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蒙藏教育的推进考察
——以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创办为中心
2018-02-10喻永庆
喻永庆
(中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 湖北武汉 430074)
近代以降,尤其晚清到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帝国主义加紧了武装侵略与干涉中国内政的步伐,蒙藏地区首当其冲。这一时期,沙俄导演外蒙古“自治”,英国积极策划西藏“独立”,日本伺机强占东北三省,民族问题与边疆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我国蒙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蒙藏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不仅在内地举办各类蒙藏班与蒙藏学校,培养各类政治与管理人才,而且也在蒙藏地区开展师范教育与社会教育,以期改变其落后的现状,这一系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蒙藏教育的发展。对于此,当前学界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其中大多只是一种宏观的阐述,从微观角度探讨蒙藏教育发展中的曲折与艰难,却鲜有涉及。文章以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的创办为考察对象,系统梳理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创办的过程,展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面对缺少经费,蒙藏教育艰难发展的实况,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组织与机构对待蒙藏教育的态度与实际作为。
一、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特别班的创办
为了培养党务人才,重新整顿党务和建立新的干部训练体系,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政权,国民党中央参照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办学模式,于1927年5月创办了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6月改为中央政治学校)。[1]1928年随着国民党北伐的成功,国内形势开始趋于稳定,蒙藏及华侨学生远道而来至南京,并纷纷请求入校就学。国民政府考虑海外华侨对国民革命的贡献,以及蒙藏地区的落后与教育资源的匮乏,1928年12月,在中央政治学校设立蒙藏及华侨特别班。1929年2月,经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复准,蒙藏及华侨特别班正式开班,第一期共招收学生43人,[2]学生由蒙藏委员会与中央侨务委员会选送,大多来自于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海外华侨,以初中或旧制中学毕业为主。该班遵循中央政治学校免费化、军事化、政治化的管理模式;修业期限初步定为两年以上,学历为专科层次;课程开设以适应蒙藏与华侨当地的实际需求,涉及政治、管理、教育等相关课程。[3]1931年6月,第一期学生毕业,其中蒙藏学生都被分配到了原籍,从事教育与各地区党部管理工作。由于中央政治学校成立不久,各方面的教学工作还处在一种筚路蓝缕的阶段,另外也鉴于该班只招收两期,人数较少,蒙藏及华侨班的教学分散到不同系里进行,导致有关蒙藏及华侨班的史料大多一笔带过,缺少相应的学习与生活的记载,这也使得当前一些论述中,误认为中央政治学校的前身为后来设立的蒙藏班。其实,蒙藏及华侨特别班与后来设立的蒙藏班一脉相承,如后来的蒙藏班主要招收“蒙藏、青海、新疆各地学生”,入学资格为“初级中学肄业两年以上”,学生由“蒙藏委员会报送”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蒙藏与华侨特别班办学的一种延续,只是招生人数得到了扩充,班级设置更加具体化,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蒙藏地区的需求,如“本班学额,暂定六十名,分为甲乙二组,即教育行政组与农业行政组来进行授课与培养”,课程除“党义及必要之普通课程外,加授关于地方自治、乡村教育、农工管理及经营常识等科学”。[4]因此,可以认为,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是在中央党务学校特设蒙藏及华侨特别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视作其前身是不准确的。另外,正是由于中央政治学校这种军事化、免费化、政治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加上中央政治学校主办蒙藏及华侨特别班这段教育经历,为后来中央大学蒙藏班学生转入以及蒙藏班与蒙藏学校奠定了基础。
二、中央大学蒙藏班的缓办与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的设立
1929年6月17日,国民党召开三届二中全会,会议颁布了《关于蒙藏之决议案》,这是民国政府首次制定有关发展蒙藏问题的行动纲领,对于蒙藏地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此决议案中,国民政府认识到“蒙古、西藏经济与文化之振兴,应以实行发展教育为入手办法”,而发展蒙藏教育,建议在“教育部特设专管蒙藏教育之司科”,于“首都设立蒙藏学校,为储备蒙藏训政人员及建设人才之机关,由蒙藏各地选送优秀青年应试入学”,同时也“在首都及其他适应之地点,设立收容蒙藏青年之预备学校,特定国立及省立之学校,优待蒙、藏、新疆、西康等地学生之办法”,对于这些,国民政府要求“蒙藏委员会根据施政纲领及实施程序,积极筹划实施”[5]。
随即,蒙藏委员会对蒙藏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划。7月23日,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起草并颁布了《待遇蒙藏学生条例》,并由教育部饬令各大学遵照执行。然而,当蒙藏学生申请入内地大学就读时,一些大学以未接到通知为由,拒绝收录。[6]对于这种情况,蒙藏委员会一方面再请教育部通令国内各大学切实遵行,另一方面也开始筹划在国内最高学府设立蒙藏班。7月28日,在与教育部商议后,蒙藏委员会很快对外公布了《蒙藏学生就学两大学蒙藏班办法》,但此办法中未涉及具体的开办时间、学生编班、经费投入、教育教学等问题,教育部又致函中央大学与北平大学:“关于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另设蒙藏班,专教育蒙藏学生,及由各盟旗选送学生具体办法,妥为拟定呈核。”[7]
8月5日,蒙藏委员会函询中央大学,要求提前参阅正在拟定的蒙藏班办班办法。[8]对于蒙藏委员会的要求,中央大学一直未予以回复。因为直到当年12月,中央大学具体办班办法仍未完成,这一点从财政部回复中央大学提交的蒙藏班经费计划书中可以了解到:“贵部所送中央大学开设蒙藏班经费预算书仅有一份,不敷分配,且原书未署何年度,于例未合,应请转知依式另编前项预书三份送部,并将该班组织简章及成立日期查明见复。”[9]从其中的“原书未署何年度”“该班组织简章及成立日期查明见复”等话语中可以看出,中央大学蒙藏班办学的具体方案仍未拟定。中央大学在草拟蒙藏班的具体办法上如此拖延,其主要原因是中央大学此时正被办学经费与学校校长辞职事件所困扰。①参见蒋宝麟.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一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为例[J].历史研究,2012(2).
为了督促中央大学尽快起草相关办法以及按时开班,1930年2月,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共同起草了《实施蒙藏教育计划》,其中明确规定:“由教育部限令中央、北平两大学务于本年秋季分别成立蒙藏班,并于本年五月以前,由教育部蒙藏委员会会订招生办法,由会通行蒙古各盟、西藏各宗及等于宗的地方,令其保送蒙藏学生前来入学。”[10]
1930年6月,蒙藏班开班时间迫在眉睫,教育部去函蒙藏委员会:“兹该大学决于暑假后正式成立,为期已近,而来学学生究有若干,尚无确息。蒙藏教育关系重要,用特咨请贵会转饬蒙藏各盟旗宗迅速选送合格学生早日来京入学,俾准期开班,不至延误。”[11]蒙藏委员会对此十分重视,但认为中央大学至今未落实蒙藏班的具体办法,且前一年草拟的《蒙藏学生就学两大学蒙藏班办法》仍有待完善,故要求在招生之前先细化招生办法。[12]对于蒙藏委员会的提议,教育部再次与蒙藏委员会商议招生的相关事宜,并制定了中央大学蒙藏班招生办法草案六条,其中包括招生名额定为60名;学历要求初级中学毕业及相当者;学制采取预备性质;学生选拔由蒙藏委员会保送,初试地点蒙古学生定于北平与沈阳,西藏学生定于康定与南京。[13]
在大致拟定好蒙藏班的招生办法后,7月13日,教育部开始催促中央大学于近期拟定具体办班方案。此时,中央大学一改之前的拖沓,回复教育部声称:“敝校添设蒙藏班一案,案经积极筹备,所有经费预算书已呈由教育部转咨财政部核准,课程及设备方面,亦经筹有端绪”,[14]这主要是此前财政部审核了1930年度中央大学与蒙藏班的办学经费预算,其中确定蒙藏班开办费5,500元,每年经费46,236元,总共51,736元。[15]有了经费保障,中央大学加快了蒙藏班办班办法的起草。7月15日,中央大学向蒙藏委员会进行了通报:蒙藏班定于每年9月1日开学;学生免学费,并由学校供给膳宿、制服、书籍等费;课程方面第一年补习高中课程,第二年则为大学预科课程,待课程修完后,直接升入中央大学各学院。[16]
以中央大学蒙藏班招生办法为蓝本,7月28日,蒙藏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了《蒙藏学生就学中央大学蒙藏班办法》,经过蒙藏委员会大力宣传与蒙藏地方政府及学校的配合,蒙藏学生踊跃报名。截至9月3日,来蒙藏委员会报到的蒙藏学生共计90余人,其中志愿入中央大学蒙藏班者有44人。[17]正当蒙藏委员会、蒙藏学生等待蒙藏班开班之时,9月4日,中央大学却以教育经费拮据为由,②中央大学1930年年度的经费预算为240万,呈教育部核定为204万,经行政院与财政部审核,最终确定经费为192万元,其中财政部拨发60万,江苏省拨发132万,这样的经费“维持现状,还觉困难,若要达到首都学府的终极理想,那是相差甚远”(参见《南大百年实录》编写组.南大百年实录(上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5)后江苏省只拨发111万,财政部拨发60万也不足发放,并且还常拖欠,这也再次导致了中央大学的经费危机。表示蒙藏班不能如期成立。为了不引起大的骚动与不满,中央大学承诺先对蒙藏学生进行考选,暂入各院系听讲,待蒙藏班设立后再行调回。[18]
9月17日,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商定在府西街中区实验学校进行测验,科目主要为国文、蒙藏文、蒙藏语三门,并将学生成绩分为甲乙两个等级。[19]在测验完成之后,9月20日,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再次催促财政部拨发中央大学蒙藏班的经费,“蒙藏班亟待成立,该大学关于该项预算,实属急切需用,无可延缓。”[20]但财政部声称对蒙藏班无款可拨,希望中央大学从学校预算经费中补助。
面对财政部的回复,感到中央大学蒙藏班开班无望的蒙藏委员会于9月24日去函中央党部,商议在其隶属的中央政治学校设立蒙藏班,并得到应允。12月9日,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中央政治学校在校内举行测试,首批65名蒙藏学生进入该校学习。[21]12月21日,中央政治学校在原来蒙藏及华侨特别班的基础上设立蒙藏班,聘唐启宇为主任,租曹都巷民房为办学地址。后蒙藏委员会又保送35人入蒙藏班,此次进入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的学生共计100人。[22]
三、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的扩充
1931年8月,蒙藏委员会再次督促中央大学开办蒙藏班,“现在一年已过,暑假亦将届满,蒙藏青年之志愿入贵校蒙藏班者为数甚多,自应早为计划,以免重蹈去岁覆辙。”[23]中央大学对于蒙藏委员会提出的开办蒙藏班一事,也是颇感无奈,“本校自奉中央命令特设蒙藏班,曾将是项经费另立预算呈教育部转咨财政部核发过校,以便筹备。嗣因经费无着,致未开班,现查十九年度预算虽较十八年度经费增加三万余元,但为本校各院至低限度之经费,蒙藏班住常各费并不在内。”[24]对于当年的蒙藏班开办事宜,中央大学坚持经费如期拨到后再行酌量办理。8月27日,教育部进行了施压,指令在中央大学十九年度预备费内先行动支筹设,中央大学才承诺继续举办蒙藏班。[25]
9月14日,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在本着节省开支的原则下,重新拟定本年度招生办法,其中将原定学额60名减少为40名;教学由合班教授改为随班上课;学生的学费、膳宿免费改为每人每月拨给大洋30元。[26]由于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对招生人数、办学经费、办班办法作了调整,中央大学也开始积极准备蒙藏学生的入学事项。
11月11日,蒙藏学生39人来京,蒙藏委员会会同教育部于当日在中央大学举行入学测验。根据测验的结果,中央大学按照其年龄、学力、志愿等因素进行了编级。[27]12月1日,中央大学蒙藏班正式开班,租赁南京周必由巷十九号楼房作为该班宿舍,所有膳宿书籍等费,均由学校供应,并每月每人酌给津贴数元,作为书籍衣物的补助。[28]至此,筹备了两年多的中央大学蒙藏班得以开班。但好景不长,1932年3月,原本是蒙藏班寒假结束返校的时间,中央大学却再次以经费不足为由,①1932年1月,江苏省政府进行改组,改组后的政府规定教育经费只拨省属学校,因此,从1932年2月起,江苏省教育经费管理处停发了中央大学经费,而此前财政部的欠款又得不到兑现,使得中央大学的经费雪上加霜。(参见:江苏教育概览(上)[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98)停办了蒙藏班。“本大学定期开学上学,前经通告有案,兹查本大学蒙藏班本学期因经费无着,无法开班,经于第三十四次校务会议之决,暂行停办。”[29]
蒙藏委员会本着学生学业与蒙藏事业的推进考虑,不得不再一次催促中央大学复开蒙藏班。5月13日,对于蒙藏委员会的请求,中央大学坚持:“如能确定该班经费,俟暑假以后自当继续开办。”[30]蒙藏委员会对此表示极大的不理解,因为蒙藏班经费前一年商定每月1200元,已为最低限额。[31]面对这些问题,教育部为了蒙藏班暑假能够正常开办,令中央大学继续设立蒙藏班,经费按照大学预算已令成数摊派。最后,在蒙藏委员会、教育部以及蒙藏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中央大学再次决定暑假后重开蒙藏班。[32]
直到11月5日,中央大学在各方舆论的压力下,公布了《收录蒙藏学生暂定办法》,其中明确以不设专班为原则,蒙藏学生的待遇由之前的每月30元改为蒙藏学生不给其他津贴,只是免除学宿与讲义费,并且要求招收时间以学期或学年开始为限。[33]此时中央大学的规定,已全然没有当初蒙藏班的优待条件,蒙藏委员会对此感到失望。1933年2月,在与中央政治学校的协商下,中央大学蒙藏班学生全部转入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就读。[34]
在蒙藏委员会创办中央大学蒙藏班之时,随着“九·一八”事件的爆发,东北局势不稳,蒙旗学校大多停办,特别是一些师资培养学校,如辽宁东北蒙旗师范学校、黑龙江蒙旗师范学校均被迫停办,蒙古学生数百人被解散,失学者甚多。蒙藏委员会担心“当此日俄帝国主义者交相诱惑之际,此多数意志未坚之青年,若长此任其流离失学,诚恐误入歧途,则影响边局。”[35]1932年1月,蒙藏委员会函请中央政治学校,希望将其附设的蒙藏班加以扩充,招收东北流亡学生。[36]虽然经过蒙藏委员会的多次交涉,中央政治学校鉴于蒙藏学生知识水平与教学问题,一直未有明确的答复。
另外,1932年4月,蒙藏委员会所属北平蒙藏学校也面临学生升学难题。①北平蒙藏学校为1913年设立的国立蒙藏专门学校,开办之初设专修科班与中学班,1927年因经费原因停办。1929年复办,改为蒙藏委员会北京蒙藏学校,设师范班与初中班。1937年北平沦陷后改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再次改为蒙藏委员会北京蒙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蒙藏学校,1951年改组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参见张建军.民国时期北京蒙藏学校缘起再考察[J].民国档案,2015l:1.)经过3年的学习,第一批蒙藏学生面临毕业,而学校未设高中班,致使学生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查蒙藏教育夙极不振,国中供蒙藏子弟求学者,只有本校一处,二十年经营惟此硕果,然以国帑支绌经费未能按预算发给,仅设有初中、师范二部,均系三年卒业,此外并无衔接之学校可备升学。”[37]1932年6月,北平蒙藏学校呈请中央按照预算拨给经费或按实需数目酌增若干添设高中一班,行政院通过了北平蒙藏学校呈请添设高中班的请求,但财政部一直未能拨发经费。[38]对此,北平蒙藏学校也向中央政治学校请求扩充其蒙藏班,收容该校学生:“中央政治学校有鉴及此,曾招有蒙藏班储备斯项人材,惟额数寥寥,不足将来实施之用,若由该校于本学期始业时增招蒙藏学生一班,收容安插上项学生,继续施以党政训练庶于救济图穷路尽之蒙藏学生之中,亦寓推进蒙藏党务,改良蒙藏政治之至意,一举而两善备矣。”[39]
对此中央大学以经费不足为由,婉言拒绝。
1932年8月,学校开学在即,面对东北蒙旗师范与北平蒙藏学校学生无处就学,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亲自致函中央政治学校校长罗家伦:“我兄主持校政对于培植蒙藏青年夙著热诚,本案谅邀赞助,盼希力促成功,于最近期内添招蒙藏学生一百名,以宏造就而利边政。”[40]与此同时,蒙藏委员会也致函国民党中央执委:“由会一再函催该校后,派员前往接洽,请迅予筹划进行,以期早日实现各在案,现在历时半载,……若不从速设法代为安插,不但有阻其上进心……”[41]
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此事,“令中央政校查照前案,即于本年秋季添设蒙藏班,以利边政等由,查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本年度扩充学额,招新生一百名。”[42]1932年9月9日,中央政治学校应允扩充蒙藏班,“现经筹划进行,拟于本月二十日以前派员赴北平、东北蒙旗办理考试。”[43]至此,在蒙藏委员会的沟通下,东北蒙旗师范与北平蒙藏学校的部分学生转入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此时,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加上之前中央大学蒙藏班,总共有学生239人,分为大专班(学习教育与农业专业)、高中班(北平蒙藏学校转入)和初中班(东北失学学生)。
四、南京蒙藏学校筹而未设与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的成立
根据《关于蒙藏之决议案》中,于“在首都及其他适应之地点,设立收容蒙藏青年之预备学校”的决定,蒙藏委员会在筹办中央大学蒙藏班的同时,也积极筹备蒙藏学校的事宜,在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选择离西藏更近的康定作为办学地点。[44]1930年1月13日,蒙藏委员会向行政院呈送《南京及康定蒙藏学校组织大纲》的草案。[45]为了使两校组织大纲更加完善,行政院将其转递给教育部,“呈暨大纲均悉,查此案事关教育范围,已令饬教育部核议后夺矣”。[46]
2月26日,教育部随即去函邀请蒙藏委员会商讨完善组织大纲一事,“奉行政院令发前件到部,查此事关系蒙藏教育甚钜,似宜从详商榷,兹订于三月四日(即下星期二)午后二时,在本会开会讨论,届时派员会商。”[47]蒙藏委员会派吴鹤龄、巴文峻二人参加具体协商,如在名称上,改“蒙藏委员会南京蒙藏学校”为“国立南京蒙藏学校”;在管辖上,加上“本校隶属于蒙藏委员会,由教育部考核”;在学科上,添加“高中部得设师范科”,删除补习班“采单级教授法”;在入学资格上,蒙藏事务研究班招生资格去掉“或具有同等学力”等。[48]4月3日,教育部向行政院就蒙藏学校的修改情况作了汇报,“以上各点,是否有当,仰祈鉴核施行,再此案职部以关系蒙藏教育甚钜,所拟修正各点,均经会商蒙藏委员会,意见相同,合并陈明。”[49]6月12日,经过行政院再次核议,认为南京与康定“两校纯系国立性质,为便利指导计,似以由教育部管辖为宜”,[50]行政院此次认为南京与康定应改由教育部管理,但具体情况仍“交教育部、蒙藏委员会再加审核”,6月20日,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再次协商,并就蒙藏学校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认为:管辖不作更改,“仍用前次会议决定之原条文‘本校直隶于蒙藏委员会,由教育部监督指导’”这一表述。[51]9月19日,待行政院审核通过两校组织大纲后,教育部与蒙藏委员会公布了《国立南京及康定蒙藏学校组织大纲》,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定名为国立南京蒙藏学校,主要为蒙藏学生升学,并造就蒙藏各项急需人才;学校隶属于蒙藏委员会,但受教育部监督指导;学校设有专修班、中学班、训政人员养成班、蒙藏事务研究班等。[52]
此后,蒙藏委员会一直忙于中央大学蒙藏班的创办事宜,无暇顾及蒙藏学校的开办。直到1932年4月20日,教育部催促蒙藏委员会尽快制定南京及康定蒙藏学校的经费预算,[53]5月7日,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共同递交经费预算书,呈请行政院批准,其中核定南京蒙藏学校每年经常费为157,430元,开办费62,000元;康定蒙藏学校每年经常费为81,360元,开办费10,000元。[54]行政院将其转呈内政部审核,经内政部呈请转送中央政治会议核定,最后确定南京康定两校每年经常费共为138,998元,开办费仍依原数照列,共为72,000元,并将两校经费与开办费列入教育文化类。[55]后虽由蒙藏委员会、行政院多次催促,财政部以经费紧张为由,一直未能拨发各项经费。
为了更好地推动蒙藏教育的发展,在蒙藏委员会的请求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一四七常委会经过综合考量:“查蒙古、西藏民智未开,党务不易推行,经常务委员会讨论认为,欲使本党主义及政策普及于蒙藏,以提高蒙藏文化为入手办法:(一)蒙藏学校——中央政治学校应速附设蒙藏预备学校,使新来之蒙藏学生得以补习普通科学、俟有相当程度,即送入各大学专门学校,并予以优待……”
[56]最终,经过两年多时间筹备的南京蒙藏学校,因为经费问题,改由中央政治学校创办。
1933年2月,经过半年的筹办,在蒙藏委员会的协助下,中央政治学校在蒙藏班的基础上成立蒙藏学校,对和平门外前晓庄师范校舍拆改增建,添购校地三百余亩为实验农场,聘何玉书为该校主任,设高中部、初中部及补习班。高中部分设普通、师范、畜牧、卫生四科,并附设实验小学及诊疗室。[57]在随后的岁月中,中央政治学校经历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1933.2-1939.6)、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1937.9-1941.7)、国立边疆学校(1941.8-1949.8)。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为蒙藏与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制定与实施蒙藏与边疆教育发展计划,将内地办学与蒙藏、边疆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广泛的教育调查,让全社会了解与关注蒙藏与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南京蒙藏学校是民国时期蒙藏与边疆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是革新蒙藏教育乃至边疆教育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此,笔者将另文进行论述。
结语
综上所述,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历经蒙藏及华侨特别班、蒙藏班、蒙藏班的扩充,以及最后蒙藏学校的设立,其中,蒙藏委员会作为实际的推动者,在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创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察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学校的创办过程,让我们不禁感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蒙藏教育发展之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经费问题严重制约着蒙藏教育的发展。在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创办的过程中,中央大学蒙藏班的缓办、复办、停办,北平蒙藏学校高中班难以设立,以及南京蒙藏学校的筹而未设等,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蒙藏经费未能拨发到位,深层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面对内外纷争叠加的多事之秋,教育经费常被挪作他用。蒙藏教育虽鉴于当时蒙藏形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一系列发展蒙藏教育的措施与计划被提出,但因受经费问题制约,致使南京国民政府发展蒙藏教育的规划成为泡影,蒙藏教育事业的推进也大打折扣。
第二,不同团体、组织对蒙藏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影响着蒙藏教育的发展。一是中央大学作为当时中国顶级的高等学府之一,在开办蒙藏班的问题上,面对开办经费一再减少终以停办告终。这其中,蒙藏教育经费、蒙藏学生的管理与教学问题可能是直接原因,而中央大学对蒙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可谓是其根源。二是教育部作为当时最高的教育管理者,管理的是包括蒙藏教育在内的全国教育,但在蒙藏教育发展初期,教育部一直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缺乏主动性,在蒙藏教育的实际推进上并未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三是从相关办法的起草到经费的筹措,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招生与考试的组织、学生的各种招待,乃至最后蒙藏班、蒙藏学校停办后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工作的推进等方面,蒙藏委员会可谓是竞相奔走,鞠躬尽瘁。
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的创办,开启了不同组织与机构创办蒙藏教育的新格局,随后教育部的绥远蒙旗师范学校,中央组织部的拉卜楞、理茂职业学校,中英庚款委员办理的安顺黔江中学、西宁河西中学、肃州湟川中学,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补习学校等蒙藏或边疆教育机构相继成立,[58]这些组织与机构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蒙藏教育的发展,但他们“各自为政,不相统率,事权不一,方针互异,流弊滋甚”,[59]致使蒙藏或边疆教育有其事,却没有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