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社会化与文化创造探析

2018-02-10翟金忠

职业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教育

翟金忠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1 研究的时代背景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早期的康德(Immanuel Kant)、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学科的知识运行完全受其自身逻辑的支配,而福柯(Michel Foucault)、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认为,学科知识的运行过程受强大的规训与控制力的影响。也就是说,高校无论是本科专业建设,还是硕士和博士的学科研究方向调整,都是高等院校内部特色专业优化资源和课程结构化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权力分配和责任担当问题。在我们熟知的诺斯(Douglass C.North)、康芒斯(John R. Commons)、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等制度学者眼中,制度是人的建构物,必然与人的价值选择有关。那么,如果我们将高校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划分为两类,一类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等,另一类关注人(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那么,关注社会整体结构的研究,可以使人们站在较高的位置上看到社会的整个面貌,它能够满足人们了解并创造外在于人的世界的需要,看到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关于人的社会性的研究,如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理论和现在比较多的学情分析实验,考察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差异与特性。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本应当依据学科专业知识的逻辑要素结构,而实际上必须考虑社会职业需求、教师共同体及其专业特性。因此,可以说,高等院校是社会职业结构、职业特性与师生个体实践行为构成的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强调:“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研究社会化(社会文化演变为个人内在惯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个体的特性,以及大学共同体的制度化结构,对高等院校促进教育教学等工作具有中重要的学术价值。

2 高等院校社会化与文化创造中的问题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最根本的特质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套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生活理念和习惯模式、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机制等[1]。文化通过各种媒介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产生等诸方面均产生影响。好的学校教育,应当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给予所有学生,让学生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优秀现代文化的熏陶;既有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提高自己和家庭生活质量的能力,又有心系民族、报效国家的品质,而失败的学校教育则会将社会的不正之风、自私自利与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带给学生,影响和消解优秀的主流文化的发展。哈罗德·英尼思(Harold Adams Innis)提出的“传播的偏向”[2]的概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现代化社会中传播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面不断扩大。哈罗德·英尼思认为,传播的偏向就是文明的偏向,也就是说,只要借助媒介,文明的走向就会产生某种偏向,这是以培养人才、创新文化为主要功能的高等院校需要警戒的一项社会问题。

3 发展的行为要求

社会性行为不仅仅是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概念,而且是包含经验问题的科学。教育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高等教育必须配合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高等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主席明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

3.1 完善制度化文化以优化学术创新管理机制

谁来管理高等教育,是一个大命题。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订暂行办法》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就确定了高等学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完善保障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2016年3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直属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若干事项的通知》提出“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正职要牢固树立制度意识、规则意识”。目前,由于非制度化、非文本性的工作多,实际的工作方式与法律和制度性规定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日常行为和惯习,也就是高校内部的社会规则值得注意。一个具体的表现是:由于高校教师专业特性明显,高等院校内部的管理是一项跨专业博弈性很强的工作,一些事情需要校长、其他管理者与教师、教师共同体讨价还价。各类型理事会、委员会、研究会尚在建制过程中,因此,需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校制度,形成制度性文化,形塑校长的权威,细化院、系管理制度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以项目管理等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增强教育教学等方面产生具有实效的影响力。

3.2 有组织地形塑教师共同体及其教学文化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度相对较大的组织,国家宏观政策执行力转换为现实高等院校发展动力的有效性直接受国家权力的渗透力和教育行动者动机的影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执行国家宏观政策的具体抓手,是教育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的实践模型之一。同时,教师共同体塑造着历史,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国家需要不断创造新局面引导教师个体和共同体的注意力,把高等院校的教师和教师共同体推进特定的历史发展轨道上,以实现教学行为保障人才培养方向。可以说,国家政策的执行部分依赖高等院校的领导者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国家政策必须能够明确地将人才培养的动力和动机区别开来,使教育教学行动者们的动机与具体的事实相结合,通过把教师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主观动机和行动事实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紧密地结合来强化教师共同体及其教学文化,保障高等教育社会性行为的方向。但高校也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例如,由学习科学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2006年创办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等刊物发表文章介绍由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在实践领域的各种问题。如何正确设计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的文化环境等问题引人忧思。

3.3 协同创新加强师生社会实践和创新文化

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已基本贯穿大学四年,包括课堂实训、学生参与高校创新实验室项目、师生到校外实习等等。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个体缺乏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理想信念。学校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是筑梦的重要力量,大学教育兼具促进大学生形成中国梦的共性和发展创新个性的功能。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是社会特定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本身包含着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具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解职业、专业和创新的内涵,并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参与社会实践。而目前另一个凸显的问题是高校教师忙于上课、进行科学研究的项目理论研究多,社会调研相对少,或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教学中只能指导大学生掌握知识,“彼未受教育者,尚能与社会时常接近;既受教育者,反与社会全然断绝”[4]。如果学生不参与课题研究或比赛、展示的机会少,教师亦无法知晓学生是否具备了应有的职业技能。教师难以单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目前,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与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了相互帮扶制度,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实习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文化,实习者和实训基地的工作人员相互照镜子,找差距,资源被整合和动员起来。当然,新制度、新秩序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积淀出一种协同创新的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1]秦学智.传媒教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p14,p261.

[2]汤文辉.媒介与文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序p3.

[3]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第1版.

[4]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梦·教育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p47.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