时代背景和心理特征确立媒介素养培育的目标和框架,有条件的可以组织进行教材编写,实现网络素养培育的特色化和本土化,构建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要积极探索媒介道德与网络素养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组织编写专业课程与素质教育大纲相融合的双大纲体系,将媒介道德尽量融合于网络、信息及人文素养等课程体系中,探寻学科或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结合点,如专业课程中融合网络课程能提升学生网络的使用技能;专业课程中融合人文素养能提升学生的媒介识读能力;专业课程中融入法律知识能提升学生的媒介道德的操守意识和自我保护;专业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能帮助学生塑造起健康心态,理性地使用媒介等。再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要探索诸如辩论会、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教师要善用媒介的及时性、互动性来评判其道德成效,从媒介平台中解读学生的人格道德思路,慢慢深悟其媒介信息所蕴含着的道德意识和媒体价值;学生也要善用媒介的时效性、交互性来充分展示自我,通过媒介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认同与情感融入,在参与中洗刷自己的媒介思想或道德理念,充分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

2.5 提升网络媒体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的转化能力

网络媒体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延伸,而传统道德是网络媒体道德的基础。网络素养培育的着力点就是要促进与深化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提升高职生网络媒体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良性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首先,要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和优良品质。由于新媒体道德的超前性与滞后性并存,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策划等方面着手强化网络素养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现实中形成稳定而优良的人格品质,实现网络素养与传统道德的相互促进。其次,要强化校园新媒体的管理秩序,规范学生在新媒体时空中的各类道德言行。当前我国新媒体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存在着一些媒体行为无法可依的状况。因此,高校必须规范学生在新媒体空间中的各类道德行为,促进形成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道德品质。再次,要促进学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道德品质的协调。新媒体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空间促使其媒介道德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其个体的道德自律,教育学生必须在新媒体空间和现实生活中形成独立自守的道德环境,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进行道德选择,促进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素养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3  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教育学生重新审视媒体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搭建起以德育教育为基础,以网络素养培育为拓展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德育契合培育模式,要把新媒体内部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新媒体外部社会实践的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新媒体网络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更清醒、更理智地看待这个虚拟世界。

参考文献:

[1]沈大伟,吴晓庆.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机制研究[J]. 青少年学刊,2015(6).

[2]石明爽.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培育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4.

[3]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4]吴秀林,汤修峰. 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介道德主体性人格培育的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2017(2).

猜你喜欢

人格媒介培育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