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内容稳定与现代社会谣言的防控*
——以1768年叫魂案为分析对象

2018-02-09邱新有卢佩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叫魂信息内容谣言

■ 邱新有 卢佩华

一、已有的研究与本文的问题

谣言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命题,从传统社会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社会的网络传播,谣言的传播载体虽不断变化,谣言的触发机制——信息内容的不稳定性却一直没变,尤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信息内容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极度失真、扭曲变异和低俗无趣等不稳定状况。相应地,谣言也呈现出频发性生成、病毒式扩散、困乏式消解的特点。谣言的快速席卷,让谣言防控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关于信息传播的研究也更受瞩目。本文将立足于信息传播与谣言防控两个维度对已有研究进行阐释分析。

关于信息传播的研究,香农率先提出信息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①卢因提出“把关人”理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②”邱新有、黎莉提出了信息传播影响社会秩序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信息的内容、结构、流量与时机,并提出“信息内容稳定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内部所包含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在流传过程中处于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③。

关于谣言防控的研究,纳普在二战期间率先提出建议:“应使公众对所有官方传播媒介予以无保留的信任,应使公众绝对信仰他们的领袖等。”④此后,学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谣言防控的研究。桑斯坦提出:“要在互联网时代遏制谣言传播,需要均衡的信息社会环境与必要的法律约束相配合。”⑤匡文波、郭育丰通过探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等方式,建立了符合信息社会发展实际的网络谣言消解模式。⑥刘建明提出:“依法打击谣言传播者、提高政治透明度、展现事实真相等防控策略。”⑦

根据以上文献的梳理,学界在信息传播与谣言防控方面的研究虽有不少力作,给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学界以信息稳定为视角,开展对谣言防控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以信息内容稳定与谣言防控策略的专项研究,目前还没有看到。在已有的谣言防控研究中,更多地是从宏观层面展开分析,这些分析多是空而泛的表达,操作性不强,相关的对策研究没有针对性。本文将以孔飞力先生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以下简称《叫魂》)为分析对象,以史为鉴,并结合现代谣言的传播特征,着重探讨谣言传播的逻辑规律、深层原因以及防控策略。

二、叫魂案的启示:谣言传播的逻辑规律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先生所著的《叫魂》一书,描述了1768年震惊全国的一场叫魂案:即清乾隆三十三年,正值康乾盛世的顶点,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就在这盛世的表象下,一种被称作“叫魂”的妖术恐慌突然在中国爆发。民众受这一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术士们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襟、咒符,甚至名字来摄取他人的灵魂精气,而灵魂被摄取者轻则发病,重则死亡。透过这一妖术大恐慌及其带来的谣言肆虐,让我们对谣言传播的逻辑规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谣言的生成逻辑

叫魂案引发的社会谣言是自下而上传播开来的,是由底层民众开始的传播行为,即内心恐慌的民众才是谣言生成的社会基础。事实上,首个叫魂案——浙江德清水门案,就是由一名叫沈士良的民众自发挑起事端的。事件起源于1768年1月,沈士良听信了一种妖术,即石匠可以将写有名字的纸片贴在木桩上,打入水底,就可以窃去被诅咒人的魂魄使其生病或死亡。于是,沈士良找到作为老乡的石匠吴东明,想借助他的力量来诅咒虐待他的两个侄子。而此事在吴东明看来属于无中生有,于是他断然拒绝沈士良的要求并交由当地官府处置,但之后关于妖术的不实信息却开始广为流传,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以“叫魂”为核心内容的信息在江南地区生成并逐渐传播开来。

(二)谣言的扩散逻辑

叫魂妖术的谣言首先在社会底层产生,其中底层民众扮演着关键角色,但随着案件的爆发与扩散,地方官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768年1月,妖术恐慌在浙江产生以后,逐步向安徽、福建、山东、山西等省扩张,最终弥漫了大半个中国。这一阶段,地方官员一开始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草率态度,并极力控制叫魂信息的上传。之后,地方官员垄断信息的企图还是归于失败,叫魂案已经惊动了乾隆皇帝,他严令彻查此案,地方官员在君主意志的压力下,开始肆意捕捉叫魂犯,对其进行威逼利诱、屈打成招,于是,一系列子虚乌有的故事漫布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叫魂案不但没有破解,反而因为地方官僚的协调失衡,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使得谣言被不断地扩散。

(三)谣言的消退逻辑

谣言的生成是自下而上的传播行为,谣言的消退则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行为,即乾隆皇帝的权威揭露才是防止谣言继续扩散的良方。当叫魂案的谣言大肆扩散时,乾隆皇帝倾尽全力展开调查,他一边通过和各省督抚秘密交流获取信息,一边亲自坐镇指挥各省的清剿。但随着清剿的展开,叫魂案破绽越来越多,不但所谓的叫魂案没有一件能被证实,就连频频被供出的幕后造谣者也一个都没抓到。而乾隆皇帝在后期也意识到案情口供的荒唐无据,才彻底明白整个叫魂案就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于是,他下令停止清剿并处罚了部分官吏和嫌疑人员。最终,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妖术大恐慌,终于在乾隆皇帝的权威揭露下逐渐平复,社会归于理性,谣言逐渐得到消退。

三、从生成到消退:谣言传播的原因透析

根据上文分析,谣言的传播过程可分为生成、扩散与消退三个阶段,为进一步剖析谣言出现的根源,本文将用信息内容不稳定的三个表现,即信息内容的失真、变异与无用,来分析叫魂案与现代社会典型案例中谣言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一)信息的失真与谣言的生成

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是信息稳定的基石,虚假信息的传播则是社会容器的毒瘤,对底层民众会产生恐慌的心理机制,并易触发社会谣言的生成机理。1768年席卷全国的叫魂案中,谣言的生成归根结底还是妖术本身的虚假性,即信息内容的失真是谣言生成的根源。浙江德清水门案中沈士良听信的妖术,就是一则失真的传闻。该传闻是一座叫慈相寺的寺庙为争夺香火,阻止佛教徒前往香火鼎盛的观音殿烧香,就散布谣言说海宁石匠在去观音殿的路上施了法,经过此地的人都要遭殃。这个说法不胫而走,并被添油加醋,变成了沈士良听信的传闻,最后又由一个传闻生成无数个谣言,谣言的出现让民众谈妖色变,继而产生无端猜疑、蓄意诬陷的种种极端思想与行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信息的失真会导致底层民众产生恐慌情绪,当这种情绪无法得到平缓时,谣言就成了最好的纾解方式,正好可以排遣由信息失真所引发的焦虑感。

现代社会信息内容的失真更是显而易见,虚假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滋生和传播,谣言生成与社会恐慌已成为不容小觑的重要议题。2007年的纸馅包子事件就是一个典例,事件的原委是,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的栏目编导訾北佳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喂狗为由,主动要求卫某等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一批纸箱馅包子,与此同时,訾北佳还秘密拍摄了卫某等人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并编辑成了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进行播放。⑧訾北佳捏造这一虚假新闻,实属公开传谣的典例。节目播出后,纸馅包子事件广为流传,谣言的生成也以这一虚假新闻为发端向外传播。由此可见,不管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信息内容的失真都是导致谣言生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信息的变异与谣言的扩散

信息内容的一致性是信息稳定的保证,信息内容的变异往往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所致,这一现象放置在国家政策信息的传达执行过程中,则是官员对政策信息理解的扭曲变异,导致信息上传下达的失衡。在叫魂案谣言扩散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对皇帝下发的清剿命令歪曲解读,不仅对叫魂信息压制搪塞,还对叫魂罪犯施以重刑。比如在河南的执法中,皇帝回复河南巡抚阿思哈的奏折中就明确提到:不可徒事刑求。但河南巡抚却对叫魂犯严刑拷打,并对案件添枝加叶,最后导致叫魂线索错乱不清,信息黑白颠倒。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地方官员对皇帝指令的错误解读,导致其在皇帝与民众间协调失衡,继而引发新一轮的谣言扩散风暴。

现代社会信息内容的不一致性也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尤其表现在国家农村政策信息的下达执行过程中。江西省巴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事件就是一个范例。1999年,巴村第一次走上民主选举道路,但在选举中,乡党委书记熊某等基层干部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把关,在幕后施行换届不换人的原则,导致换届出现严重混乱和激烈斗争,与此同时,选举带来的牲畜被毒死、饮用水被投毒、房子被纵火等怪事连续发生,也让相关谣言在巴村上空盘旋、蔓延。而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实质上就是地方官员根据自己的解读对国家政策信息进行变通处理,处理后的信息内容与上级要传达的意图差距甚远,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信息内容的变异都是影响谣言扩散的一个必要因素。

(三)信息的无用与谣言的消退

信息内容的价值性也是影响信息稳定的关键因素,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并被吸纳传播,而无用的信息往往会被筛除,同时,也让其作为社会谣言的隐患得到消退。在1768年的叫魂案中,多数学者从事件本身出发,认为谣言的消退是乾隆皇帝的高压控制、地方官员的奉命清剿所致,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归根到底还是信息内容的无用导致了谣言的消退。乾隆皇帝在叫魂案中所获取的信息,本质都是无用的信息,只不过在初期,乾隆皇帝用极度猜疑的敏感神经,将叫魂案提升到政治阴谋的高度,他根本无暇衡量信息的有用性,就把叫魂犯当做对清统治有谋叛行为的人。到叫魂案的后期,地方官员上报的信息更是明确显示,并没有真正的叫魂犯存在,那些证人所陈述的信息不过是胡编乱造的无用信息。最后,乾隆皇帝下令对叫魂案停止清剿,就是对无用信息的权威揭露,而谣言也在皇帝的叫停声中逐渐消退。

现代社会信息内容的无用从海量信息的狂轰乱炸中可见一斑。马航失联事件就是一个典例。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原定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失去联系,机上有154名中国人。⑨此消息一出,马航失联事件立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网民纷纷在网络平台关注、转载有关马航的消息,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谣言在互联网甚至一些主流媒体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据统计,自事件发生至3月14日,新浪微博处理了400多条谣言信息。⑩在这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有大量无用信息反复滋生,而后又被覆盖、被淹没,从而使谣言在信息汪洋中逐渐消退。因此,信息内容的无用既是传统社会,也是现代社会谣言消退的关键因素。

四、现代社会谣言的传播特点与防控策略

通过前文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原因透析,启示我们:信息内容只有同时满足信息的真实性、一致性和价值性三个方面的要求,才有助于现代社会谣言的防控。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谣言已经烙上新时期的特征,鉴于此,本文将根据谣言传播的原因透析与现代社会谣言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现代社会谣言的防控策略。

(一)现代社会谣言的传播特点

1.谣言的频发性生成

传统媒介是一种缺少互动和反馈的单向传输载体,它在传统媒体时代引领着舆论潮流的风向,让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民众在它的牵引下沦为舆论场的边缘人,彼时社会谣言缺少滋生的土壤。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颠覆了信息生产方式,底层民众开始在社会舆论话语体系中占得一席之地,人们只要愿意随时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分化与聚合形成庞大的自由意见市场,尼葛洛庞帝曾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正是由于信息生产方式的转变,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是未经查证的,有些甚至是受众有意捏造的,因此,社会谣言得以频繁发生。例如,前文提到马航失联事件一周内,新浪微博就处理了400余条谣言,足以证明现代社会谣言生成的频率大大提高。

2.谣言的病毒式扩散

病毒式传播的概念源于病毒式营销,其原理类似于病毒传播方式,具有快速流动、复制、扩散的特征,是一种被新兴媒体普遍关注的新型传播方式。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易复制性与超链接性,网民只需粘贴、复制就可以将信息发送出去,这意味着携带信息迅速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而社会谣言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伴生物,其传播速度更是像病毒一样呈裂变式增长。因此,卡普费雷把谣言的特点形容为“谣言在疾走,谣言在飞奔”,是对互联网时代谣言最贴切的描述。举例来说,在2011年的抢盐风波中,日本地震带来的核辐射危机让碘盐防辐射等谣言不胫而走,这些谣言像病毒一样传染给每一个人,让公众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进而引发抢盐狂潮。

3.谣言的困乏式消解

传统社会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有限,谣言往往容易得到防控。而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多元性特征,让参差不齐的受众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而较少受到法律的管控。多元化的声音让谣言的消解难度加大,也让消解出现乏力、疲软的想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包容性和附和性特征,让不同的意见容易赢得众多同道的呼应,由此形成滚雪球似的附和螺旋,进一步增大了谣言的消解难度。例如,在温州动车事故发生以后,秦火火故意捏造、散布中国政府赔偿一位外籍遇难者2亿天价的谣言,此谣言一出,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纷纷转发,并集体附和说铁道部讨好外国人,中国人命不值钱。正是由于这条言论的迅速传播,让事故处理的难度加大,谣言的消解乏力。

(二)现代社会谣言的防控策略

1.防预策略:增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

在1768年的叫魂案中,信息内容的失真会诱发底层民众的恐慌心理,从而导致社会谣言的生成,而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生成阶段呈频发性特点,失真的信息内容更是频繁滋长,因此,在现代社会,为预防内容失真带来的群体恐慌,可以采用增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预先的防范策略使公众产生心理防设,增强心理抵抗能力来预防虚假信息的围攻。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提高公众的谣言免疫力就是让更多的人成为智者,让公众在面对虚假信息的流瀑时,可以提前具备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的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提高公众的知识素养。公众对信息真伪的辨别,伴随着高度的知识依赖,这对公众知识素养的提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一方面,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提高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同时优化教育体系,在教育层面上提高公众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既可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中加强安全知识、法律知识等各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也可在政府机构和媒体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平台普及相关知识,以达到提高公众知识素养的目的,从而使公众具备抵抗虚假信息的免疫力。

其次,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估、思辨及创造等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辨别能力,增强对谣言的免疫力。实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媒介教育的国家,紧随其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相较而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其经验十分欠缺,还需要多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工程。政府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给予资金和人才支持;媒体要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媒介知识,并用其多年的实践经验教授公众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向公众宣传相关知识。总之,公众只有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与媒介素养,才能增强其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从而在谣言生成阶段进行有效预防。

2.疏导策略:消除官方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1768年的叫魂案中,信息内容的变异会引发地方官员的协调失衡,进而导致谣言的大规模扩散,而在互联网时代,谣言扩散阶段呈病毒式传播的特点,导致舆论场中的言论泥沙俱下,信息作为载体在舆论场中的传播发生了多种变异,不仅信息波切割碎片化,谣言更是在不确定的情境浸染下大肆传播。因此,在现代社会,为疏通内容变异带来的信息鸿沟,可以消除官民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如何消除官民间的信息不对称呢?最关键的就是切实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鸿沟。“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营造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民间舆论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官方舆论场”要积极引领“民间舆论场”,通过重塑自身的公信力,引导主流舆论。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民间舆论场”以其时效性、多元性等特征占领市场先机,“官方舆论场”在其步步紧逼下公信力和权威性逐渐丧失,“官方舆论场”只有通过发挥自身媒体的优势,重塑自身的公信力,积极争夺主流舆论引导权,才能实现官民间的传播互动,防止信息内容的变异。一方面,以“官方舆论场”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既要抢夺新闻的时效性,也要在新闻的完整性上下功夫,让新闻信息的来龙去脉得到完整的呈现,从而使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的谣言在报道中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和纽带,体现这个纽带作用的关键就是反映民众的呼声,对民众感到困惑的信息内容及时答疑解惑,唯有如此,主流媒体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才能赢得影响力,重塑公信力,才能让非主流的信息碎片在主流舆论的夹击中破碎。

二是“官方舆论场”要主动融入“民间舆论场”,通过合力进行议程设置,形成舆论共振。随着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的崛起,“民间舆论场”的势头越发强劲,“官方舆论场”在做到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引导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主动融入“民间舆论场”。具体而言,主流媒体要融入新媒体技术,建立官方微博、微信、APP等新闻终端,弥补主流媒体信息互动的不足,使得主流媒体与普通民众能够在互联网平台得到充分的交流,让信息畅通无阻;同时,“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要就当下的舆论热点,合力设置相关议题,实现“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为信息变异进行有效疏导。总之,只有切实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鸿沟,主流媒体才能填平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鸿沟,才能有效疏导由于信息变异导致的谣言扩散。

3.消解策略:净化无用信息的价值功能

在1768年的叫魂案中,信息内容的无用逐渐使乾隆皇帝看清叫魂案的本质,于是他作为最高权威者对其进行揭露,才让谣言逐渐得到消退。而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消解呈困乏式状态,大量无用的信息加大了消解的难度,因此,在现代社会,政府机关作为权利的掌舵者,要有效消解社会谣言,就必须净化信息的内容,凸显谣言的无用性。我们知道,公众只有在认同谣言所承载的信息后才有可能采取相关行动,或者争相转载相关的帖子,或者迅速采取信息中提到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因为谣言对公众存在隐性价值,其价值又往往是公众传播谣言的原动力,因此,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净化信息的价值功能。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运用先进技术加强对社会谣言的监测,以达到控制社会谣言的目的。以美国为例,美国非常重视技术监控,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等部门都设有网络安全监管机构,还推出了一款叫做谣言机器人的软件,该软件可跟踪谣言,并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很好地实现了社会谣言的监控。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发属于我国的社会谣言监测软件,加强对社会信息的监测强度,以便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截获无价值的信息,迅速消解谣言的价值功能。

其次,政府应主动、及时和全面发布信息,力求第一时间呈现事实的全貌。第一,主动发布信息,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政府应主动与媒体沟通,协调并引导其进行采访报道,以我为主提供情况;第二,及时发布信息,政府要把握关键时间点,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切忌藏着、捂着,要以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将权威信息传递给公众。第三,全面发布信息,政府发布信息不仅仅是告知公众谣言的真相,还应该告知谣言所属事件的缘由与处理过程。政府通过上述举措,不仅能将真实有用的信息传达出去,还能净化信息作为谣言的价值功能,让社会谣言在政府的有效防控下逐渐消解。

五、讨论与总结:现代社会谣言防控的阶段化策略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1768年乾隆年间,虽然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和文化观念与现代社会都大相径庭,但谣言这一古往今来就有的社会现象从生成到消退的各个传播阶段,与现代社会谣言的传播轨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分析叫魂案中谣言传播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谣言传播的特点,提出现代社会谣言防控的阶段化策略。所谓现代社会谣言防控的阶段化策略,就是对现代社会的谣言传播分三个阶段进行防控。下面,对现代社会谣言防控阶段化策略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最后的讨论与总结。

首先是阶段化防控操作性更强。本文从信息内容稳定的三个方面入手,将信息内容的失真、变异和无用纳入谣言传播的逻辑规律和原因分析中,并对信息失真与谣言生成、信息变异与谣言扩散、信息无用与谣言消退进行深层原因的对应分析,这样可以从谣言的生成、扩散与消退三阶段入手进行阶段防控,提出了现代社会谣言的防控要在生成阶段预防虚假信息的侵蚀、在扩散阶段疏通变异信息的鸿沟、在消退阶段净化无用信息的价值。这种阶段化防控策略,使谣言的防控更加有效可行,操作性更强。

其次是阶段化防控针对性更强。学界对谣言治理,更多的是将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国内谣言治理上,这些治理方式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少对本土经验的提炼。本文则在充分把握本土情况的基础上,借鉴了1768年的叫魂案与现代社会谣言的传播特点,提出谣言传播的阶段化防控策略,对谣言传播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即:在预防阶段提出了要提高公众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在疏导阶段提出了要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鸿沟;在消解阶段提出了要加强信息监测与发布。对谣言传播分阶段进行防控更有针对性,起到了更好的防控效果。

再次是阶段化防控适应性更强。学界目前提出的谣言防控措施,从适应性来看,主要从适应主体和适应时代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从适应主体来看,王国华、汪娟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应加大对造谣者惩罚力度、全面监测谣言传播载体等措施,赵宇则从媒体的视角提出用真相回击谣言、主动设置议题、加强媒体自律等措施,这些举措从不同的主体视角出发,为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提供了有效的谣言防控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政府、媒体和公众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其中,既有政府、媒体的宏观层面,又有公众个人的微观视角,不仅实现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也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从适应时代来看,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网络环境来研究网络谣言的现状与对策,而本文以乾隆年间的叫魂案为例,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谣言进行对比分析和关联思考,提出了现代社会谣言传播的阶段化防控策略。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本文对现代社会谣言防控更具适应性。

注释:

① C.E.Shannon.A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Vo1.27,no.3,1948.pp.379-423.

② Kurt Lewin:GroupDecisionandsocialchange.In Newcomb,T.and Hartley,E(Eds).Read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47.pp:197-211.

③⑧ 邱新有、黎莉:《信息传播影响社会秩序的四维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④ Knapp R.APsychologyofRumor.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1.8,no.1,1944.pp.22-37.

⑤ [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张楠、迪扬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⑥ 匡文波、郭育丰:《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消解模式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⑦ 刘建明:《谣言的形成与控制》,《采写编》,2003年第3期。

⑨⑩ 霍凤、姜玲:《从马航事件看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及阻断机制异同》,《新闻世界》,201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叫魂信息内容谣言
黔西北地区汉族叫魂仪式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创新与完善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谣言
乌蒙山区的叫魂仪式管窥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对顾客品牌忠诚的影响