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为依托,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

2018-02-10刘维成

职业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企中职人才

刘维成

(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6)

0 引言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学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教学、评价等模式的改革,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家长的满意,社会的认可。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为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根据学校后示范校建设的需要,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企业为依托,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1 深入行业,了解企业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需要中等技术人才。社会上有大量的择业者,针对如何找到让他们认为满意的工作,学校进行了专项调研,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1 招聘会的调查

学校在参加招聘会时,与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接触,发现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考虑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他们的能力。

人品。企业首先是看员工自身的道德品质,企业用人的标准除重视专业知识、创造力、工作热情之外,更为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需对应聘者面试。很多企业负责人都直言,合格的人才要先学会做人。规范的企业招聘工作更为严格,因为应聘者的价值观很重要,技术、硬件容易学,人品就难学了。据了解,大型企业都有严格的测试程序,包括一些心理测试等。因为一个人经常性的情绪不稳定,并习惯转怒给别人,也算是人品不佳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能力。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

可见企业要求的人才不是应试人才,而是做事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于可信赖的人才,企业一般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经验、成熟的人才;另一种是有冲劲,学习力强的新人。而现在的学生,往往在走出校门的时候面临着茫然和不适应。其实不是没有工作,主要是没有他们满意的工作。一些单位的管理者说现在刚毕业的孩子比较难管理的,他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有着明显的特征,比如娇生惯养、难以与人相处、不为别人着想等等,但是这不仅仅是某个学生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问题,所以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挑战。

1.2 学生实习时的调查

根据学校“学训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同步进行,学校把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方法。

通过学生实习,企业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缺乏耐力,工作主动性不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吃苦耐劳,不能遵守单位劳动纪律,缺乏自律;专业技能和素养不高;任性不善沟通,实习态度不端正,不能与其他员工友好相处等。

1.3 企业给予的建议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纪律教育,加强专业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提高育人质量,我们学校构建了“三方两层一多样”的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由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三方参与,由学校一方的实习就业处和专业部两层、企业一方的车间班组与指导教师两层共同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及内容考核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教育。

2 对接岗位,师生共同成长

2.1 了解企业需要,把握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信誉,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及学校的发展。目前,许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不够满意,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使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地,企业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用的标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企业除了要考察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外,更注重于考察学生的发展潜能。这种发展潜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进取精神等等。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重心已从“教学生学什么”转到“教学生怎么学”的轨道上来,从培养“知识型”学生转为培养“能力型”学生,把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有机会地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中职人才。

学校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引导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了解当今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与时代同步,与企业用人对接。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把知识接受变为知识运用,理论思维变为能力训练,逻辑推导变为完成任务,单一教室变为工作环境,操作模仿变为操作实践,学科分割变为学科融合,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提升了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对于学习者来说,教师的角色又是多元的,应是教学设计者,技能指导者,行为示范者,工作协作者,心理支持者,德育工作者。教师应具有五项能力: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继续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所以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践,主动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学校后示范校建设是教师成长的良好契机。

中职学生的学习有别于普高的学生,是基于职业角色的学习者。我们的教学内容需要与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为此学校建立了校企管理网络,加强了企业文化的灌输,按照准职业人的标准,引导学生做人做事需要包容心与忍耐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2 了解生情,把握育人方向

结合现状分析心理特征。由于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但是非不清晰;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材,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做着幸福梦,期望美好,但艰苦奋斗精神差;自主意识强,缺纪律观。

结合生情整合教学内容。依照学校“理实同步互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根据学生现状,结合各专业特点重新对德育、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进行修订,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学时适度增减。设置了职业规划教育板块,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内容引入课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将语文课程调整划分为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英语课程调整划分为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提高学生外语口语和运用能力;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比例,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

专业课程完全针对行业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进行调整和更新,编排课程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按照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调整和开发专业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按照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三个模块,将企业项目和技能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增设创新训练项目、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结合需求落实育人目标,把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的优质核心课程和校本教材。

通过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同步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

“学训结合”方面,以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一个特色项目为主,按照后示范校建设的需求,首先建设具有教室、车间功能的一体化学训场所;再以课程设置对接职业岗位,教材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按工作过程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编写一体化教材;学生学习中教师(或企业师傅)讲做同步,学生学做同步,有效落实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校企共育”方面,各专业深入企业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采用工学交替等方式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学生质量评价方面,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制度体系,由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三方参与,由学校一方的实习就业处和专业部两层、企业一方的车间班组与指导教师两层共同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及内容考核学生的三方两层一多样的质量评价体系。

2.3 了解社会认可,把握评价标准

构建“三方两层一多样”的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一方主要由教导处与专业部两层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一方进行自评互评;学生企业实习期间,学校一方主要由招生就业处与专业部两层配合企业一方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一方进行自评互评。同时试行采用学分制,评价内容包括品德修养、学业成绩、校外实习、课外活动四部分。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未能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分数,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取得相应的分数,待修满毕业所要求的分数,品德修养达标才可以毕业,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3 企业满意,教育成效显著

3.1 人才质量得到提高

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建立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办法,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的认可度得到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在今年的学生技能竞赛中,国家级大赛3人荣获二等奖;省级大赛5人荣获一等奖、6人荣获二等奖,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3.2 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两年来,全体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培训,近40人青年教师下厂实践,10余人赴德国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更新了职业教育理念、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得到锻炼与成长,在今年省级说课比赛中,一名教师获一等奖,三名教师获二等奖,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3.3 校企合作更加密切

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牡市产业发展,通过汇集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了“多元互利”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创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尤其汽修、机械加工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成为我省东部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集“教学实习、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4 结语

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就业去向越来越好,家长也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生源在逐年递增,插班生逐年增加,成绩中等学生越来越多,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提高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致教师》.图书馆目录[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8—01.34—140.

[2]徐鸿洲,等. 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2017(27),69-72.

[3]刘春利. 网络教研与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1.

[4]陈建敏.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子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5]任梅. 项目驱动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2009.

[6]黄炜. 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及实施方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7]王晓蕾. 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D]. 华中师范大学,2007.

[8]陈鹏,庞学光. 《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15,(17).

[9]马振龙,刘洋,赵方.“学专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研究和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2014.

[10] 朱立文. 试论在市场就业机制下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 科技信息, 2011,(13).

[11] 蒋赟. 关于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成功(教育),2011,(11).

[12] 阎妍,张元.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13] 梁敏香. 对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猜你喜欢

校企中职人才
人才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